關於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霍金

關於身殘志堅的名人故事:霍金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的牛津,這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現代科學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於300年前的同一天.他年青時就生患絕症,然而他堅持不懈,戰勝了病痛的折磨,成為了舉世矚目的科學家.

  霍金在牛津大學畢業後即到劍橋大學讀研究生,這時他被診斷患了“盧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癱瘓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進行了穿氣管手術,此後,他完全不能說話,依靠安裝在輪椅上的一個小對話機和語言合成器與人進行交談;看書必須依賴一種翻書頁的機器,讀文獻時需要請人將每一頁都攤在大桌子上,然 後他驅動輪椅如蠶吃桑葉般地逐頁閱讀……

  但霍金不會因為小小的病痛的折磨而放棄了對學習的渴望,他正是在這種一般人難以置信的艱難中,成為世界公認的引力物理科學巨人.霍金在劍橋大學任牛頓曾擔任過的'盧卡遜數學講座教授之職,他的黑洞蒸發理論和量子宇宙論不僅震動了自然科學界,並且對哲學和宗教也有深遠影響.霍金還在1988年4月出版了《時間簡史》,已用33種文字發行了550萬冊,如今在西方,自稱受過教育的人若沒有讀過這本書,會被人看不起.

  諾貝爾的父親是一位頗有才幹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於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後來,一場大火又燒燬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於生活艱 難,諾貝爾一出世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使他不能象別的孩子那樣,活潑歡快,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 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於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讚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凡是他耳聞目睹的那些重要學問,都被他敏銳地吸收進去.

  為了學到更多的東西,1850年,他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裡,他先後去過德國、法國、義大利和美國.由於他善於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後,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 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

  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後,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於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一個科學家和發明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