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12篇)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12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對名人故事都不陌生吧,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精選12篇),歡迎大家分享。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1

  女科學家林蘭英的家鄉在福建省莆田縣。在舊社會,女孩子上學很困難。

  當林蘭英上到小學三年級時,她的堂姐妹都紛紛退學,回家做家務事或外出當女工去了。媽媽也勸她:“一個女孩子家,唸書有什麼用?看你堂姐,都能納鞋掙錢了。”

  女孩子讀書就真的沒有用?小蘭英心裡又是生氣又是不平。她寫信給在外地工作的爸爸,傾吐了自己的心裡話。爸爸的思想倒很開明,多次回信鼓勵女兒:“在外國,有出息的女孩子多著哪!好好唸書吧,只要胸有大志,女孩子也能幹大事!”

  小蘭英從此發憤學習,直到小學畢業,年年成績都在前三名。可媽媽受封建思想影響,說什麼也不同意女兒上中學。蘭英對媽媽說:“中學裡有規定,考第一名的學生不用交學費。我要爭取第一名!”媽媽又氣又急,賭氣說:“好!要是交錢就別去上學!”母女倆就這樣達成了協議。

  林蘭英懷著一團火跨進了莆田縣礪青中學的大門。剛進校時,男同學都瞧不起她,還有人譏諷道:“單獨的竹子扎不成排,毛丫頭唸書長不了!”

  林蘭英睬也不睬,只是埋頭讀書。雖然,她每天都要幹許多家務活,但上學從沒有遲到或早退過。老師佈置的作業,也總是按時完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第一學期結束的時候,林蘭英果真得了第一名。一直到初中畢業,她每個學期都是第一。媽媽無可奈何,只好認輸了。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2

  白巖松出生在內蒙古一個邊遠小城,8歲那年,父親不幸辭世,母親用堅強和隱忍挑起了這個風雨飄搖的家。平時給人印象總是不苟言笑的白巖松,小時候卻是個淘氣包,常常惹媽媽生氣,被媽媽打。白巖松每天至少要挨兩次打,要不然,連他自己都會感到奇怪。

  由於太貪玩,白巖松小時候的學習成績很差。一次,白巖松的考試成績在全班倒數第二,他一生氣,竟偷偷把張貼的成績榜撕了。

  隨著年齡的增長,貧寒的家庭環境磨礪了白巖松吃苦耐勞、敢於迎接挑戰的堅強性格。漸漸地,白巖松的成績跟了上來。高三那年,為了讓成績提高得更快,他把所有學過的課本都找出來裝訂起來,歷史書一共有600多頁,地理書一共有700多頁,語文書一共有1000多頁等等。然後,白巖松一天看每科30頁書,另外還要做數學題。持之以恆,白巖松終於考上了大學。

  現在回想這些,白巖松感慨地說:“青春最可愛的地方就在於有大把的時間可以去揮霍,你可以犯無數的錯誤,因為你有改正錯誤的時間,但是當中年這杯下午茶端在你手裡的時候,你就知道要趕緊做正確事,因為錯了就沒有改正的時間了。”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3

  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並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後在班級裡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物件。

  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後,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執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並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

  在十三四歲時,霍金髮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裡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四:宋濂讀書的故事

  宋濂小時侯,喜歡讀書,但是家裡很窮。也沒錢買書,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人們都樂意把書借給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越讀越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隆冬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麼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這書看。”

  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這本看,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麼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遠方向一位著名者請教,並約好見面日期,誰知出發那天下起鵝毛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驚訝地說:“這樣的天氣怎能出遠門呀?再說,老師那裡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不出發就會誤會了拜師的日子,這就失約了;失約,就是對老師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當宋濂到達老師家裡時,老師感動地稱讚說道:“年輕人,守信好學,將來必有出息!”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4

  諸葛亮小的時候,跟著隱居在襄陽城南的水鏡先生學習兵法。水鏡先生養了一隻公雞,公雞一到晌午啼叫三聲,水鏡先生就下課了。諸葛亮聽課聽得很不過癮。

  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在褲子上縫了一個口袋,每天上學的時候就抓幾把小米放在口袋裡。當晌午快到時,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雞見有黃燦燦的小米,顧不上啼叫,就啄食起來。剛剛啄完,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裡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雞吃完口袋裡的小米再叫時,水鏡先生多講了一個時辰的課,可把師孃餓壞了,時間長了不免抱怨幾句:“怎麼搞到這麼晚,晌午過了,也不知道餓!”

  “你沒聽見雞才叫嗎?”水鏡先生說。

  師孃是個聰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奧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時候,她悄悄地來到了院子裡,只見那隻花頸公雞剛要伸長脖子叫喚,就有人從書房視窗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個仔細,又悄悄地回家了。

  這天水鏡先生回來,師孃笑著說:“你這個當先生的,還不如小諸葛。”於是她把剛才看到的情況,一五一十地告訴了水鏡先生。

  水鏡先生聽後一愣,又哈哈大笑起來,心想諸葛亮餵雞求學,真是聰明過人,將來必定是蓋世奇才。

  諸葛亮經過刻苦學習,終於成為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幫助劉備建立了蜀漢政權。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5

  高士其從小就用功讀書,他的學習成績,年年都是班級裡最好的,全校老師和同學,都誇他是個好學生。

  他是一位科學家。它六歲那年,要上學讀書了。開學那天,大矇矇亮,高士其就穿上新衣服,揹著新書包,上學去了。

  一路上,高士其樂得象只小鳥兒,又蹦又跳唱著歌。他跑到學校門口一看,大門還緊緊地關著呢。他不敢去敲門,只好站在門口等著,不知道等了多久,學校的大門開了。

  開門的是位老伯伯。高士其恭恭敬敬鞠了一躬,又叫了聲“老伯伯早!”

  老伯伯心裡真高興,笑眯眯地說:“多懂禮貌呀,孩子,你是一年級新學生吧!”

  高士其點點頭。老伯伯把高士其領到一年級的教室裡。

  過了好一會兒,小朋友們才一個個來到學校。

  在開學典禮上,校長站在臺上講話。高士其一雙烏溜溜的眼睛,專心地盯著校長,他聽得可仔細啦。

  校長講完了話,叫高士其站到他身邊來。高士其不知道有什麼事,一顆心象小鹿似的怦怦亂跳。

  校長摸摸高士其的頭,表揚他是一個守紀律、懂禮貌的好學生。

  高士其把校長的話記在心裡,每天,他上課用心聽講,放學回家就認真做功課,他跟全班的同學都要好,跟同桌的一個小朋友更要好,下課以後,兩個人一起遊戲,可高興呢。

  可是有一天,這個小朋友嘟著嘴,衝著高士其說:“你到底認識我嗎?”

  高士其覺得很奇怪,說:“咱倆是好朋友呀,怎麼會不認識你呢?”

  這個小朋友氣呼呼地說:“那你剛才上課的時候,為啥不理睬我呢?”

  高士其一聽,笑了起來。原來,剛才上課的時候,這個小朋友拿出紙頭,折成一隻只小青蛙,悄悄地玩了一陣子,玩著玩著。覺得一個人玩沒有勁,就湊到高士其的耳朵邊,輕輕地說:“我們來玩鬥青蛙吧!”

  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正用心聽老師講課,這個小朋友的話,他根本沒有聽見。這個小朋友又輕輕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還是坐得好好地在聽課。這個小朋友心裡挺不高興,使勁拉了拉高士其的衣服,這一來,高士其回過頭來了。那個小朋友指指膝蓋上的兩隻紙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鬥青蛙呀,他對那個小朋友白了一眼,又用心地聽老師講課了。

  高士其想到這裡,笑起來了,他對那個小朋友說;“下課的'時候,咱倆一起玩,是好朋友。可是上課的時候,我就不認識你了。”

  高士其的話,說得這個小朋友也笑了。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6

  1946年,餘秋雨出生在餘姚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本分的基層公務員,而母親則是一位沒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著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餘秋雨的童年是在餘姚縣橋頭鎮(今屬慈溪市)度過的,鄉村的生活簡單、清貧而又快樂。從上海來的母親幾乎是村裡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裡開辦了一個免費的識字班。兒時的餘秋雨跟在母親身邊玩,竟然也認識了不少字。

  4歲那年,餘秋雨背上書包走進了鄉村的小學。小學有一個圖書館,有幾十本童話和民間故事,十分誘人。但幾十本書怎麼能滿足得了幾百名學生呢?老師想出了一個辦法,寫100個毛筆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書。餘秋雨的毛筆字,就是在那時打下的根基。他在回憶那段日子時,曾說:“我正是用晨昏的筆墨,換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的權利。直到今天,我讀任何一本書都非常恭敬,那是從小養成的習慣。”

  在餘秋雨11歲的時候,為了能讓他有更好的前途,他們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區。餘秋雨在上海報考了中學。

  中學的圖書館不小,但每天借書都要排長隊,而且想借的書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後來,餘秋雨到處打聽,終於知道有一個叫“上海青年宮圖書館”的地方借書比較方便,就立即去申辦了一張借書證。青年宮在江西中路200號,快到外灘了。當時正值困難時期,人們每天都吃不飽。餘秋雨在晚飯後要步行一個多小時才能到達青年宮,走到一半就餓了。當他走到圖書館時,離人家關門已經不到一個小時了。從青年宮圖書館把書借出來也不容易,所以餘秋雨只能在那裡看。不到一個小時的時間,等找到書,就只剩下半個多小時了,能讀幾頁?但是,就為了這幾頁,一個十三四歲的男孩子,每天忍著飢餓走一個多小時,看完再走一個多小時回家。這種如飢似渴的閱讀精神怎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正是少年時那段艱辛的閱讀時光,為他今後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餘秋雨的《長者》一文中,我們還看到了餘秋雨在年輕時發憤讀書的情景。1975年世事紛擾,29歲的餘秋雨因肝炎回鄉下養病,在恩師盛鍾健先生的幫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間的一個蔣經國的圖書室,專心閱讀了當時很難找到的《古今圖書整合》《二十四史》《四部叢刊》等書。這簡直是上天的一個有意的成全,也使得餘秋雨像金庸筆下的人物,僅有高人指點還不夠,還讓他在某山某洞中獲得某種“武功秘笈”。這次閱讀對餘秋雨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這正好和他在上海戲劇學院的老師張可的指導互為補充,形成雙翼:張可指導他接觸西方文化,這次他卻走進了浩瀚的中國歷史。

  關於讀書的方法,餘秋雨有一個著名的“畏友”論:“應該著力尋找高於自己的‘畏友’,使閱讀成為一種既親切又需花費不少腦力的進取性活動。儘量減少與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閱讀層面,樂於接受好書對自己的塑造。我們的書架裡可能有各種不同等級的書,適於選作精讀物件的,不應是那些我們可以俯視、平視的書,而應該是我們需要仰視的書。”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7

  王充是我國東漢初年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和批判精神的傑出的思想家。

  王充少年時代,父親就去世了。王充竭盡全力奉養母親,後來到了京城,進太學學習,拜當時著名的學者班彪做老師。他喜歡廣泛地閱讀,善於抓關鍵問題,因而進步很快。

  王充讀書非常專心,理解能力和記憶能力又很強,所以只要讀上一遍,就能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甚至能夠背誦某些精彩的章節。但是,家庭窮困,買不起很多書,為了滿足如飢似渴的求知慾,王充想出了一個好辦法。當時的洛陽街上有不少書鋪,王充便決定把書鋪當做他的“圖書館”,每天吃過早飯後,他就帶上乾糧,到書鋪裡去閱讀出售的書籍。不分春夏秋冬,不論晴天雨天,他讀了一冊又一冊書,跑了一家又一家書家書鋪。就這樣,他終於讀遍了諸子百家的重要著作,掌握了書中的基本精神。

  王充由於出身貧苦,因而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認識,基本上是從勞苦人民實際生活的情況出發的。他在讀遍了諸子百家的主要著作之後,對於某些為統治階級服務的唯心主義的說教深感不滿,下決心給予嚴厲的批判。於是便集中精力獨立思考,著手寫書。為了不耽誤時間、不打斷思路,他在住宅的門上、窗上、爐子上、柱子上甚至廁所裡,都安放了筆、紙,想一點,寫一點,走到哪裡,寫到哪裡。經過長時期的努力,他終於寫成了充滿著批判精神、閃耀著唯物主義光輝的《論衡》。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8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鐘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列寧格勒長期被德軍包圍的時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記中寫著“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類的句子。當時沒有電,也沒有蠟燭,整個城市實行燈火管制,她不能讀書,而是在黑暗中靜坐回憶書中的情節。托爾斯泰的小說幫助她度過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裡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這兩個事例說明,在一切不具備正常讀書條件的情況下都可以“讀書”。

  (2)溫故而知新。透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穫。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鬥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9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臺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10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鍊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11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

  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裡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揹著揹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裡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刻苦讀書的名人故事 篇12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蘇秦的人,他家裡很窮,但是他志向很遠大。他在各國遊歷了好幾年,但是根本沒有人用他。蘇秦只得狼狽地回家。

  他回到家裡,他的哥哥、嫂子、弟弟、妹妹和妻子都譏笑他不務正業。

  蘇秦聽了這些嘲笑他的話,心裡感到很難過。

  母親也對他說:“你不種莊稼,還想著做什麼大事,那不就是把實實在在的工作扔掉,去追求根本沒有希望的東西嗎?”

  蘇秦知道自己這麼多年來很對不起家人,既慚愧又傷心,但是他仍然認為自己可以做很多大事,現在不行只是因為自己的學問不夠,所以他把自己關在家裡學習。

  為了抓緊時間學習,蘇秦想出了一個辦法:讀書時他把頭髮用繩子紮起來懸在樑上,困的時候頭髮能把自己揪醒。如果還是困,就拿錐子扎自己的大腿來保持清醒。

  就這樣,蘇秦學了很多知識,做了六國的宰相。後來人們常常用懸樑刺股這個成語來形容只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就會有收穫。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