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通用10篇)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通用10篇)

  導語:梅蘭芳之青衫亦為都中第一流人物,色藝之佳,早已名滿都下二難兼併,必有特異之技藝以動人,觀聽者有梨園癖者自必聯翩往觀,第一臺又將座物隙地矣。下面我們來分享一代藝術大師梅蘭芳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1

  梅蘭芳在幾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取得了世所公認的成就,成為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最卓越的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他被邀請參加了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成立後,他擔任了中國文聯和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中國京劇院院長。

  他經常參加國內外各種文化交流活動,從事藝術研究,還認真培養青年 演員。他的學生,不但有京劇演員還有不少地方戲的演員。同時,他仍然經常演出。全國各地都向他發出邀請,希望他能到那裡演出。他理解人民的要求,在十年的時間裡,走了十九個省,讓觀眾實現了 “看看梅蘭芳”的願望。

  1959 年,在新中國成立十週年的時候,梅蘭芳排演了他一生中最後一個新戲:《穆桂英掛帥》。那年,他已經是六十五歲的高齡了,可扮演出的穆 桂英仍然是神采奕奕,為建國十週年增添了喜慶氣氛。

  梅蘭芳在晚年患有心臟病,可他不顧這些,一心要為更多的人演戲。1961年夏天,六十七歲的梅蘭芳應邀到新疆參加鐵路落成典禮,並進行演出。

  一想到此生能到大西北為人民演戲,他很激動,做好了各種準備。不料就在這時候,他的心臟病發作,住進了醫院。新疆去不成了,他十分著急。

  8月4日,周恩來總理來醫院探視梅蘭芳,對他說:“梅先生,我正在北戴河開會,聽說你病了,特意趕來看你。”

  梅蘭芳有些著急地說:“新疆有條鐵路剛剛落成,約我參加通車典禮,火車票都買好了,可我卻去不成了……”

  “不要急,你現在的任務就是好好養病。等病好了,還愁沒有工作幹嗎?”周總理安慰說。

  不幸,四天之後,梅蘭芳因病去世了。他為中國人民創造的藝術精品永遠是民族的瑰寶。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2

  梅蘭芳(1894.10.22-1961.8.8),名瀾,又名鶴鳴,乳名裙姊,字畹華,別署綴玉軒主人,藝名蘭芳。北京人,祖籍江蘇泰州。中國京劇表演藝術大師。

  梅蘭芳出身於梨園世家,8歲學戲,9歲拜吳菱仙為師學青衣,10歲登臺。後又求教於秦稚芬和胡二庚學花旦。1915年4月至1916年9月,新排演了《宦海潮》《牢獄鴛鴦》《思凡》等11出戏。於1949年前先後赴日本、美國、蘇聯演出,並榮獲美國波莫納學院和南加州大學的榮譽文學博士學位。1950年任中國京劇院院長、1951年,任中國戲曲研究院院長,1953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8月8日,梅蘭芳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67歲。

  梅蘭芳在50餘年的舞臺生活中,發展和提高了京劇旦腳的演唱和表演藝術,形成一個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流派,世稱“梅派”。其代表作有《貴妃醉酒》《天女散花》《宇宙鋒》《打漁殺家》等,並先後培養、教授學生100多人。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3

  梅蘭芳(1894-1961),本名瀾,又名鶴鳴,小名裙子、群子,字畹華,一字浣華,別署綴玉軒主人搜尋,藝名蘭芳 原名梅瀾,祖籍江蘇泰州,生於北京。

  他是卓越的戲曲家,京劇表演藝術家,我國傳統戲曲的代表。青年時代從藝在京劇表演藝術上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後來又勇於革新,編演新戲,使京劇在各方面都出現了新面貌。他所創立的 “梅派”藝術,繼往開來,影響深遠。

  他還是讓京劇走向世界的先行者,是聞名世界的藝術大師。梅蘭芳具有崇高的民族氣節,品德高尚,演技精堪,在藝術界和人民群眾中享有極高聲望。

  刻苦學藝梅蘭芳出生在一個京劇世家。他的祖父梅巧玲是早期京劇的名演員,是 演旦角的。父親梅竹芬也是京劇演員,在梅蘭芳四歲那年就去世了。伯父梅 雨田是有名的琴師和笛師,為京劇、崑曲伴奏,會戲很多。梅蘭芳在長輩的 薰陶下,從小就喜歡看戲、聽戲梅蘭芳的勵志故事梅蘭芳的勵志故事。

  八歲的時候,他開始學戲了,學的也是旦角。男孩子學旦角,扮演女角 色,唱、念、做,都要模仿女性,用假嗓唱、假嗓說。這就需要刻苦練習。一開始他的天賦條件並不好。有時候一齣戲,老師教了多時,他還沒有學會。有一次,一位老師見他學得慢,生氣地說:“不行,祖師爺沒給你這碗飯吃!”就放棄了他

  梅蘭芳臉紅了。他下決心一定要學出樣子來,就用心琢磨、反覆學。一 段唱,一般唱六七遍就會了,他卻要唱二三十遍。漸漸地,他練出了一條又 寬又亮又圓潤甜美的好嗓子,唱出來讓人特別愛聽。成名之後,他有一次又 見到最早教過他的老師。老師不好意思地說:“我那時候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啊!”

  “您別這麼說。”梅蘭芳說,“我受您的益處太多了,當初要不是挨您 一頓罵,我還不懂得奮發上進呢!”

  梅蘭芳小時候,眼睛有點近視,眼皮下垂,眼珠也缺少神氣。而旦角在 臺上的眼神特別重要。怎麼辦呢?後來他養了幾隻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來後,他就用眼睛隨著鴿子飛翔而轉動,越望越遠。這樣天長日久,他的眼睛,毛 病沒有了,變得特別有神,直到老年,在舞臺上演出,還是光彩照人梅蘭芳的勵志故事故事

  有些人總以為梅蘭芳的藝術成就是天賦條件好,其實應主要歸功於他的 刻苦學習,努力鑽研。

  唱紅了梅蘭芳從十歲起就登臺演戲了。十四歲那年,他搭喜連成的戲班,正式 參加演出。

  “喜連成”後來改名叫 “富連成”,是我國最有名的京劇科班,培養了許多京劇名演員,像侯喜瑞、馬連良、譚富英等。梅蘭芳和這個戲班 一起演戲,又學了不少戲,豐富了自己的表演經驗。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4

  梅蘭芳是我國著名京劇演員。京劇又是我國戲曲藝術中最有代表性的劇種。梅蘭芳從小學戲,靠勤學苦練和勇於實踐,很早就成了名,被評為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不但藝術精湛,而且有愛國思想,立志要把京劇介紹給外國,在世界上宣傳中國傳統藝術。

  1919年以後,梅蘭芳先後到日本、美國、蘇聯等國家訪問並演出。他以精采的表演和東方人的氣質贏得了廣泛的讚譽,受到熱烈歡迎。許多外國人第一次見到中國戲曲的表演,非常新奇。著名電影大師卓別林,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都和梅蘭芳會面,結成好友,對中國戲曲給予很高評價。國外有些人還把中國戲曲藝術和歐洲戲劇兩個流派稱為世界戲劇三大體系。梅蘭芳為中國戲曲走向世界做出了傑出貢獻。

  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梅蘭芳受到了日本人的監視。日本人要求這位世界馳名的中國演員出來演出,好美化他們的侵略行為。梅蘭芳拒絕了。他為了表示自己的態度,留起了鬍鬚。因為他是旦角演員,留鬍子意味著將不再登臺表演。為了祖國的榮譽,他寧願割捨了藝術生命。這一愛國行為,受到了普遍讚揚,為中國人爭了氣。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5

  1952年,梅蘭芳在武漢大舞臺演出《鳳還巢》,京劇演員王琴生和徐元珊在前臺樓上觀摩他的演出。戲詞中有一句"何況那朱幹歲甚是不端",每當唱到這時,一向都有叫好,但那天卻沒有。王琴生和徐元珊發現了其中的問題。

  晚上回到旅館吃夜宵時,王琴生跟梅蘭芳提起此事。梅蘭芳很認真地問:"什麼緣故?"王琴生說:"您往常唱到這句,臉都朝外,今天卻衝老旦去了,給觀眾一個偏臉,聲音也傳到後面去了,所以觀眾既聽不清您的聲音,也看不到您的表情,因而沒有掌聲。"

  梅蘭芳認為很有道理,第二天在演出時,糾正了頭天的錯誤,果然贏得了一個滿堂彩!

  一次,梅蘭芳在某地大戲院演出他的拿手好戲《殺惜》,場內喝彩聲不斷。可是,梅蘭芳卻在滿場讚許聲中注意到一個衣著樸素、年近六旬的老先生,一直在搖頭,從沒讚揚過一聲。梅蘭芳看在眼裡,也記在了心裡。

  演出結束後,梅蘭芳來不及卸裝,就用包車將老人請到家中,恭恭敬敬地說:"說吾孬者,乃吾師也!先生必有高見,請一定賜教。"這位老先生見梅蘭芳如此誠懇謙虛,十分感動,說道:"梅先生飾劇中人閻惜姣上樓與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可你為何卻演成八上八下?請問這是哪家傳授的?"梅蘭芳聽了恍然大悟,深感自己的疏忽,連聲稱謝不止。

  以後,梅蘭芳每到該地演出,一定要請這位老先生到戲院前排就坐,看戲指教。而且對他的批評指正,梅蘭芳總是虛心接受,細心揣摩,使自己的演技精益求精,完美無疵。

  學藝需要指導,需要幫助,因而需要老師。許多人以為只有那些對自己在藝術上循循善誘和讚揚宣傳的人才是自己的老師。梅蘭芳不是這樣,他有一句名言:"說吾孬者,乃吾師也。"表現了他在學藝過程中的態度與寬闊胸襟。

  正是梅蘭芳先生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才使他的表演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好看,也最終成為一代京劇大師,京劇"四大名旦"之首。他塑造的天仙美女、貴妃宮姬、名門閨秀、巾幗英雄等藝術形象無不形神兼備,被尊稱為中國的京劇藝術大師。他還對唱腔、唸白、舞蹈、音樂、服裝、化妝各方面都不斷有創造性的發展,形成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梅派"。其唱腔嗓音寬、亮、響,音色甜、脆、圓、潤、水五色俱全,因而"梅派"風格具有"富麗堂皇"之稱。把京劇帶入世界最高藝術殿堂的代表人物就是他。

  愈是有本領的人,愈是懂得謙卑的人!與人相處時,要懂得謙虛,不必自吹自擂,那樣只會遭人白眼,使你身邊的朋友離你而去。謙卑者能虛心聽取他人的意見,發現自身的不足,並不斷改正與提高,這其實是成長的一個捷徑!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6

  1937年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戰事爆發。日寇佔領上海不久,得知蜚聲世界的京劇第一名旦梅蘭芳住在上海,就派人請梅蘭芳到電臺講話,讓其表示願為日本的“皇道樂士”服務。梅蘭芳洞察到日本人的陰謀伎倆後,便決定儘快離滬赴港,擺脫日寇糾纏。於是他一邊給日本人帶口信說,最近要外出演戲,一邊攜家率團星夜乘船赴港。

  梅蘭芳來到香港後,深居簡出,不願露面。為了消磨時光,他除練習太極拳、打羽毛球、學英語、看報紙、看新聞外,把主要精力用來畫畫。他喜歡畫飛鳥、佛像、草蟲、游魚、蝦米和畫外國人的舞蹈。這些作品,家人和劇團人員看到後十分高興,都說給他們帶來了許多美感和歡樂。

  1941年12月下旬,日軍侵佔香港,梅蘭芳苦不堪言,擔心日本人會來找他演戲,怎麼辦?他與妻子商量後,決心採取一項大膽舉措:留蓄鬍子,罷歌罷舞,不為日本人和漢奸賣國賊演出。他對友人說:“別瞧我這一撮鬍子,將來可有用處。日本人要是蠻不講理,硬要我出來唱戲,那麼,坐牢、殺頭,也只好由他了。”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7

  接過男旦衣缽

  上海思南路的梅宅,洋房梧桐依舊卻不見故人蹤影,但能夠與梅蘭芳大師比鄰卻成了周邊新近開發的花園洋房的賣點。80年前,梅大師的幼子梅葆玖就出生在這裡,入讀教會學校,習洋文、學舊禮,10歲那年被認為最像父親,一出《三孃教子》註定了他一生痴纏梅派。

  1934年的春天,梅葆玖出生於上海思南路的梅宅,他是梅蘭芳與福芝芳的第九個孩子,也是最小的孩子。

  作為唯一接過父親男旦衣缽的孩子,梅葆玖10歲開始學藝,開蒙老師是王幼卿,又從陶玉芝、朱傳茗、朱琴心等前輩學藝。13歲正式登臺演出《玉堂春》、《四郎探母》等劇。

  18歲,梅葆玖和父親同臺演出,至今還記得父親在藝術上的諄諄教誨。那是在3月20日的一次京崑劇目的活動中,父親跟他說,“要學好了崑曲,京劇才能演得有味兒。”梅葆玖說“大家都管崑曲叫‘困曲’,我雖然學習時也犯困,可是有父親在一旁監督著,那是一點兒都不敢偷懶。”

  雖然10歲開始正式學戲,但同戲班的孩子不同的是,梅蘭芳要求梅葆玖白天學習、晚上回家學戲。“那段時間正是抗日時期,父親每日在家裡作畫、不演出,我從1944年開始學戲時,父親就為我請了王幼卿等很多基本功老師。我當時很天真,一門心思就想學《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父親的代表劇目,可是他卻讓我學一些最基礎的老戲,而且要求我必須按老師教的唱,理由是先把基本功打好再學梅派戲,就會按規範進步。”於是,梅葆玖的小學和中學都在上海震旦學校完成,那時的“震旦”是英法雙語教學,不過到今天,梅葆玖謙遜地自稱,“英語能對付,法語全忘光了。”父親的話至今他仍然記得,“戲要學,但與社會接觸的基本知識也得有。富連成這樣的老科班就是吃了這個虧,能出好角兒,但文化上薄弱。”

  梅葆玖嗓音甜美圓潤,唱唸字真韻美,表演端莊大方,扮相、演唱都頗有乃父風範父。在青衣、花衫、刀馬旦等諸行當技藝方面,均有較高造詣。常演劇目有京劇《貴妃醉酒》《蘇三起解》《玉堂春》《二進宮》《木蘭從軍》《天女散花》《綵樓配》《武家坡》《三孃教子》,以及崑曲《斷橋》《遊園驚夢》《思凡》等梅派京崑劇目。

  乾旦坤生、天各一邊——舞臺前後的陰陽顛倒曾是梨園一景,如今男旦式微卻難掩曾經輝煌。2014年適逢父親梅蘭芳雙甲誕辰,梅葆玖從去年最炎熱的夏季於祖籍泰州啟程,攜弟子及北京京劇院輾轉香港、臺灣、紐約、華盛頓、莫斯科、聖彼得堡、東京以及津滬等國內京劇重鎮,重走梅大師當年足跡。雖然戲稱眾多兄弟姐妹中只剩他一人“唱獨角戲”了,但能夠在有生之年完成對父輩以及梅派的致敬與承襲,梅葆玖說,“雖然如今我的44個弟子中胡文閣是碩果僅存的男旦,但這是時代使然,我並不怨天尤人,我培養了40多個弟子,父親的藝術沒有斷層,將來上天跟我們老頭兒我也好交代了,我敢說對得起父親。”

  所謂梅派

  梅葆玖本身是以維護梅派的正宗、正腔、正韻為己任。恰如梅葆玖自己當年擔當起梅劇團時所說的那樣,“父親在臺上是怎樣的,我一定還是要維持他這樣子去演,一點都不敢亂動。”可同時梅葆玖又是一個不斷革新的藝術家,例如梅葆玖前兩年錄製出版的交響樂伴奏版《貴妃醉酒》,還有將梅葆玖父親的《太真外傳》改編成轟動一時的《大唐貴妃》,也包括梅葆玖頂著各方壓力,全力支援陳凱歌拍電影《梅蘭芳》等等。可見梅葆玖也是並不反對創新的。那麼梅葆玖覺得繼承傳統和改革發展的關係是不是就像梅蘭芳先生所說的那樣——“移步不換形”?

  父親梅蘭芳是一個喜歡改革、創新的藝術家。他並沒有一味強調味兒要是那個老味,韻還是那老韻……那個時候跟現在,觀眾欣賞的眼光變了,不能說老先生不好,但是跟著時代的變化,也一定得跟著時代走。梅蘭芳身上的很多戲都是老一輩傳下來的,所以即使他改了之後,也還都是有根有源的。梅葆玖也是這樣的想法,《大唐貴妃》這戲,原來《太真外傳》裡的主腔主調都沒有動!包括《貴妃醉酒》,一個譜位都沒動,加上交響樂為的是豐富一些,在戲劇氣氛上增加一點韻味。但是,不能說加上以後這就不是京劇了,因為還得靠胡琴、二胡、鼓這幾大件。那個指揮,也是聽胡琴,他看那弓一下去的時候,才開始指揮,而非胡琴、二胡聽指揮的。包括梅葆玖錄的那張愛樂樂團伴奏的CD,好多人都說愛聽。當初在找梅葆玖錄的時候,梅葆玖就要求別離開梅派的韻味。如果是梅派加disco,那就麻煩了!一定要還是原汁原味的,但是可以比原來更豐富一些,加上和絃、配器,使得聲腔更優美,更有氣氛。

  梅葆玖的父親有很多表演是吸收了崑曲、話劇的成分。可現在的京劇似乎在唱功方面特別強調而忽略了表演,忽略了戲曲藝術整體性的美。梅葆玖覺得做演員來說,如何把戲唱好,把人物演好,實際上還是屬於一個文化問題。因為梅葆玖父親雖然小時候是在科班裡學習,但是他大了以後跟畫家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吳湖帆等等,是亦師亦友的關係,寫字、畫畫、詩詞歌賦等等,他都進修。所以他演出來的很多題材都是中國文化史上有記載的,或者是文學史上的經典傳奇等等,無論是他的崑曲還是京劇,他都能從文學角度出發,在舞臺上再把它昇華提高。應該說梅葆玖父親的戲是文化層次比較高的。

  另外,梅蘭芳到世界各地走訪,與當時的許多文化名人都有所接觸,眼光的廣闊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京劇必須有一個大文化的包含,這樣演出人物來就有血有肉了。梅葆玖常常對學生說這個道理,讓他們對此都要有清楚的認知。成功不成功,就看觀眾來不來看你的戲,這是最標準的。

  生活中的梅葆玖

  20世紀初,京劇是男旦的天下,也是因為有一批優秀的男旦,把京劇發揚光大,發展得紅紅火火。那時人們看待男人演女人,大概不會覺得太特別吧?因為當初四大名旦在舞臺上展現女人的千姿百態,臺下卻都是颯爽瀟灑的男人,似乎沒有人質問過他們是否有性格倒錯的問題。而今的時代,女人上臺演戲不再受限制,男旦也就越來越稀罕,見得少,難免有人產生出某種好奇的窺視心理。

  梅葆玖對此倒是不以為意,他說,男旦比起女旦,其實在體力、嗓子和演技上更有優勢,因為不是女人,所以更加比女人用心揣摩,下的功夫更多。說起當初為什麼學起唱戲,他說沒什麼特別的,大概就是從小在父親的環境中耳濡目染,加上父親看他在扮相和嗓子上有條件,便請人給他教戲,培養他做了傳人。

  生活中的梅葆玖真有股子說不出的爽快麻利勁兒,說起自己在舞臺和生活中給人的強烈反差,他講起一件趣事。他說因為自己從小喜歡汽車,但父母一直不讓他考車本,怕他出事,待到父母都離世了,沒人管了,他就在上世紀80年代去考車本。考的是卡車本子,練車是在大興郊區,因為天氣很熱,他就光著膀子練車。一位老太太看見了,認得他是梅葆玖,就問:“昨兒還看見你在電視裡演穆桂英呢,今兒怎麼就光著膀子開車了?”他回答:“啊,昨兒是小媳婦,今兒是大老爺們了!”

  梅葆玖是汽車、音響以及和電有關的機器的發燒友,他自己打趣說:“我是不務正業。什麼都喜歡,除了汽車、音響,什麼無線電、遙控飛機模型都做得很好,還喜歡運動,什麼腳踏車、摩托車、汽車,只是沒去參加比賽。生活很充實,不是除了唱戲,回家喝喝茶就完了。”從小他就喜歡看著圖紙自己製作模型、電子管收音機什麼的,他說最高興的就是聽見自己裝的收音機一響那一刻。據說傳奇的是,在上世紀50年代,梅葆玖就自己鼓搗出一臺立體聲音響,相當的前衛。而看梅葆玖那一雙大手,不唱戲,他一定是一位出色的工程師。

  梅葆玖說,從小,父親就注意讓他們好好受教育,這樣即使不唱戲,也可以做別的。加上父親本身是個開明而相容幷蓄、愛好相當廣泛又相當聰明的人,使得他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興趣也相當廣泛,所以才有今天的“不務正業”。說不完的梅府傳奇父親,也是梅葆玖談不完的話題。有那樣一位出色、開明又可親的.父親,有誰能不驕傲呢?

  父親去世後,留下了價值幾十個億的收藏和家產,他的藏品中很多是無價之寶。梅葆玖說,母親很聰明,把這些全部獻給國家了。把這些東西留給子女,時間長了難免散失,不如給國家,還能永久地儲存起來。梅葆玖說,那些東西若是給子女,是不得了的財富,但難保他們不會成為“畫販子”,今天這個人找,就東賣一幅,明天那個人找又西賣一幅,然後換寶馬,換別墅,又有什麼意思呢?所以,他們都理解媽媽的決定,沒有爭議。他說,除了父親戲曲方面的一些東西,有一頂父親在美國得到的博士帽也留給了他,那是他永久的紀念,但是終有一天他也會交給國家,他開著玩笑說:“絕不能讓人說梅葆玖把他爸爸的帽子給賣了!”

  梅派的衣缽在梅葆玖他們的下一代沒有傳人,他說:“‘文革’耽誤了一代人,我們的子女應該學戲的年代正趕上八個樣板戲,那時男旦靠邊站,老戲不讓唱。”本來他哥哥梅紹武的兒子很有條件,但是那個年代不讓學,最終他選擇出國了。但讓梅葆玖感到欣慰的是,大哥的孫子梅瑋能唱上幾段,梅瑋正上著北大中文系,業餘跟著梅葆玖學學戲。梅葆玖說:“這也算梅家隔代的傳承吧。”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8

  憤然毀畫

  梅蘭芳有一筆演出的收入,在赴港時,曾帶往香港存入銀行。可是返回上海不久,日寇統治下的香港將這筆高額存款全部凍結,無法取出。一直靠利息過日子的梅蘭芳,家庭生活頓時舉步維艱,全家如何生存成了梅蘭芳日夜思考的難題。他問夫人怎麼辦?夫人說:“報紙登出了何香凝女士賣畫謀生的訊息,我們不妨也來學她。發揮你的繪畫才能,賣畫度日如何?”

  其實梅蘭芳早有這種念頭,只是沒有說出,怕夫人不同意。夫人主動說出來了,他自然點頭稱好。兩人著手構思,夫人磨墨,丈夫繪畫。不到八天,畫了20多幅魚、蝦、梅、松。當市民看到醒目的“本店出售梅蘭芳先生畫作,歡迎光臨”的廣告時,爭相購買。不到兩天,20多幅畫就全部賣完了。

  這件事傳出後,上海文藝界、新聞界、企業界反響十分強烈,許多知名人士提出要為梅蘭芳辦畫展,梅蘭芳得知後特別興奮,為不負眾望,他苦戰了半個月,畫了幾十幅作品,面交主辦者安排。主辦人員選定重陽節在上海展覽館展出,請梅蘭芳夫婦屆時光臨剪彩儀式。

  然而此訊息不脛而走,日偽漢奸獲知後互相勾結,肆意搗亂,他們派來一群便衣警察,提前進入展覽大廳大做手腳,前來參觀的許多群眾見狀紛紛離開。梅蘭芳看見門口冷冷清清,覺得奇怪。當他走進展廳後,發現每幅畫上都用大頭針彆著紙條,分別寫有“汪主席訂購”、“周副主席訂購”、“岡村寧次長官訂購”……還有一些寫著“送東京展覽”。梅蘭芳夫婦目睹此景,氣得兩眼冒火,立即拿起桌上的裁紙刀,刺向一幅幅圖畫。“譁!譁!譁!”幾分鐘內國畫化為碎紙。

  梅蘭芳義憤填膺的毀畫舉動,很快傳遍整個上海,也很快傳向大江南北。上海當局的報紙搶先發布頭號新聞,言稱:“褚部長目瞪口呆,一場畫展一場虛驚!”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歐陽予倩發表聲援講話,稱讚梅蘭芳民族氣節凜然,為世人所敬仰。廣大群眾也紛紛寄來書信,支援梅蘭芳的愛國行動。梅蘭芳看到全國人民對他如此讚賞和支援,感動得熱淚盈眶,興奮地對夫人說:“我梅蘭芳再也不是一隻孤燕了!”

  艱難求生

  梅蘭芳斷了經濟來源,生活自然拮据,他只好揮淚出賣北京的房子,接著又出賣自己多年收集的藏品。儘管這樣,後來還是舉債度日,向親友借了一筆錢。有的好友得知他家生活陷入絕境,便解囊相助。老畫家葉譽虎提議與他合作,辦一個國畫展覽,突出梅、竹的主題,以擴大社會的影響。

  淪陷區的上海,一片混亂恐慌,不是停水停電,就是空襲警報,市民生活得提心吊膽。梅蘭芳在這種艱苦環境裡作畫,克服一系列難以想象的困難,畫技大有長進。經過八個月的苦戰,他一個人就畫了170多件,題材十分廣泛,包括仕女、佛像、花卉、松樹、梅花等,同葉譽虎的作品一起,於1945年春天,在上海成都路中國銀行的一所洋房裡展出,受到廣大參觀者的好評。

  展覽結束後,梅蘭芳為了生活,被迫將其中大部分作品賣掉,所得收入一是還債,二是安排家庭生計,三是資助劇團裡生活更困難者。梅蘭芳苦澀地回憶著這幾年的滄桑歷程,心境憂悶地對朋友說:“一個演員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際,因為抵抗惡劣的社會環境,而蓄鬚謝絕舞臺演出,連嗓子都不敢吊,這種痛苦我無法用語言來形容。我之所以繪畫,一半是為了維持生活,一半是藉此消遣。否則,我真是要憋死了。”

  梅蘭芳在抗戰期間斷然蓄鬚明志,不為民族敵人演出,表現了一代藝豪不屈不撓的剛強骨氣。這一事件成為神州大地感人的佳話,在中華兒女中廣為傳頌,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奮勇抗戰的決心。

  感恩胡適

  1928年,我國戲曲大師梅蘭芳去美國訪問演出前,當他得知胡適曾在美國留學七年,對那裡非常熟悉,便幾次前去拜訪,向胡適瞭解情況。胡適也熱情地接待了梅蘭芳,把美國的風土人情、觀眾的愛好和欣賞習慣、美國劇院的狀況等都對梅蘭芳做了詳盡的介紹,胡適也都積極地為梅蘭芳出謀劃策。當梅蘭芳結束美國訪問演出,回來後見到胡適,他首先畢恭畢敬地深鞠了一躬,說:“適之先生,這次多虧蒙您指教,我的美國之行才會如此順利,真是太感謝您了!”接著,他又詳細向胡適介紹了自己在美國訪問演出的種種情況,言談之間,洋溢著真摯的感激之情。

  後來,梅蘭芳旅居上海,胡適則在北京任北大教授。偶爾,胡適出差到上海,梅蘭芳總要熱情宴請一番。一次,胡適要去美國參加太平洋國際學會的年會,定在那天深夜2點在上海登船。梅蘭芳得知這個訊息時已是傍晚,距離開船時間僅有幾個小時了,自己卻還在外地演出。顧不得多想,他當即推掉一切事務,連夜趕回上海。當他站在送行的岸邊,向胡適依依不捨地揮動著手臂時,因為一路上趕得急,口中還忍不住氣喘吁吁呢。

  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梅蘭芳的感恩之心著實令人欽佩。

  藝術影響

  梅蘭芳京劇改革及其對戲劇文化的影響

  京劇改良運動從1900年至1918年十年間,吸引了為數眾多的文人志士、演藝界人士參加,京劇改良理論重視戲劇的內容,要求戲劇必須反映現實生活,反對脫離現實,只演舊事,不知當今的舊戲劇觀,指明戲曲的美醜高下不僅在於表演形式,更在於表演內容,批判極端形式主義傾向。其次,特別強調戲劇的教育感化作用,突出和提高京劇和演員的社會地位。

  梅派這一份難得的戲曲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值得後人深入總結研究。

  梅蘭芳1913年首次赴上海演出,善於琢磨創新的他受到上海京劇改良運動的感染,同時,也在上海的實際演出中體會到上海京劇改良運動的某些不足,回到北京後立即著手京劇改革。經歷各方面改革嘗試,終於成為京劇改革的第一人。1914年7月,梅蘭芳首次嘗試編演時裝新戲《孽海波瀾》,在北京地區產生很大影響。繼《孽海波瀾》以後,他又陸續編演了《宦海潮》《一縷麻》《鄧霞姑》等時裝新戲。

  梅蘭芳是京劇發展史上一位重要的表演藝術家,他完成了京劇的一個巨大轉變。將京劇旦角、也就是青衣的表演藝術推向成熟。極大地拓寬了京劇旦角的表演空間,豐富了京劇旦角的表演手段,使京劇旦角的劇場魅力、對觀眾的吸引力達到了頂峰。京劇有了老生和青衣這兩個成熟的大行當,在男性角色、女性角色的唱腔和表演方面,都能發展出有其特色的經典劇目,才最終成為中國影響最大的劇種。所以梅蘭芳這一代人不光為其行當的成熟做出了特別突出的貢獻,也為百年來京劇影響力的急劇擴張做出了巨大貢獻。

  梅蘭芳成功的對京劇的全方位改革,是對京劇後來的發展起到了先導、示範、啟發等巨大作用,在京劇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部篇章。梅派這一份難得的戲曲遺產,不僅對梅蘭芳京劇表演體系的總結至關重要,而且豐富了中國戲曲表演體系,值得後人深入總結研究。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9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 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餘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隻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幾天後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並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以後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中國戲曲一代宗師梅蘭芳的故事 篇10

  梅蘭芳是我國向海外傳播京劇藝術的先驅。他的交流活動不僅增進了各國人民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也使我國京劇藝術躋入了世界戲劇之林。梅蘭芳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萊希特並稱為世界三大表演體系。

  1.不計前嫌

  在戲曲界,長期以來流行著一個不成文的規習,即“一日為師,畢生為尊”。很多聲譽卓著的優秀演員,出名成家乃至老邁年高之後,每當提起自己的恩師,無不畢恭畢敬感念良深。儘管自己地位顯赫,享譽遐邇,儘管恩師當年責打過自己,苛待過自己,乃至用刻薄的話語挖苦和貶斥過自己,他們也都不計前嫌。這方面梅蘭芳就是最好的楷模。

  1902年剛滿8歲的梅蘭芳,經人介紹拜見一位姓朱的京劇前輩,想投其門下從師學戲。朱先生看他目光有些灰暗,缺乏光澤,便有點失望,但礙於介紹人的金面又不好推卸,於是勉強收了下來。第二天,朱先生作了幾個眼神示範動作讓梅蘭芳跟著學,但看他呆板遲鈍,毫無靈氣,便斷定這一對“死魚眼”不可救藥。接著又以崑曲開蒙戲《思凡》教其演唱,前兩句並不繁難,朱先生教了十幾遍,梅蘭芬唱得依然是荒腔走調,極不入耳。最後,朱先生把他臭罵了一頓讓其回家,並斷言“祖師爺沒有賞給你飯碗,你沒緣分吃這口飯”。

  回家以後,梅蘭芳又拜在一位姓喬的先生門下繼續學戲。在喬師指導下他勤學苦練,發奮圖進,每天對著罈子喊嗓子,望著飛鴿練眼神兒,看著古畫學身段兒,面向牆壁念口白,透過一番苦練,終於練成絕藝,譽滿京都。

  一天,那位姓朱的老師也來看他的戲,看畢大吃一驚,愧悔交集地來到後臺向他道歉。梅蘭芳當即跪倒在地上說:“師傅,您可千萬不能這麼說,要不是當初您罵我一頓,說不定我還沒有今天哩!”接著問清楚朱先生的住址,第二天便拿著禮品登門看望。往後多少年來一直去問業求教,並在生活上、經濟上給朱先生多方照應和孝敬,直到這位老先生去世為止。

  2.成名之謎

  梅蘭芳8歲學戲,10歲登臺,14歲便成名。他刻苦鑽研,精益求精,獨創梅派風格。他還多次出國訪問演出,為中國京劇走向世界做出積極貢獻。那麼,梅蘭芳是怎樣成名的呢?

  這要從吉林富商牛子厚說起。牛子厚酷愛京劇,對京劇這個行當很有研究,歡樂宴飲時,常請戲班子演戲助興。

  1901年,牛子厚為母親祝壽,特地請來北京的“四喜班”獻演。牛子厚與戲班子文武老生葉春善交談,打算出資辦“科班”,由葉春善在北京招徒組班,在北京、吉林兩地輪番演戲。葉春善十分贊成,回京後就張羅組建戲班子,並從牛子厚三個兒子喜貴、連貴、成貴名字中各取一字,把戲班子合名為“喜連成”班。

  葉春善演技高超,為人正派,他精心培育弟子,使得“喜連成”戲班很快享譽京華。少年梅蘭芳也在戲班子學戲,他那時叫梅喜群。他祖父梅巧玲是著名的“同光十三絕”之一,梅蘭芳自小受到藝術薰陶,幼年時便具有表演天賦。梅蘭芳來到名角濟濟的“喜連成”班,虛心請教,刻苦練功,深得葉春善喜愛。

  1908年,葉春善率“喜連成”班到吉林演出,牛子厚注意到旦角梅蘭芳功底深厚,氣宇軒昂,便向葉春善詢問梅蘭芳的來歷。得知他藝人世家出身,帶藝入班,牛子厚囑咐葉春善要多加培養,幫他早日走紅。

  葉春善有意安排14歲的梅蘭芳飾演《白蛇傳》中的青蛇,並取得極大成功。牛子厚認為梅喜群這個藝名不夠豁亮,為之改名“梅蘭芳”並大作宣傳工作,令“梅蘭芳”這個名字一炮打響,在戲迷中廣為傳揚。“喜連成”班在由吉林返回北京途中,梅蘭芳受到熱烈歡迎,人們爭相一睹當紅名旦的風采。回到北京時,梅蘭芳已成為紅極一時的京劇名角兒。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