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

  東窗事發

  秦檜是南宋時臭名昭著的大奸臣。他老奸巨滑,心狠手辣,誰要是和他有不同意見,他就捏造一個罪名,輕則將其逮捕下獄,重則殺頭處死。被他陷害的忠臣良將數不勝數。抗金英雄岳飛就是他用莫須有的罪名害死的。

  北宋末年逐漸衰落。北方的金兀朮趁機向中原大舉進攻,侵佔了宋朝不少地盤。在這民族危難之際,岳飛率領岳家軍對金兵進行了頑強地抵抗。岳飛英勇善戰,連打勝仗,有一次差點活捉金兀朮。可是秦檜卻不同意抗金,而主張議和。他抓住宋高宗懦弱膽小、優柔寡斷的弱點,竭力宣揚議和的好處。宋高宗同意了,可是許多大臣和將領都不同意,岳飛就多次上書,要求罷和議抗金兵。秦檜想要議和,就要把岳飛除掉。可是岳飛在老百姓中威望很高,手中又有兵權,使秦檜難以下手。

  有一天,秦檜坐在東窗下,正為無法除掉岳飛而愁容滿面。夫人王氏走進來,對他說:這有何難,你找幾個罪名安在岳飛頭上不就行了。秦檜說:罪名不難找,難找的是告發岳飛的人,這個人一定要是岳飛的部下,才能使天下的人信服。王氏想了想,說:我聽說岳飛手下的都統王貴,在一次戰鬥中膽小怕死,岳飛想把他斬首示眾,後經眾將求情,岳飛才免他一死。他肯定懷恨在心,你何不讓他告發呢?秦檜一聽,不禁大喜,稱讚道:還是夫人高見啊。接下來,兩人又將陷害岳飛的各個細節密謀了一番。

  秦檜派人找到王貴,要他誣告岳飛謀反,王貴不幹。秦檜一夥就嚴刑拷打,並以殺他全家相威脅,王貴只好屈從了。

  秦檜終於把岳飛陷害了。後來,秦檜因病不治身亡。他死後七天,王氏請來道士為他做道場,超度他的亡靈。道士恨秦檜殺死了忠良,就裝模作樣做了一會兒法事,然後對王氏說:我看見了秦檜,他正在地獄裡受苦,閻王小鬼正在拷問他。道士接著說:秦大人對我說,‘麻煩你告訴我的夫人,東窗事發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2

  後起之秀

  東晉時,王忱(chen)在少年時代就顯露出才氣,很受親友的 推祟。他的舅父範寧,是當時著名的經學家,對王忱也很器重,有著 名文士拜訪,他總讓王忱到場接待。 有一次,王忱去看望舅舅,遇到了比他早出名的張玄。舅舅要他 倆交談交談。張玄早就聽說王忱志趣不凡,很想與他談談。他年齡比 王忱要大,自然希望王忱先給自己打招呼,就端正地坐著等候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短篇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短篇。不 料,王忱見張玄這等模樣,看不上眼.也默默坐著,一言不發。張玄見 他這樣,自己又放不下架子,對坐了一會,怏怏不樂地離去。 事後,範寧責備王忱說:“張玄是吳中的優秀人才,你為什麼不 好好與他談談?’’ 王忱傲慢地回答說:“他要是真心想和我來往,完全可以來找我 談談嘛。” 範寧聽了這話,倒反而稱讚起外甥來了:“你這樣風流俊逸,真 是後來的優秀人才。” ” 玉忱笑著回答說:“沒有您這樣的舅舅,哪來我這樣的外甥?”

  成語出處: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 範豫章謂王荊州,“卿風流逸望,真後來之秀。”

  成語釋義:“秀”,優秀的意思,表示後輩中的優秀者。這則成語也稱 “後起之秀”。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3

  說的是春秋戰國時期楚莊王的故事。楚莊王登基後,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釋出一項政令,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裡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者,以死罪論處!”朝野上下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當時主管軍政的右司馬以他的機智,委婉的用猜謎方式勸諫了莊王:“臣在南方時,見到一隻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啊?”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回去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此後,楚莊王整頓朝綱,重振君威,沒過多久把楚國治理得國富兵強。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4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故事講的是:東漢末年,天下大亂,這年夏天,曹操帶領大軍攻打張繡,在行軍途中,他們迷失了方向,來到了一個沒有水源的荒原。這天十分炎熱,樹葉被烤得捲了起來,帶來的小喝完了,曹操馬上想辦法,他靈機一動,他說:“這條路我來過,記得就在前面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樹林子,上面結了許多酸梅,又甜又酸,到了那裡就可以吃到梅子解渴了”。聽到這句話,將士們紛紛振作起精神來,都急匆匆朝前趕路,後來,將士們沒有見到梅樹林子,他們在一個有水的地方喝了個夠,曹操利用心理作用,鼓動士氣戰勝困難,終於將隊伍帶出了荒原。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2:不脛而走

  三國時,吳國孫策對有才之士十分妒忌,有一個叫盛孝章的有才之士,和也融是好朋友,孔融怕孫策把他殺了,就寫信勸曹操招納他,信中寫道:“如果要有所作為,就先得求賢,而要得到賢人,就要尊重賢人。”他打了個經方:“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識賢者之有足乎?”意思是:珠玉本來是沒有腳的,它之所以會落到人們的手中,就是因為有人喜歡它,何況賢人是有腳可以行走的呢?孔融還在信中強調:“只要尊重賢才,賢才就會跑來。”

  這些名人小時候都是刻苦學習,認真讀書,長大後有這麼好的成就,我要向他們學習。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3: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4: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5

  公元前496年,吳王派兵攻打越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吳王也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過了兩年,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國大臣伯喜否貪財好色,可以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建議,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賄賂伯喜否,伯喜否答應帶西施和文種去見吳王。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願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請您能饒恕他。”伯喜否也在一旁幫文種說話。伍子胥站出來大聲反對道:“人常說?治病要除根?,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精明強幹,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後就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投降,把軍撤回了吳國。吳國撤兵後,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終於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

  三年後,他們被釋放回國了。勾踐回國後,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怕自己貪圖舒適的生活,消磨了報仇的志氣,晚上就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還在房子裡掛上一隻苦膽,每天早上起來後就嚐嚐苦膽,門外計程車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他親自到田裡與農夫一起幹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鬥,越國終於兵精糧足,轉弱為強。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後,以為沒有了後顧之憂,從此沉迷於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不顧人民的困苦,經常出兵與其它國家打仗。他還聽信伯喜否的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訊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屢戰屢敗。

  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6

  1、孟母三遷

  戰國的時候,有一個很偉大的大學問家孟子。孟子小的時候非常調皮,他的媽媽為了讓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裡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旁邊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樣子。一會兒鞠躬歡迎客人、一會兒招待客人、一會兒和客人討價還價,表演得像極了!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喜歡讀書。這個時候,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後來,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該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

  2、囊螢映雪

  孫康家裡很貧窮,買不起燈油。一天半夜,孫康從睡夢中醒來,把頭側向窗戶時,發現窗縫裡透進一絲光亮。原來那是大雪映出來的光。他發現可以利用它來看書。於是他倦意頓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書籍,來到屋外。寬闊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裡要亮多了。孫康不顧寒冷,立即看起書來,手腳凍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時搓搓手指。此後,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過這個好機會,孜孜不倦地讀書。這種苦學的精神,促使他的學識突飛猛進,成為飽學之士。後來,他當了一個御史大夫。

  晉代時,車胤從小好學不倦,但因家境貧困,父親無法為他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了維持溫飽,沒有多餘的錢買燈油供他晚上讀書。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時間背誦詩文。 夏天的一個晚上,他正在院子裡背一篇文章,忽然見許多螢火蟲在低空中飛舞。一閃一閃的光點,在黑暗中顯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許多螢火蟲集中在一起,不就成為一盞燈了嗎?於是,他去找了一隻白絹口袋,隨即抓了幾十只螢火蟲放在裡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來。雖然不怎麼明亮,但可勉強用來看書了。從此,只要有螢火蟲,他就去抓一把來當作燈用。由於他勤學好問,後來終有成就,官至吏部尚書。

  3、三顧茅廬

  故事發生在三國時期。當時,曹操、孫權的勢力很強大,各自擁有很多領土。而自稱是漢朝宗室的劉備力量稍微弱一點,所以他一直想請高人來幫助自己。

  聽說住在南陽的諸葛亮有知識,又有才能,劉備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南陽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不巧的是,這一天諸葛亮出門了,劉備三人只能失望地離開了。

  過了幾天,劉備又和關羽、張飛一起冒著鵝毛大雪去求見諸葛亮。遺憾的是,他們還是沒能見到諸葛亮。劉備只好親手寫了一封信交給書童,讓他轉交給諸葛亮,他在信中表達了對諸葛亮的尊敬和敬佩之情,並且邀請他出來輔佐自己,統一天下,讓百姓過上安定的日子。

  過了一段時間,劉備準備再去請諸葛亮。這次,連關羽也對諸葛亮不滿了,他對劉備說:“諸葛亮也許並不是真的很有才華,說不定只是名聲大而已,連著去兩次都沒見到人影,我看這次也不用去了。”

  張飛也生氣地說:“不如讓我去請那個諸葛亮,如果這次他還不出來,我就用繩子把他捆起來,綁來見哥哥們。”

  劉備見張飛這麼魯莽,把他狠狠地罵了一頓,然後又帶著他和關羽,第三次到了諸葛亮的茅廬前。

  他們到時,正好是正午,諸葛亮正在屋裡睡午覺。劉備不敢驚動他,恭敬地站在一邊等著他睡醒。

  過了很久,諸葛亮才醒過來。看到一直恭敬地站在一旁的劉備,他感動極了!兩人就像老朋友見面那樣聊起天來。

  劉備激情滿懷地向諸葛亮描述了自己心裡的想法和夢想,他們詳細地分析了當前的形勢和戰局,諸葛亮還說出了自己心裡的對策和理想。

  兩人越聊越興奮,一直從中午陽光高照聊到晚上天色變暗。

  諸葛亮看劉備這麼誠心誠意地三次登門拜訪,心裡非常感動。而且,他想,劉備志向遠大,一心為國家和百姓著想,是個難得的人才,,將來也一定是個好君王。於是,諸葛亮答應了劉備的請求,決定出山全力幫主劉備壯大力量。

  最後,諸葛亮輔佐劉備建立了蜀漢王朝。諸葛亮也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

  4、一暴十寒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遊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遊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裡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麼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起學的,然而後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麼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麼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後來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恆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於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裡能學到什麼東西呢?

  5、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後,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於他從小勤奮好學,後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6、仁者無敵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於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於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願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閒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裡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己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希望大王不要猶豫。”

  7、牛角掛書

  隋朝李密,少年時候被派在隋煬帝的宮廷裡當侍衛。他生性靈活,在值班的時候,左顧右盼,被隋煬帝發現了,認為這孩子不大老實,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並不懊喪,回家以後,發憤讀書,決定做個有學問的人。

  有一回,李密騎了一條牛,出門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漢書》掛在牛角上,抓緊時間讀書。越國公楊素正巧在路上看見,慢慢地跟在他後面,問:“哪來的書生這般勤奮?”李密認識楊素,從牛背上下來參拜。楊素問他讀的是什麼,他回答說:“《項羽傳》。”楊素於是和他交談,覺得很驚奇。回家後對兒子楊玄感說:“我看李密的見識風度,不是你們這些等閒之輩所具有的。”玄感因此就傾心結交李密 。隋煬帝九年,玄感在黎陽起兵,派人入函谷關迎接李密。

  8、完璧歸趙

  戰國時期,趙國得到了一塊楚國丟失的寶玉——和氏璧。

  秦王聽說了這件事,也非常想得到和氏璧,便派人給趙王送了一封信,說願意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趙王想:如果我不答應秦王,他肯定會興兵來進攻;如果我答應他,有可能既丟了寶玉還得不到城池。我到底該怎麼辦呢?

  正當趙王拿不定主意的時候,藺相如對趙王說:“大王,請您讓我帶著和氏璧去見秦王吧。就算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來交換,我也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帶回來。”趙王知道藺相如是個既機智又勇敢的人,就同意了。

  藺相如到秦國後,秦王在王宮裡接見了他,秦王說:“天下人都說這和氏璧是世間難得的寶玉,我倒想見識見識。”藺相如用雙手把“和氏璧”遞給秦王,秦王接過來看了又看,讚歎道:“果然是塊寶玉。”說完,他又把和氏璧傳給大臣們看。

  可是,過了很久,秦王始終不提割讓十五座城池的事情,這時,藺相如終於明白了,其實秦王根本不想用十五座城池換和氏璧。可是,和氏璧已經到了秦王手裡,怎樣才能拿回來呢?藺相如突然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計策。

  藺相如走到秦王跟前,說:“大王,這塊和氏璧雖然看著挺好,可是有一點小瑕疵,讓我指給您看。”“在哪?”秦王趕緊把和氏璧交給了藺相如。

  藺相如一拿到和氏璧,便迅速後退幾步,怒氣衝衝地對秦王說:“我認為您並沒有用城池換和氏璧的誠心,現在,和氏璧在我的手裡,如果您搶,我就把自己的腦袋和這塊寶玉一起撞碎在柱子上!”說完,藺相如舉起和氏璧,就要撞向柱子。

  秦王大驚,連忙擺手說:“大夫不要著急,我說過的話怎麼會不算數呢?”說完,便叫人拿來地圖,假惺惺地指著地圖說:“從這兒到那兒,一共十五座城池,都劃給趙國。”

  藺相如可沒那麼容易相信秦王,他想了想,對秦王說:“和氏璧是天下聞名的寶貝,如果您要接受這塊寶玉,必須先齋戒五天,然後在朝廷上舉行盛大的接受儀式,到那時,我一定將寶玉奉上。”秦王見他態度如此堅決,只好答應了。

  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回到旅店後,馬上讓侍從打扮成買賣人的模樣,並吩咐他把和氏璧藏在身上。隨後,侍從偷偷地走小道,連夜跑回了趙國。

  幾天後,當秦王發現這件事時,和氏璧早已回到了趙王的手裡。秦王十分惱怒,可又覺得藺相如機智勇敢,是位難得的人才,便沒有扣押他,讓他回了趙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7

  1、一鼓作氣(曹劌 guì)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成語解釋: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幹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呂不韋)

  出處:《史記·呂不韋列傳》:“布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延諸侯遊士賓客有能增損一字者予千金。”

  成語解釋:增損一字,賞予千金。稱讚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師(鄭谷)

  出處: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鄭谷改僧齊己《早梅》詩:‘數枝開’作‘一枝開’。齊己下拜,人以谷為一字師。”

  成語解釋:改正一個字的老師。有些好詩文,經旁人改換一個字後更為完美,往往稱改字的人為“一字師”或“一字之師”。

  4、一飯千金(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成語解釋:比喻厚厚地報答對自己有恩的人。

  5、東山再起(謝安)

  出處:《晉書·謝安傳》:“隱居會稽東山,年逾四十復出為桓溫司馬,累遷中書、司徒等要職,晉室賴以轉危為安。”

  成語解釋:指再度出任要職。也比喻失勢之後又重新得勢。

  6、圖窮匕見(荊軻)

  出處:《戰國策·燕策三》:“秦王謂軻曰:‘起,取武陽所持圖。’軻既取圖奉之。發圖,圖窮而匕首見。”

  成語解釋:比喻事情發展到最後,真相或本意顯露了出來。

  7、紙上談兵(趙括)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成語解釋: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8、負荊請罪(廉頗)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成語解釋:揹著荊條向對方請罪。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9、臥薪嚐膽(勾踐)

  出處:《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王勾路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

  成語解釋:睡覺睡在柴草上,吃飯睡覺都嘗一嘗苦膽。形容人刻苦自勵,發奮圖強。

  10、接竿而起(陳勝)

  出處:漢·賈誼《過秦論》:“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成語解釋:砍了樹幹當武器,舉起竹竿當旗幟,進行反抗。指人民起義。

  11、三顧茅廬(劉備)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成語解釋:原為漢末劉備訪聘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誠意,一再邀請。

  12、孺子可教(張良)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父去裡所,復返,曰:‘孺子可教矣。’”

  成語解釋:指年輕人可培養。

  13、四面楚歌(項羽)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成語解釋:比喻陷入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的境地。

  14、老當益壯(馬援)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成語解釋:年紀雖老而志氣更旺盛,幹勁更足。

  15、投筆從戎(班超)

  出處:《後漢書·班超傳》:“大丈夫無他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

  成語解釋:扔掉筆去參軍。指文人從軍。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處:《尚書·武成》:“今商王受無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成語解釋:原指殘害滅絕天生萬物。後指任意糟蹋東西,不知愛惜。

  17、暗渡陳倉(韓信)

  出處:元·無名氏《暗度陳倉》第二折:“著樊噲明修棧道,俺可暗度陳倉古道。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棧道守把。俺往陳倉古道抄截,殺他個措手不及也。”

  成語解釋:比喻用一種假象迷惑對方,實際上卻另有打算。

  18、嗟來之食(黔敖)

  出處:《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成語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9、怒髮衝冠(藺相如)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相如因持璧卻立倚柱,怒髮上衝冠。”

  成語解釋:指憤怒得頭髮直豎,頂著帽子。形容極端憤怒。

  20、手不釋卷(呂蒙)

  出處:《三國志·吳書·呂蒙傳》注引《江表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成語解釋: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

  21、韋編三絕(孔子)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解釋: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2、墨守成規(墨子)

  出處:明·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鍾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一家以為準的也。”

  成語解釋:指思想保守,守著老規矩不肯改變。

  23、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處:《左傳·成公十年》:“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成語解釋:形容病情十分嚴重,無法醫治。比喻事情到了無法挽救的地步。

  24、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劉安)

  出處:漢·王充《論衡·道虛》:“淮南王學道,招會天下有道之人,傾一國之尊,下道術之士,是以道術之士並會淮南,奇方異術,莫不爭出。王遂得道,舉家昇天,畜產皆仙,犬吠於天上,雞鳴於雲中。”

  成語解釋:一個人得道面仙,全家連雞、狗也都隨之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官,和他有關係的人也都跟著得勢。

  25、高山流水(俞伯牙、鍾子期)

  出處:《列子·湯問》:“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成語解釋: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樂曲高妙。

  26、口蜜腹劍(李林甫)

  出處:宋·司馬光《資治通鑑·唐玄宗天寶元年》:“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成語解釋:嘴上甜,心裡狠。形容兩面派的狡猾陰險,多指蛇蠍心腸的人。

  27、風聲鶴唳(苻堅)

  出處:唐·房玄齡《晉書·謝玄傳》:“聞風聲鶴唳,皆以為王師已至。”

  成語解釋:形容驚慌失措,或自相驚憂。

  28、泰山北斗(韓愈)

  出處:《新唐書·韓愈傳贊》:“自愈沒,其言大行,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雲。”

  成語解釋: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為眾人所敬仰的人。

  29、破釜沉舟(項羽)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成語解釋:比喻下決心不顧一切地幹到底。

  30、東窗事發(秦檜)

  出處:元·孔文卿《東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為呆行者,在靈隱寺中,洩漏秦太師東窗事犯。”

  成語解釋:比喻陰謀已敗露。

  31、程門立雪(程頤、楊時)

  出處:《宋史·楊時傳》:“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遊酢侍立不雲。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成語解釋:學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師。

  32、司空見慣(劉禹錫)

  出處:唐·孟棨《本事詩·情感》載劉禹錫詩:“司空見慣渾閒事,斷盡江南刺史腸。”

  成語解釋:指某事常見,不足為奇。

  33、夢筆生花(李白)

  出處: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夢筆頭生花》:“李太白少時,夢所用之筆頭上生花,後天才贍逸,名聞天下。”

  成語解釋:比喻寫作能力大有進步。也形容文章寫得很出色。

  34、力透紙背(顏真卿)

  出處:唐·顏真卿《張長史十二意筆法意記》:“當其用鋒,常欲使其透過紙背,此成功之極也。”

  成語解釋:形容書法剛勁有力,筆鋒簡直要透到紙張背面。也形容詩文立意深刻,詞語精練。

  35、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文與可)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篔簹谷偃竹記》:“故畫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成語解釋:畫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經拿定主意。

  36、赤膊上陣(許褚)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性起,飛回陣中,卸下盔甲,渾身筋突,赤體提刀,翻身上馬,來與馬超決戰。”

  成語解釋:光著膀子上陣。比喻親身上場,不加掩飾地進行活動。

  37、馬革裹屍(馬援)

  出處:《後漢書·馬援傳》:“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何能臥床上在兒女子手中邪?”

  成語解釋:用馬皮把屍體裹起來。指英勇犧牲在戰場。

  38、黃袍加身(趙匡胤)

  出處:《宋史·太祖本紀》:“諸校露刃列於庭曰:‘諸軍無主,願策太尉為天子。’未及對,有以黃衣加太祖身,眾皆羅拜呼萬歲。”

  成語解釋:五代後周時,趙匡胤在陳橋兵變,部下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天子。後比喻發動政變獲得成功。

  39、洛陽紙貴(左思)

  出處:《晉書·左思傳》:“於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成語解釋:比喻著作有價值,流傳廣。

  40、背水一戰(韓信)

  出處:《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

  成語解釋:表示沒有退路。比喻與敵人決一死戰。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8

  關於成語中的名人故事調查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十分喜歡閱讀成語故事,父母也贊成我閱讀,還說成語裡的名人故事有很多大道理,所以,我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 閱讀書籍、報刊

  2、 上網查閱資料

  3、 詢問親人

  三、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獲得資訊的渠道:上網查閱,親人口述,查閱書籍。

  涉及的方面:有哪些成語故事,名人都有過那哪些成語故事,有哪些成語中有名人故事。

  具體內容:1.完璧歸趙,南轅北轍,聞雞起舞,臥薪嚐膽

  2.劉備三次去請諸葛亮出山為他當軍師。

  3.入木三分——王羲之 樂不思蜀——劉禪

  四、結論

  1.我國的成語多不勝數,源遠流長,許多名人的故事都隨著時間的流逝都變成了成語。

  2.這些成語中有些名人的故事,可以當作我們的反面教材和正面教材,正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學到許多有益的知識,反面教材可以使我們吸取到教訓,防止重蹈覆轍。

  3.我國的成語是奇特的,這些成語都是有著深刻的教育意義。我們應該多看,多學。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9

  這個成語故事講的是: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

  這年夏天,曹操帶領大軍攻打張繡,在行軍途中,他們迷失了方向,來到了一個沒有水源的荒原。這天十分炎熱,樹葉被烤得捲了起來,帶來的小喝完了,曹操馬上想辦法,他靈機一動,他說:“這條路我來過,記得就在前面不遠處有一大片梅樹林子,上面結了許多酸梅,又甜又酸,到了那裡就可以吃到梅子解渴了”。聽到這句話,將士們紛紛振作起精神來,都急匆匆朝前趕路。

  後來,將士們沒有見到梅樹林子,他們在一個有水的地方喝了個夠,曹操利用心理作用,鼓動士氣戰勝困難,終於將隊伍帶出了荒原。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0

  成語中有許多名人的故事,有時,這些成語可以在閱讀和習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這次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小組決定對成語中的名人故事進行研究,瞭解成語中蘊含的古代名人故事和著名歷史事件。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他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就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名叫匡衡的人。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一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牆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牆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他找來一把鑿子,將牆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後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牆壁,藉著鄰居的燭光讀書。

  成語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既有歷史名人故事,也有重要的歷史事件,還記錄著古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博大精深,奧妙無窮。.成語集中地反映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它真是中國語言藝術的博物館!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1

  一鳴驚人的典故:

  春秋時期,楚國的儲君也就是楚莊王在登基後,為了觀察朝野的動態,也為了讓別國對他放鬆警惕,當政三年,沒有釋出一項政令,在處理朝政方面沒有任何作為,朝廷百官都為楚國的前途擔憂。

  楚莊王不理政務,每天不是出宮打獵遊玩,就是在後宮裡和妃子們喝酒取樂,並且不允許任何人勸諫,他通令全國:“有敢於勸諫的人,就處以死罪!”

  楚國主管軍政的官職是右司馬。當時,有一個擔任右司馬官職的人,看到天下大國爭霸的形勢對楚國很不利,他就想勸諫楚莊王放棄荒誕的生活,勵精圖治,使楚國成為繼齊桓公、晉文公之後的諸侯霸主。然而,他又不敢觸犯楚莊王的禁令,去直接勸諫;他絞盡腦汁也沒有想出使楚莊王清醒過來的辦法。

  有一天,他看見楚莊王和妃子們做猜謎遊戲,楚莊王玩得十分高興。他靈機一動,決定用猜謎語的辦法,在遊戲歡樂中暗示楚莊王。

  第二天上朝,楚莊王還是一言不發,這位右司馬陪侍在旁。就在莊王準備宣佈退朝的時候,他給楚莊王出了個謎語,說:“奏王上,臣在南方時,見到過一種鳥,它落在南方的土崗上,三年不展翅、不飛翔,也不鳴叫,沉默無聲,這隻鳥叫什麼名呢?”

  楚莊王知道右司馬是在暗示自己,就說:“三年不展翅,是在生長羽翼;不飛翔、不鳴叫,是在觀察民眾的態度。這隻鳥雖然不飛,一飛必然沖天;雖然不鳴,一鳴必然驚人。你放心吧,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半年以來,楚莊王親自處理政務,廢除十項不利於楚國發展的刑法,興辦了九項有利於楚國發展的事物,誅殺了五個貪贓枉法的大臣,起用了六位隱士當官參政,把楚國治理得很好。出兵攻打齊國,在徐州擊敗了齊軍,在河雍*勝了晉軍,在宋國大會諸侯,楚國稱霸天下。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2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瞭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一、問題的提出.

  在我們身邊,常常聽到很多名人的名字。相信大家也看過不少成語故事書。上次我們剛寫完了自己姓氏名人的研究報告。這次我們就要繼續探索“"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多些瞭解我我們身邊“成語中的名人故事”吧!

  二、調查方法。

  1、網上瀏覽。

  2、查閱有關報刊。

  3、閱讀有關書籍

  三、資料整理。

  調查方法 涉及資料 獲得資訊

  1、(上網) (成語名人)

  四面楚歌、破釜沉舟——項羽 刮目相看——呂蒙

  三顧茅廬、鞠躬盡瘁——諸葛亮 一鼓作氣——曹劌

  投筆從戎—— 班超 負荊請罪——廉頗

  完璧歸趙——藺相如 鑿壁借光—— 匡衡

  指鹿為馬—— 趙高 紙上談兵——趙括

  精忠報國—— 岳飛 聞雞起舞——祖逖

  入木三分——王羲之 臥薪嚐膽——勾踐

  樂不思蜀——劉禪 圖窮匕見——荊軻

  胯下之辱——韓信 煮豆燃萁——曹植

  一字千金——呂不韋

  2、(上網) (成語故事

  《不恥下問》 《懸樑刺股》

  《囊螢映雪》 《一飯千金》

  《鑿壁偷光》

  《望梅止渴》

  3、(上網)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

  《一飯千金》

  韓信小時家中貧寒,父母雙亡。他雖然用功讀書、拼命習武,然而,掙錢的本事卻一個也不會。迫不得已,他只好到別人家吃“白食”。為此常遭別人冷眼。韓信咽不下這口氣,就來到淮水邊垂釣,用魚換飯吃,經常飢一頓飽一頓。淮水邊上有個老奶奶為人家漂洗紗絮,人稱“漂母”。她見韓信捱餓挺可憐,就把自己帶的飯分一半給他吃。天天如此,從未間斷,韓信發誓要報答漂母之恩。韓信被封為“淮陰侯”後對漂母分食之恩始終沒忘,派人四處尋找,最後以千金相贈。這就是“一飯千金”成語的來歷。

  四、結論。

  1、《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領部隊去討伐張繡,天氣熱得出奇,驕陽似火,天上一絲雲彩也沒有,部隊在彎彎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邊密密的樹木和被陽光曬得滾燙的山石,讓人透不過氣來。到了中午時分,士兵的衣服都溼透了,行軍的速度也慢下來,有幾個體弱計程車兵竟暈倒在路邊。

  曹操看行軍的速度越來越慢,擔心貽誤戰機,心裡很是著急。可是,眼下幾萬人馬連水都喝不上,又怎麼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來嚮導,悄悄問他:“這附近可有水源?”嚮導搖搖頭說:“泉水在山谷的那一邊,要繞道過去還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說,“不行,時間來不及。”他看了看前邊的樹林,沉思了一會兒,對嚮導說:“你什麼也別說,我來想辦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隊加快速度也無濟於事。腦筋一轉,辦法來了,他一夾馬肚子,快速趕到隊伍前面,用馬鞭指著前方說:“士兵們,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裡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們快點趕路,繞過這個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們一聽,彷彿已經吃到嘴裡,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2、《望梅止渴》此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曹操利用自己的智慧去引誘自己或他人。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3

  班超是東漢一個很有名氣的將軍,他從小就很用功,對未來也充滿了理想。 公元62年(漢明帝永平五年),班固被明帝劉莊召到洛陽,做了一名校書郎,班超和他的母親也跟著去了。當時,因家境並不富裕,班超便找了個替官家抄書的差事掙錢養家。 但是,班超是個有遠大志向的人,日子久了,他再也不甘心做這種乏味的抄寫工作了。有一天,他正在抄寫檔案的時候,寫著寫著,突然覺得很悶,忍不住站起來,丟下筆說:“ 大丈夫應該像傅介子、張騫那樣,在戰場上立下功勞,怎麼可以在這種抄抄寫寫的小事中浪費生命呢!”

  後來,班超出使西域,終於立了功被封了侯。傅介子和張騫兩個人,生在西漢,曾經出使西域,替西漢立下無數功勞。因此,班超決定學習傅介子、張騫,為國家作貢獻。後來,他當上一名將領,在對匈奴的戰爭中,得到勝利。接著,他建議和西域各國來往,以便共同對付匈奴。公元73年,朝廷採取他的建議,就派他帶著數十人出使西域。他以機智和勇敢,克服重重困難,聯絡了西域的幾十個國家,斷了匈奴的右臂,使漢朝的社會經濟保持了相對的穩定,也促進了西域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班超一直在西域呆了三十一年。其間,他靠著智慧和膽量,度過了各式各樣的危機。他為當時的邊境安全,東西方人民的友好往來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4

  圍魏救趙的故事

  主要人物:孫臏

  故事:戰國時,魏將龐涓率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求救於齊,齊王命田忌、孫臏率軍往救。孫臏認為魏軍主力在趙國,內部空虛,就帶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因而,魏軍不得不從邯鄲撤軍,回救本國,路經桂陵要隘,又遭齊兵截擊,幾乎全軍覆沒。這個典故是指採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孫臏認為,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手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與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5

  成語體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智慧結晶與文化價值,所以掌握好漢語成語也成為外國學習者成功進行跨文化交際的要點和難點,下面是成語中的名人故事有哪些,歡迎參考閱讀!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1:貪小失大

  戰國中後期,燕昭王即位之後,勵精圖治,希望振興國家。他曾築黃金臺廣招天下賢才,以增強國家的實力。趙人樂毅原本在魏國當官,由於不被統治者信任而離開魏國,投奔到燕國來,向燕王縱論兵法,深得燕王賞識,被拜為亞卿。樂毅忠肝義膽,為燕國盡職盡責,竭盡所能。隨著時間的推移,燕國實力越來越強,而它的仇敵齊國卻越來越不景氣。因此,燕王就委任樂毅為大將,聯合秦、韓、魏、趙四國的軍,一起進攻齊國。

  齊王獲悉這一訊息後,急忙調兵遣將,任命觸子為先鋒官,在濟水一帶迎戰。觸子見聯軍雄赳赳、氣昂昂,為了避其鋒芒,挫其銳氣,堅守壁壘不戰。他認為,聯軍雖然人多勢眾,但是五國之間都有嫌隙,時間長了肯定要出現摩擦。更何況,五國聯軍遠道而來,糧食等物資都要從很遠的國內長途運輸,長此以往,拖也能把聯軍拖死。因此,雖然天天有聯軍的兵士們前去罵陣,但齊軍就是聽而不聞,樂毅這邊也沒有相應的應付之策。

  正在樂毅一籌莫展的時候,糊塗的齊王卻幫了聯軍的大忙。他見觸子只守不攻,覺得有損齊國威風,於是命他趕緊出兵。觸子沒有辦法,只得被迫抗敵,結果被打得大敗而逃,不知所終。幸虧還有齊將達子引領殘軍且戰且退,一路上又被樂毅的伏兵截殺,從濟水狂奔幾百裡,一直退到齊都臨淄以西的一個叫做秦周的地方才停下來,準備死守臨淄城。

  齊軍戰敗後,很是憋屈,士氣不振。達子是個老實人,心裡著急,他想犒勞士卒以振奮士氣,可是又沒有錢,於是就去求齊王,希望他能發放城內國庫的金幣犒賞三軍。齊王本來對達子的敗退就很惱火,一聽還要他庫房裡的金幣,更是火氣不打一處來,他拍案大罵道:“達子你這個殘兵敗將,仗沒有打好,還妄想要我的賞踢!你馬上給我出去死戰,否則提著你的項上人頭來見我!”

  聽完齊王的這番話後,達子不由自主地仰天長嘆,心想:昏君不知審時度勢,必然沒有好下場,齊國肯定沒有希望了。於是,他只能率領殘部衝進敵陣,拼力搏殺,結果不幸戰死沙場。達子一死,五國聯軍長驅直入,殺進臨淄,搶走了齊國宗廟裡的重器,還闖進齊王藏金的美唐(地名),將其洗劫一空。就這樣,齊王因貪圖少許金幣而使得國家蒙受巨大損失,結果自己也只好逃離齊國避難。

  上述情景史料記載:“齊王怒曰:‘若殘豎子之類,惡能給若金?’與燕人戰,大敗,達子死,齊王走莒。燕人逐北入國,相與爭金於美唐甚多。此貪於小利以失大利者也。”這便是成語“貪小失大”的由來。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2:周公吐哺

  周公,名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因其領地在周,所以史稱周公或周公旦。他賢能多才,周武王時參加了伐紂滅商的戰爭,功勳卓著。

  周初,周公受封於魯,但他只讓長子伯禽赴封地,自己則留在鎬京,與召公一起輔佐周武王。伯禽臨行時,周公告誡他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來說我的地位也算很高了。可是我常常洗頭時幾次握著溼淋淋的頭髮跑出來,吃飯時幾次把嘴裡的食物吐出來,就為了出來迎接來訪的客人,就是這樣還害怕讓天下人寒心。希望你到了魯國,要勤於政事,愛民如子。”

  周武王病重時,周公非常焦急,因當時周剛剛建國,天下未定,百業待舉,國不可一日無君。於是周公來到祖廟,向先王禱告保佑武王身體康復,自己情願代死。後來,周武王病危,當時太子誦才十三歲,他對周公說:“我擔心誦(即周成王)過於年幼,把這樣大的一個國家交給他,他沒有辦法治理。我考慮再三,在眾多兄弟裡面,只有你最有才幹,我就把誦、把周國全部託付給你吧。”武王死後,年幼的周成王繼位,由周公攝政,代行國政。

  當初,周公在輔佐周武王時,與武王關係也很融洽,而且睿智過人,才能出眾,處理起政事來得心應手。為安定國家,他制定了嫡長子繼承製和餘子分封制,還制定了周禮,對祭祀、占卜、會盟、飲宴、朝貢、婚娶、殯葬時的儀式等都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

  武王死後,周公攝行天子職務時,全心全意、大公無私,人們都紛紛稱頌他,這就引起了一些王室貴族的猜忌。因此就傳出流言蜚語,說周公企圖篡奪王位,謠言傳遍京城鎬京,連周公的弟弟召公也產生了懷疑,留在殷都的“三監”更是懷疑,甚至產生了不滿。

  商封王之子武庚便乘機串通管叔、蔡叔,並聯合東夷(古代對東方各族的泛稱)發動了飯亂。面對如此複雜的形勢,周公引用商代歷史,說明輔政大臣攝政是自古以來的傳統,輔政大臣為保治殷朝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伊尹輔佐成湯,到甘盤輔佐武丁,莫不如此。

  自己一定會效法伊尹、甘盤,效忠周室,竭誠輔助成王,這才消除了內部的誤會,穩定了周王室。對外,周公毅然率軍東征,經過三年苦戰,終於殺死了叛亂的武庚和管叔鮮,俘虜並放逐了蔡叔度。

  周公攝政七年,在周成王二十歲時,周公還政於他,自己仍盡心輔佐,並精心創立了周朝的禮樂典章制度。

  後來,人們根據周公對伯禽“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的言論,引申出“周公吐哺”這個成語。

  成語中的名人故事3:柳暗花明

  陸游,字務觀,號放翁,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他的詩抒發了抗金愛國的情懷,一度得到孝宗的賞識,所以入朝當了軍器少監。公元1166年,陸游由於力主抗金,受到朝廷裡主和派的百般排擠,不斷上書皇帝,誣陷他終日賞花吟詩,不務正業,皇帝偏聽偏信,被免去隆興(今南昌)通判的職務,被遣送回家鄉山陰。

  回家途中,陸游去看望臨川(撫州)的老朋友李浩。此時,李浩剛接到受任靖江知府的職務。陸游一方面向他表示祝賀,同時又為自己不能有機會報效國家而感到萬分難過。經過一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陸游懷著滿腔的憤怒,終於回到了山陰。陸游回到故鄉山陰閒居三年,靠讀書打發日子。

  話說陸游家坐落在縣西九里以外鏡湖邊上的三山,那裡山清水秀,松竹成蔭,屋前場後種著海棠、辛夷、杜鵑等奇花異草,是個風景美麗的地方。陸游非常喜愛這個地方。

  公元1167年4月的一天,春光明媚,風和日麗,氣候爽人。陸游獨自一人拄著柺杖外出遊覽,沿著鏡湖,踏上了去西山遊覽的道路。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曲起來。

  大約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越來越少。當他登上一個斜坡時,只見前面山重水複,無路可走了。陸游遊興正濃,不肯回去,便順著山坡向前走了幾十步,拐過山角,突然發現前面有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幾十戶人家的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就像傳說裡的桃花源一樣。陸游高興極了,進村去拜訪村民,村民們也擺酒設宴盛情款待了這位來自山外的客人。

  那地淳樸的民風使陸游十分感動,所以回到家後,便寫了一首著名的七言律詩《遊山西村》,其中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成為千古傳頌的名句。上述詩句既描繪了大自然的景象,又表達了詩人對未來寄予希望的心境。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