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怎麼辦的作文素材

出身比你好的人比你更努力怎麼辦的作文素材

  近日,亞投行臨時秘書長金立群女兒金刻羽成為話題人物——她被貼上的標籤是“出身比你好,比你聰明,還比你努力”,這樣的學霸足以讓絕大多數人感到不知如何自處,甚至感到難受。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出身好的學霸確實令人佩服,但不能否認“出身好”往往是其成為學霸的原因。

  引發話題的文章,是這樣介紹金刻羽的:“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熱愛文學和藝術,鋼琴和單簧管技藝都達到了專業級水平;她僅用兩年時間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課程;25歲拿到了哈佛經濟學的博士學位……83年的她現在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最年輕的宏觀經濟學教授;而她的父親,就是前財政部副部長、前中金公司董事長、現亞投行掌門人——金立群。”

  文章還刻意強調了金立群對女兒帶來的影響:“得益於父親濃厚的文藝情結和家中良好的英語教育,刻羽還在人大附中念初中時就通讀莎士比亞原著,隨後又到了紐約的哈瑞斯曼高中繼續學業。刻羽同班的14位小夥伴有12位拿到了哈佛的錄取,剩下兩位分別接到了斯坦福和普林斯頓的通知,刻羽當年以哈瑞斯曼高中總分第一的成績畢業,赴哈佛。”

  且不論上述介紹是否溢美之詞,僅從“哈佛”、“最年輕教授”等硬指標來看,金刻羽所取得的成就,按社會一般認知,足以“秒殺”99.9%的人。於是,很多人不免會產生類似這樣的看法,“出身這麼好的人,根本不需要努力就可以過得很好,但她卻如此努力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在是讓我羞愧”。形成這種認知的部分原因,是因為與那些人們熟知的官二代、富二代的二世祖形象相比,金刻羽實在是差別太大,所以很多人下意識也不會把金刻羽的成功歸結到其家庭背景本身。

  這種認識當然是有偏差的。父母教育程度較高且較為富裕的家庭,要求子女接受較高的教育,並以關注孩子學習、給孩子更多的鼓勵、捨得為孩子在教育上投入等形式表現出來,這本是常態才對。當然也有很多情況是溺愛過度,子女不爭氣——如李雙江家一樣。這種情況由於更具有話題性,使人們往往忽略了,像金立群培養出金刻羽這樣的例子,可能才是多數。一個證據是,每年夏天,從中國湧入美國體驗美國生活和文化的中國學生,已經超過10萬人,其中一些學生只有10歲。他們的志向絕大多數都是進入美國最好的學校,事實上很多人成功了,像金刻羽的母校人大附中,早已是知名的“留美預備學校”。而這些人的`父母,大多數都是較為富裕的高階知識分子。

  這種家庭出身與子女成功的相關性合理嗎?很大程度上當然是合理的。但也有人一陣見血地指出了這裡的不合理之處,豆瓣知名網友翕如在一篇文章中寫到,“那些看似不夠成功的人,缺的不是同等的聰明努力,而是當他們付出同等(甚至更多的)聰明努力時,其中一部分,是需要被用來‘克服’出身的”。這樣的註腳隨處可以找到,例如,家庭出身一般的學生,在“視野”、“見識”上與家庭背景優越的學生往往就不具有可比性,有網友如此描述這樣的差異——

  “同樣是985、211大學,我還有很多普通家庭的同學根本不知道除了好好學習之外,該向什麼方向努力,未來會有怎樣的可能。我們很乖的把時間都浪費在自習室了,最後最好的算是保送本校研究生。但是身邊有高知家庭出身的同學,自入校就努力參與學生會、通訊社、競班幹,寫論文,參與交換生活動,最終走的比我們都遠很多。我們曾經以為上大學就是在同一起跑線了,但是不是,就像是健身,你自己蠻練和身邊有教練指導效果是天差地別的。”

  這種天差地別合理嗎?高知家庭、富裕家庭更懂得如何教育子女、為子女教育傾注更多,這可以說是理所當然的,誰不希望自己的子女出人頭地,過得比其他人要好呢?除非要取消家庭,否則這種差別是必然存在。也許有人會羨慕柏拉圖筆下的哲人王國度,由國家來撫養教育每一個嬰兒,但那很顯然只是個烏托邦。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家庭背景造成人與人的差別,這個原因合情合理,不能說明這個結果就合情合理——很顯然,這會導致階層固化,讓富人形成富裕的迴圈,窮人形成窮困的迴圈——因為他們連用知識來打破差別都做不到。這顯然會破壞一個社會的活力,並導致種種社會問題。所以,很多國家在教育政策方面的基本理念都是——“不讓一個孩子掉隊”、“讓孩子在同一個起跑線上”,這裡說的教育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