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讀書的故事

宋太祖趙匡胤讀書的故事

  趙匡胤,他依靠超群的武藝和出眾的膽略建立大宋王朝。他有顧瞻千里的博大胸襟,大智大勇的非凡氣度,虛懷若谷的人格魅力。他是一位氣吞寰宇、矢志一統天下而又處處以民生為本、虛懷若谷的帝王。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宋太祖趙匡胤讀書的故事,歡迎閱讀參考!

  宋太祖趙匡胤(927年-976年11月14日),中國北宋王朝的建立者,廟號太祖,漢族,涿州(今河北)人。趙匡胤於後漢隱帝時投奔郭威,其後郭威廢漢建周,得任東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初三夜晚,大軍於京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今河南省封丘縣陳橋鎮)發生譁變,將士於隔日清晨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大軍隨即回師京城,後周恭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國號“宋”,史稱“宋朝”、“北宋”。由於北宋中期的筆記《續湘山野錄》記載了“燭影斧聲”事件,暗示趙匡胤之死是由趙光義所加害。加上趙匡胤死後,帝位非由其子繼承,而是由三弟趙光義登基垂統,違反宗法繼承原則,且趙光義即位後實行許多執政措施,欲蓋彌彰,而皇室成員亦相繼離奇亡故,使得歷史上認為趙匡胤的死因並不單純,成為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後唐明宗天成年間(西元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清苑縣),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951年,郭威稱帝,建立後周,趙匡胤任禁軍軍官,周世宗時官至殿前都點檢。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後周世宗柴榮於北征回京後不久駕崩,逝世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管殿前禁軍。依據宰相趙普的“先南後北”策略,先後滅亡荊南、湖南、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至其胞弟宋太宗趙光義在位時,覆滅亡吳越、閩南及北漢後,方才完成統一全國大業;趙匡胤於961年及969年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解決自唐朝中葉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設立“封樁庫”貯藏錢帛布匹,期能贖回被後晉高祖石敬瑭獻給契丹的燕雲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逝世,葬於永昌陵,享年四十九歲,在位十六年。

  宋太祖趙匡胤讀書的故事

  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宋太祖趙匡胤對近臣說:“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何如?”結果,“左右不知所對”。

  趙匡胤勸武將讀書其實,趙匡胤的想法是很容易理解的。

  五代十國,兵禍連綿,當皇帝是個高危職業。藩鎮節度使在外擁有重兵,一些宿將在中央典領禁軍,對於手掌兵權的這些人來講,過把皇帝癮是潮流所向。趙匡胤自己就是以殿前都檢使這一武將的身份發動兵變,取代後周的,他當然越發明白兵權的重要性。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汲取歷史的教訓,想方設法削奪兵權,併為大宋王朝立下了“重文輕武”的家法。

  建隆三年(962),趙匡胤在太廟寢殿的夾室裡立了一塊誓碑,其中有一條誓詞:“不得殺士大夫及上疏言事者。”《宋史紀事本末》記載,趙匡胤對趙普說:“五代方鎮殘虐,人民深受其害。朕欲選幹練的`儒臣百餘人分治大藩,即使都貪濁,也比不上一個武人。”在宋太祖看來,任用文士可能產生的危害遠不及武人來得大,更不會像武人那樣危及政權的根本。不管趙匡胤的本意如何,隨著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實施,重文輕武成為了宋人的普遍風氣。

  趙匡胤出身行伍,卻酷愛讀書。他隨後周世宗攻打淮南時,有人告發他私載貨物達數車之多,一檢查,發現其實是數千卷書籍。周世宗說:“你做的是武將,應該花心思在堅甲利兵,帶著這麼多書幹什麼?”趙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為將帥,擔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所以弄來很多書隨時觀看,就是為了學知識、廣見聞、增智慮啊。”周世宗聽了趙匡胤的回答,越發欣賞他了。

  趙匡胤書讀多了,偶爾也能吟上兩句詩。宋代陳鬱《藏一話腴》記載,有一次,趙匡胤和幾個朋友相聚,大家興致盎然,徹夜長談。翌日清晨,東方破曉,太陽冉冉而升,在座一人觸景生情,隨口吟了一首《詠日》。眾人紛紛叫好,唯獨趙匡胤不以為然,認為詩句雖然工整,卻沒有什麼氣勢,當場做了《詠日》:“欲出未出光辣達,千山萬水如火發。須臾走向天上來,逐卻殘星趕卻月。”這首詩用字粗陋,對仗也不押韻,但是意境開闊壯觀,充滿了王霸之氣,果然勝卻前詩,受到眾人誇讚。當時趙匡胤還未發跡,而這首詩已經顯露了他高遠的志向,同時也讓他覺得身為武人而多讀書更能獲得尊重。

  所以,趙匡胤成了宋太祖之後,說出“朕欲武臣盡讀書以通治道”的話,一方面是他深思熟慮之後的治國綱領,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誡武臣們不要一門心思放在用兵上,要多讀書才能通曉治道。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