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精選23篇)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精選23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藉助作文可以宣洩心中的情感,調節自己的心情。那麼你有了解過作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

  “錯過太陽時,你在哭泣,那你也會錯過星星”

  從泰戈爾筆下湧出的涓涓細流,充滿了哲理,道出了生活中的幾許辯證。

  人都會有所失,有所惆悵。但一味帶著悵惘若失的心情,去追逐欲墜的夕陽,又有什麼用呢!你還是原來的你,成功從何談起,孤獨和流浪,怎麼會自己逃出你的心裡。

  失敗後,就像一隻蝙蝠,永遠都在黃昏起飛,這怎麼行呢?這簡直是對生活的褻瀆!

  事實上,失敗並不可怕。最怕的是在失敗中自慚形穢,從而錯過了星星。

  堅強些,才能正視生活,才能深深地品悟孟子“天將降大任於斯人者,要知道“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惟有堅韌不撥之志”;英國培根亦有“厄運所需要的美德是堅忍”一說。所以,為了一個目標,現實生活那怕是滿身瘡痍,也要把無奈沉入心底,這才是對生活的辯證期許。這雖有“縱使晴明無雨色,入林深處亦沾衣”的不可避免。但至少使人相信被神懲罰的西緒弗斯在搬石上山的過程中,有一種生命的愉悅。

  一切幸運並非沒有煩惱,一切失意並非就沒有希望。曾有這麼一位勇者,十六歲走進不是拼搏的拳擊場,而等待他的是頭破血淋;十九歲,大踏步走入軍營,戰神賜給他216塊彈片和趕走的夢魘般的記憶;成年後,無數次的退稿,精神並沒有湮滅於積殘的體內。他,就是飲譽美國文,最後仍不做弱者,寧願倒在自己槍口下的硬漢海明威。正如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一個人生來不是就要被打敗的,只要你不想倒下,除非別人將你肉身從這個世界上清除。不堪人生悲苦的天才畫家—凡高,一生作畫,僅一幅畫以低價賣出。雖然這還是源於買者的買櫝還珠,但他仍然勤耕不已。死後,世界上最值錢的前十幅畫中,就有四幅是凡高的,而且,最昂貴的那一幅,足可以買下中國博物館。

  雖然,這留給人們的未免有點悲愴的意味。但意外的幸運常常會使人冒失、狂妄;然而,經過磨練的幸運卻讓人成為偉器。

  人們常說,《老子》是生命中的大智慧,《莊子》是哲學中的天籟。可現實生活中,又有幾人如此超然、齊生死而淡泊名利呢?人說錢鍾書夫婦超凡脫俗,可中國又有幾對這樣的伉儷呢!

  對大多數人來講,把無奈沉入心底,做一個流浪的吉普賽人,即使一無所有,也永遠要歌唱,是絕對能做到的。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2

  作為一個生於中國、長於中國、最後也將死於中國的普通人,我自然希望自己生活在一個美好的社會,也希望自己的思想與行動能夠使這個社會變得更美好,在此意義上,我願意選擇信任。然而,如蘇格拉底所言,“沒有經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作為一個能獨立思考的有思想的人,我更願意選擇懷疑,在當下的中國尤其如此。

  懷疑一切固然很累,但信任一切則很可怕。信任可以說是一種降低人與人之間的交易成本的社會機制,它固然可以被一些人傾心追逐,但無數的歷史事實已經證明,盲目地信任帶來的往往是巨大的社會災難。年輕人的活力固然值得羨慕,然而,最怕看到年輕人因盲信而產生的狂熱。這在某種情況下雖然可以成為一種建設性的力量,但在更多情況下,卻是一種巨大的破壞性力量,尤其是在當下的中國,後者產生的可能性往往更大。

  懷疑意味著重估一切價值,是人類批判性地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也是人類精神生命和一切創造性活動的力量之源。有懷疑,方有追問和探索;有不懈的追問和探索,方有創造,有徹悟,有人類文明的進步。信任和懷疑都是一種精神力量,而當代中國人——尤其是中國青年——缺少的恰恰是這兩種精神力量,以至於既做不到有效地相信,也做不到合理地懷疑,有的往往是盲信或拒絕相信一切罷了。

  信任危機並非理性懷疑的產物。恰恰相反,它是盲信的親生子。盲信者在最終發現自己原來一直生活在謊言之中時,往往會走向另一個極端——不信任一切。懷疑者則不然,他質疑,他追問,他探究,經過省察和考證,他有選擇地信任所遇到的一切。正是這種懷疑、追問和探究的行動,增加了騙子的犯罪成本,有效地抑制了各種形式的欺騙行為,最終產生的社會效果恰恰是各種值得信任的人和事的增多,而不是普遍瀰漫的社會信任危機。

  如梁任公所言,“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作為中國社會的希望所在,我們要有選擇地信任,更要理性地懷疑,這才是救治當下籠罩著中國的信任危機,建設道德契約與和諧人際關係的不二法門。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3

  儘管我不是一個專業的科技工作者,但作為一名工科生,科技無疑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科技的內涵很廣,就我個人而言,科技就是天天和數理化工程機械打交道。這樣長久的薰陶無疑帶給一個人理性的思維和嚴謹的態度,但我認為,生活不能是科技的獨舞,還要與文化相融。

  也許很多理工科人都覺得文化是一種虛幻、浮誇、沒有實際意義的東西,比如經常會有學者批評所謂提高大眾文化修養的一些活動、政策,認為這是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從表面來看,這些活動的效果或許不甚鮮明,但文化本身就是一個“慢性子”,她會在潛移默化中發揮巨大的影響。

  越來越多的國人已經意識到文化的存在,並嘗試將她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可以帶來飛漲的GDP,帶來雲運算和大資料,帶來智慧化的生活,於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越來越發達,人的衣食住行越來越便捷,人的內心越來越理性、現實,甚至生硬。科技離不開文化,先進的文化思想能夠為科技提供指引,一個國家或地區崇尚什麼樣的文化氛圍,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科技。另外,如果說科技是立業之本,文化就是錦上添花,在高速發達的現代社會,這種裝飾作用已經愈加受到人們的追捧。

  科技對文化的重要性就毋庸置疑了,這既取決於科技本身的重要性,又依賴於科技對文化產業的巨大推動。舉個簡單的例子,電影本身是一種文化的載體,但正是由於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才有了電影從黑白到彩色、從2D到3D的轉變,從而帶給人們更愉悅的文化體驗。一切對於文化的需求,都必須有紮實的科技基礎作為支撐。換而言之,那些科技還沒有搞好就大喊文化建設的,嚴重背離了社會發展規律。

  然而,完全拋棄文化進行科技建設也是違揹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一個民族若沒有文化,就沒有信仰,也就沒有了主心骨,那麼它再如何大快步發展科技最終都會適得其反。比如我們幾十年前大喊要趕超美利堅,付出巨大工業投入提高國民生產總值,現在我們已經躋身世界前列,卻把環境破壞地一團糟。而我們的祖先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我們卻在快步前進的時候忘記了。

  幸運的是我們已經意識到文化科技齊頭並進的重要性了,文化兩個字漸漸加入經濟發展的口號中,但口號是做給人看的,更重要的是實際行動。作為國家未來的建設者和領路人,年輕一代樹立這種齊頭並進的意識非常必要。社會和政府怎麼做不是一個人能夠左右的,但每個人都應該衡量一下自己生活的天平,是不是在科技和文化之間有太大的偏差。每個人的天平都平了,整個民族的天平就不會傾斜。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個扎堆在科技圈裡的偽文化人,通俗的說就是文藝女青年和工科女的結合體,因為我本身比較喜歡文學,卻堅持選擇了理工路線。我的生活中會有高等數學和爆炸理論,也會有嚴肅文學和古代詩歌,科技帶給我物質的保證,文化帶給我心靈的慰藉,二者都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這樣的生活很豐富,很充實。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4

  說起苦,既具體又抽象。幼時懼怕藥苦,尤其那小小的薄薄的黃色藥片,不知怎麼那麼大威力,竟聚了全世界千種苦味於一身,塞進嘴裡,急忙大口地吞水,以期能平靜毫無障礙地嚥下去,然而它每每會滯留在口腔舌下(更甚者是緊緊貼於舌面之上),頓時,一股怪、苦的藥味便充溢口腔、鼻腔,直接衝擊敏感的胃部,那些僥倖嚥下去的藥片也隨胃部劇烈翻動而險些重出“江湖”。忙拼了命地再大口喝水,舌頭也拼了命地擺脫它,終於嚥下,這時胃部已“翻江倒海”了。即使如此,在母親面前斷不敢叫一聲苦,否則,母親定心疼我,定會如已往,將藥研碎放小勺裡,倒進水,將我拉到她的雙膝之間,伸出左手捏了鼻子,右手迅速端了勺子,趁我一張嘴的空兒,極準確地將一勺藥灌下去,灌得我整個意識一片空白,且猝不及防,被動,難受,無奈,讓人忍無可忍,懾於母親的溫和堅決,鬧也是無用,親眼見過的。便主動要求自己拿了藥吃,以求一絲自主。所以,斷不能叫苦,是我心甘情願的,必須忍受,叫苦是無益的,況且母親也無法讓那藥苦味減一分。誰都無法。

  後來自己學乖,化整為零,一片一片小心翼翼放於口中 ,一個藥片一大口水,等藥片全進肚裡,一大碗水也已喝下去,小小的胃部脹得不堪重負,老半天難受。每次都如此。此之苦也無法說,母親在吃藥上是很認真的,因為雖是我病,她比誰都緊張,恨不得拼了所有力氣,讓我能儘快好起來。而我也斷不會如妹妹那樣哭鬧,不僅於事無補,還徒讓母親為難。

  一日受寒,母親趕忙沏了釅釅的紅糖水讓我喝下去發汗,濃濃的,甜甜的,十分暖,倍感愜意,捨不得喝完,便又倒進去一些水,糖色漸淺,喝起來淡多了,仍很留戀最初的溫暖的甜,再倒進些熱水,水清亮得只有淡淡的些許微紅,喝進嘴裡全沒了那滋味。母親趕緊讓我鑽進被窩捂汗。

  靜思,忽有所悟。母親足足放了三大勺糖,那水的甜味不過三巡便如此之淡,若是那小小藥片經過這萬能的水的洗禮,是不是也如糖的甜味那般被沖淡甚至變得無味了呢?

  吃藥的機會不用期待隨手拈來。又遇那剋星般的小黃藥片,便拿了一片放進水裡,竟不溶化,拿了一把小勺搗,一下一下,終於搗碎。黃色點點漾開,大半碗水變成了淺黃色,想起那橘黃色藥片顏色此刻變得這樣的淺,想象那苦味一定是淡淡的,雖苦吧,一定不會再刺激得全身抽搐、緊縮,緊張得令人恐懼了。端起自己的“傑作”,一大口喝下去,禁不住打了個寒顫,苦!那苦此刻是勻勻地佈滿在每一個水分子上面,不放過一絲一毫,口中頓時苦不堪言。如果說以前只是舌面或舌底最難以忍受,此刻整個口腔、鼻腔無一倖免,充滿了那種苦味,平和是平和了些,那苦味卻是那麼執著的佔據每一片領地領空,讓人無絲毫逃的可能。

  第二口下去,苦味又濃幾分,水面下降了,我懷了幻想又倒進去一些水,幾乎倒滿,再喝一大口,苦味又濃,且是一點點疊加的濃,這口揮之不去,下口又接連續上來,終於,我再也無法喝下去,望著那大半碗淺的可愛的藥水一籌莫展。水溫下降,漸漸冷卻,冰涼的水,加上令人心寒的苦,是再不能喝了,況且母親斷不肯讓我喝涼水的,管它三七二十一丟下便跑出去玩了。

  幼時關於苦的記憶自此便深埋於心了。那時在吃藥時便拋卻了幻想,只希望那最苦的藥外面包著糖衣,最低的希望是要片表面光滑些,不要那麼粗糙,附在口腔不走。於是吃藥便極痛快,母親便每每誇我小小年紀就如此懂事、勇敢。

  世間的苦,最為抽象的,出自於文人的筆下。什麼“黃連樹下彈琴,苦中作樂”,不知道是達觀還是無奈。總之感覺苦與樂是相背離的,風馬牛不相及。戲劇中角色由低至高、由弱至強地拖著長腔念一句“苦哇”,此時必是嘆身世之苦、相思之苦了。由心底裡凝了千萬句無聲嘆息的苦字一出口,如飛珠滾玉般的串串唱詞便傾瀉而出,起伏跌宕,訴盡心中苦事、憾事,而這苦是斷無人可分擔訴說的,只是自己在自言自語,訴與自己聽罷了。

  倘若是有他人,這苦是絕訴不出來的,訴出來也便不苦了,或變成了別種滋味,反正說不清什麼滋味,苦味是肯定要變了。

  廣而言之,想起古時有百姓叫苦連天的說法。其實面對權勢,面對苛捐雜稅,小小百姓哪有叫苦的地方。他們只有蝸居於社會底層,淚暗流,心暗傷,愁暗結,難暗度。“屋漏偏逢連陰雨,獨苗偏遇大水衝”,禍不單行。如遇災年飢餒、兵荒馬亂,惶惶如螻蟻,性命難保全。滿世界悽苦的人,滿世界流離的人,滿世界無家可歸的人,滿世界老不能有所養、幼不能有所護、勞不能有所得的人,這種苦不用叫已連天。

  所以,我們渴求國興旺,家和睦。小我之苦,斷不能與眾生之苦相提並論,更不能與國遭罹難、欺凌蹂躪相提並論。苦與樂,只是我們對人世的一種態度。

  “知足常樂”是太平庸了一些,但最起碼它可以表明凡人生於凡世的生活態度。凡人凡世,知足常樂恐怕是入世者較為通脫的態度了。

  佛所謂“空”,即六祖惠能所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何等空靈、超塵的境界。世間芸芸眾生,生老病死,似彈指一揮、談笑之間,變“檣櫓灰飛煙滅”,甚至連灰也煙消雲散了。至於生離、死別,戰亂、國殤,俱是必遭之劫難,難逃之劫難了,面對這一切,大師也只若定般沉思、慎言,只旁觀了這一切悲歡、生死,最終只是一個空字而已。

  然而生於塵世之人,難免的以物喜、以己悲,聞喜而頓生希望、憧憬,感受人生之趣、生命之趣,因悲而失望,於失望中反思,於反思中冷靜,從新生之喜、創造物質及精神財富、從人生事業中感悟時光匆匆、歲月之無情(亦或有情?不得而知),反思繁華落盡之乾淨、奮力闖過生死關口之後,生命便淡盡苦與甘,變得無色無味無形,於是遇山則繞,遇波瀾則投身,奔大海知自身之渺小,隨物俱形,隨色移覺,隨感而澎湃有聲,一切順其自然,生命從此日漸豐滿、真實,宛如秋之稻穗,枝頭黃葉,飄落、收藏,盡得生之真味,生死,幻滅成為前世夢境。萬世輪迴俱成空。

  苦,也成為過往人生夢境中一道真實、令人回味不已的奇景。絕妙、獨特、無以替代、無以倫比,其滋味,非言語所能形容,非我輩能一一說盡。

  因為,越是簡單,越是難以參透。人生真味,或許真缺不了這一最苦滋味。否則,就不能稱之為真正的人生。

  匆匆旅程,精彩之源,本就在於百味人生。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5

  人匆匆行過這一程,來時不帶來什麼,去時也不帶走些什麼,留下的只是他一生中對他人乃至這個世界的影響。

  我們需要。當我們在人生的分岔口徘徊猶豫的時候,需要我們前進的方向;當我們在佈滿荊棘的羊腸小道上前行時,需要幫我們治癒受到的創傷;當我們被命運的天雷擊中即將倒下,是支撐著我們不倒下。

  曹操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毅力,是因為他有一統天下的;陶淵明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因為他“不為五斗米折腰”,有著“性本愛丘山”的;杜甫能“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只因他憂國憂民,有著為民的。

  可是什麼又是?現在的人們沉浸於紙醉金迷之中,追逐著地位和,把原本乾乾淨淨的世界搞得烏煙瘴氣,那不是,那是貪慾。真正的追求的絕不是那種庸俗的東西,它能使人油然而生一種。

  去過的人都被那些朝聖的人震撼,那是一幅多麼壯麗的景象啊!一群人用著最崇高的禮節向著他們的聖地緩慢前行,即使是不的人也會對那虔誠朝聖的身影充滿,那正是的力量,是支撐著他們向前,是讓我們這群旁觀者肅然起敬。

  許多年前,我們站在那的土地上,守護著我們的每一寸土地,用血肉鑄成一道長城,同仇敵愾,眾志成城,將日軍趕出了我們的地盤。今天,我們懷著同樣的,守護,寸土不讓。這是一個國家的,無關利益,只關。

  國家的立足於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的,艱苦奮鬥,自強不息一直都是我們的準則,它讓我們國家在成長的上踏著堅定的步子前方,是它幫助我們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發展成最大的發展中國家。

  正如一座中的燈塔,著我們向前,緊隨它,我們才能渡過急流險灘,到達成功的彼岸。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6

  今天上午,我班舉行了一場精彩的辯論會,主題是:小學生上網是弊大於利還是利大於弊呢?正方支援小學生上網利大於弊的觀點,我支援小學生上網弊大於利,所以我是反方,並憑著我那可以把對方說的啞口無言的三寸不爛之舌當上了反方一辯。想知道這場辯論賽怎樣精彩嗎?接著往下看吧!

  做完課間操,回到教室裡,教室煥然一新:黑板寫了九個醒目的大字——“上網的利與弊辯論會”。旁邊還畫著五顏六色的畫和氣球。教室裡已被桌子、椅子排列成了兩個整齊的方陣,兩個方陣的第一排的桌子上依次擺著正方一、二、三、四辯和反方一二三四辯。哇!這場辯論賽可謂是盛況空前啊!

  “叮鈴鈴”上課鈴響了,辯論會也就開始了。正、反雙方的各個隊員已各就各位。我們的主席李老師說了這次辯論賽的規則:這次辯論會分三個階段:指定辯、自由辯和最後陳詞。指定辯就是每位同學要針對對方提的問題或一段話來回答。指定辯開始了,首先正方一辯李小藝問候後,開始描述了她方的觀點:利大於弊,並說了上網的好處,只見她一說完,我便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站起來,做完問候,拿起我那沓厚厚的辯論詞,陳述完我方的觀點後,便反駁李小藝,說道:“聽了辯友的一番話,好像很有氣勢,很有道理,但請不要忘了我們今天的辯題是小學生上網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是小學生啊……”哈哈,我的一番話直接擊中了對方的要害,我心中暗暗自喜,並且我剛一說完,李小藝就嚥了一口唾沫,想必她肯定是覺得自己理虧了吧!我更加欣喜若狂。我不僅為反方爭了一口氣,反方的其餘“三大將軍”也不甘示弱,面對“巧舌如簧”的石家煬,反方二辯孫靜蘊妙語連珠,一段話和事例便輕鬆搞定;反方三辯李靜怡胸有成竹,慢條斯理地讀了一段話,對方辯友便瞠目結舌;還有那伶牙俐齒的曹虔一串串統計數字竟讓對方辯友嘖嘖稱讚。哇塞!她們三個可真是“巾幗英雄”啊!

  指定辯結束後,便進了此次辯論會的白熱化階段——自由辯了。自由辯開始了,只見從正方的人群中躥出一個綠影——王晨灝!他不緊不慢地舉出了五個上網的好處,嘻嘻,可難不倒我,我資料上這些事例多得是,我願奉陪到底。只見他話剛完,我就以動員零點五秒的時差站起來,也讀了五個上網的壞處,打了他一個措手不及,啞口無言。就在正方隊員沉默的時候,突然冒出來一位“救急英雄”石家煬,他氣勢洶洶地站起來,問我們:“我猜對方辯友的資料一定是上網查的吧,既然上網對我們大家有利,為什麼對方辯友還認為我們上網弊大於利呢?”呵!這個問題問得我這位反方一辯也不知如何作答了!就在這時,我方隊員中也冒出了一位“救急女英雄”——孫靜蘊,只見她提高嗓門兒道:“對,我們的資料是上網查的,但我方並不認為上網沒有好處,而是上網的`壞處多於好處!”孫靜蘊的這一番聲色俱厲的話,博得了正、反雙方所有隊員的掌聲。接著又是唇槍舌劍……

  “叮鈴鈴”下課鈴響了,正、反雙方做完了最後陳詞,李老師並宣佈了雙方平手的比賽結果,大家都戀戀不捨地離開了教室。

  雖然有些不捨,但這次辯論會給了我很大啟發:只要小學生能夠很好地使用網路,利就大於弊,但如果上網的態度不端正,那得到的弊就大於利了!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7

  林語堂先生說過一句頗為有名的話:人生在世,幼時認為什麼都不懂,上大學時以為什麼都懂,畢業後才知道什麼都不懂,中年又以為什麼都懂,到晚年才覺悟一切都不懂。這句話頗似繞口令,不過“懂”與“不懂”的道理,倒也值得玩味。

  首先,“懂”和“不懂”是確定的。“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什麼叫“風雅頌”,什麼叫“三一律”,你問幼年的孩子,他回答“不懂”毫不奇怪,倘若一個文學院的學生也回答“不懂”,那就不能不受指責。人生總有許多不懂的東西,但是該懂的卻不能不懂。為學從師,要懂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交友論文,要懂得“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為官作宰,要懂得“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該懂就得要懂,絕對含糊不得。

  其次,“懂”和“不懂”是相對的。說幼年什麼都“不懂”,這是跟大學生比較而言,假如跟襁褓裡的嬰兒比,他就可能什麼都“懂”了。大學生覺得什麼都懂,那是以中學生、小學生為參照的,如果以專家、學者為參照,恐怕就什麼都不懂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懂”與“不懂”是相對的。

  再次,“懂”和“不懂”是會轉化的。幼年的我們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懂,於是我們刻苦學習,“不懂”變成了學習的動力,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無知的“不懂”就會轉化為有知的“懂”。相反,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懂”,沒有了危機感,沒有了求知慾,就不會再下功夫學習,原來的“懂”就會轉化為許多新的“不懂”。在近代史上,中國跟西方相比,“不懂”的東西太多,最終落後捱打,但也正是這許多“不懂”讓我們警醒,讓我們奮發,蛟龍入海,神舟飛天,“不懂”最終又促成了科技的騰飛。

  林語堂先生的話飽含著深刻的道理。“懂”和“不懂”事關人生成敗、國家興衰。我們當好好學習辯證法,正確處理“懂”與“不懂”的關係,將自己的人生和事業向前推進。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8

  世界總有相對的東西:冷與熱,對與錯,冬與夏,美與醜,善與惡……似乎一件事是這樣,那麼總有一件事會與之相對。或者是一件事有好的一面,那麼它必然有不好的一面。冷與熱就在這樣相對的世界被我們所感知。冷暖自知。

  小時候,天很藍,風很輕,我們在陽光下奔跑,似乎對於冷與熱最初的概念就是天冷加衣服,天熱減衣服,還總是被父母嘮叨個不停。小時候的我們可以把冬天過成夏天,在雪天吃冰棒;也能把夏天過成冬天,傻乎乎地大熱天穿靴子。童真的我們對冷熱不太敏感,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是熱的,世界在我們眼中多麼美好。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四季更換,冷熱交替。到了十七歲的雨季,我們長大了,學得冷與熱的辯證思考。

  寒風凜冽,天寒地凍,冷得刺骨。

  五黃六月,石鑠金流,熱得難耐。

  在冰封雪覆的天氣下,萬物都不再生長。但是南極卻有一群與眾不同的小傢伙們。它們不會因為天氣的嚴寒而縮手縮腳,反而會在這樣的環境中你擁我簇著活動筋骨,它們是南極的精靈—企鵝。在那樣寒冷惡劣的環境中,它們內心熱忱、團結一致,所以能帶給同伴溫暖而富有朝氣的希望。

  在溫暖舒適的熱帶,生活著一種魚類,它們貪婪豔麗,一心只想著自己,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彼此爭鬥攻擊。它們並沒有因為溫暖的生活而使自己變得更好。

  作為動物,企鵝沒有因外界環境的寒冷而冷卻本心,熱帶魚也沒因溫暖的環境火熱自我。所以,外界的冷與熱並不能改變事物的本質。我們人類,更不能因為環境的冷與熱而迷失方向。

  面對自然的冷、社會的冷,我們無力徹底改變,而唯一能做的就是使自己的心炙熱起來,與外界的冷奮戰到底。

  有那麼一位勇士,面對封建昏庸的王朝,面對一群善於拍馬逢迎的小人,面對冰冷冷的社會,他抱著“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無奈,希望喚醒沉睡的人們。他時常嘆息“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他的對國家對人民火熱的心,雖然多次被外界的冷所欺壓,但始終都沒有讓其被澆滅,並且他用這滾燙的心血澆灌出了一部部偉大詩篇。

  也許冷也代表著一種抵不過歲月流逝的無奈。辛棄疾壯年的時候,是何等的威風八面,率領鐵騎殺得賊寇聞風喪膽。但是隨著歲月流逝,當年的將領如今已變成了頭髮斑白的老人,再也不復當年之勇。心有餘而力不足的他再也不被重用。可是“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他,依然嚮往著“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戰場生活。他所遭遇的冷,是他抵擋不住的歲月,是他被剝奪了的驍勇,是他不被重用的無奈,是他內心的孤寂與落寞。但在他的內心深處,依然有著一顆保家衛國的炙熱的心。這顆心並不會因為歲月已逝,鎧甲已冷而停止。這顆心會一直燃燒,釋放他所有的熱,直到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他們面對生活的冷時,並沒有就此迷失方向。他們不能改變環境,但它們可以改變心靈。他們擁有一顆火熱的心,他們始終都沒有泯滅對生活的熱情。

  冷代表一種環境,一種困境;熱代表一種心態,一種精神。當面對各種各樣的冷時,也許我們無法改變什麼,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這顆火熱的心,用我們對生活的熱情去融化所有的冰與冷。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不會被低溫所困,我們的生活才會擁有更多的陽光,更多的溫暖。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9

  高,一個冰與火、冷與熱交融撞擊的藝術上帝。

  他對繪畫的熱情,像擁抱大地的太陽般溫柔慈愛,像熊熊烈火般燃燒不盡,帶給身邊人一顆炙熱滾燙的心。他的畫筆,跳躍著瘋狂迷醉的舞蹈,奔放著,隨意旋轉著,令人目眩,因此他的作品大多都激昂向上,鼓舞人心。

  他對生命的冷漠,像秋日裡落地的枯葉般安靜低沉,像寒冷的冰雕般刺骨錐心,使他過早的走到了生命的盡頭。他的色彩終於在他的絕筆畫面中黯淡了下來,他也由傷感的冷色調結束了他的一生。

  他橘紅色的發須是張揚還是寂寞,他的瞳孔是充滿希望還是低落沉迷。那糾結的眉頭總讓人感到一種莫名的憂傷,他的臉是冰冷的彷徨,他是冷與熱的結合。他總是充滿幻想,卻遊走於極端,他總在繪畫中與自己苦鬥。他執著的愛著《向日葵》,他用抒情的筆調充分展示著那黃金般的絢麗色彩,一朵一朵綻放的花如同火焰,正如他自己所說:“這是愛的最強光。”

  他的畫面,是永不熄滅的篝火,如同那激情似火的向日葵,按耐不住內心強烈的慾望,正奮力擺脫花瓶的束縛,奔向太陽。他的感情過於熾烈,總是因現實的黑暗而絕望,他的靈魂過於純潔,總是因世人的汙濁而嘆息,他對夢想過於執著,魔鬼稱他為上帝,上帝叫他為孩子,人們稱他為瘋子。

  他說:“我是以向日葵的姿態活著,而不是以束縛的姿態活著。”看凡高的畫,第一眼看到的是耀眼的光華,第二眼看到的是太陽戀上雪花的矛盾,第三眼感受的則是雪花在太陽狂吻下的無奈與消亡。

  畫如人生。當你被那金燦燦的麥田吸引時,你可否注意到畫面角落裡的陰冷,是否注意到那令人不寒而慄的送葬隊伍?凡高的絕筆畫面,彷彿就是他自我生活的寫照,是他宿命的遺言。燦如黃金的麥田之上,一群烏鴉飛過,也許,他覺得自己就像那個被束縛的稻草人,希望在陽光下沐浴又無法忍受烏鴉的啃食。他選擇了簡單的方式讓自己解脫,誰也不知道在中彈後的幾天他是怎樣度過的,是掙扎在生與死的邊緣,還是在等待死亡。

  凡高,一個渴望自由的麥田守望者,一個天堂的快樂狂人。

  凡高,一個百變的繪畫創造者,一個自由的遊走於冰與火、冷與熱的藝術靈魂。

  我愛凡高,我愛他痛苦的快樂,我愛他生命的絕筆,我愛他的冷與熱,我愛他。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0

  一個點可以是一粒塵埃,隨時隨地,被風吹得無影無蹤;一個點還可以是一滴水,儘自己的微薄之力,為世界做貢獻;一個點更可以是一粒沙子,經歷精神與肉體的雙重磨鍊,成為散發璀璨光芒的珍珠!

  點是微小的,幾何學上的點只有位置沒有長寬高。一個點,一個人,一顆心,實在不足掛齒。

  點亦是宏大的,正是那無數個點構成了無數條線,無數個面與立體。雅安,一個傷痕累累的地方,一座無比堅強的城市,上演了一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正劇!一個志願者,一位醫護人員,一名武警戰士,一瓶水……哪一個不是渺小得不能再渺小的點?但當它們從四面八方匯聚到一起,匯聚成眾志成城的愛心,誰又能說點是渺小的而不是宏大的呢?

  我們每個人又何嘗不是一個個點呢?生活中有些人認為點渺小無比,他們自己同樣碌碌無為地活著:沒有希望,沒有目標……除了人還活著,其他一無所有!他們的狹隘眼光生生斷送了一切,他們活著就如同行屍走肉一般。

  還有一些人,看到了點再小也代表一種力量。他們中很多人並不出名,但他們不覺得自己渺小卑賤,所以他們開心而知足地活著。正如那許多的農民工,也許在“金領”的眼裡,農民工只是遠處無比渺小的黑點,可沒有人能否認他們的重要!

  更有一些人,他們認為一滴水可以滋養一片土地,一點陽光可以養活一片樹林,一個點,同樣可以改變世界!是的,他們的確在世界上締造不凡的傳奇。孔子的一點思想成就千年智慧,魯迅的一點抱負造就一代新人,特雷莎修女的一點善心撫慰了無數孤寂的靈魂,比爾蓋茨的一點智慧打造了一個微軟帝國……是的,他們的成就不是一點,而是很多,因為他們從未將自己看成是渺小的點,而是看到了點的宏大!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

  我想我會銘記:點的辯證就在於,渺小如它,宏大亦如它!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1

  常常看到活躍著的各位外行,作家導演,或者辯論舞臺上的非專業訓練出身的辯手。好像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

  我們可以看到“野路子”與“外行”們對那個領域帶來新的風氣。原來封閉的圈子注入新的性格、思維、方法,不再是古井無波,閉門造車。不一樣的元素組合在一起發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融合、交鋒、碰撞,使得原領域更有活力與趣味。

  “外行”中有貢獻卓越者,但更多的是汲汲無名的小卒。這又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外行”們的專業素質不過硬。他們以外行之姿出現,精入學習的狀態卻一直原地踏步,或小有建樹,停留在領域的外圍,而不想著愈研愈深,或亦不知其所窮。“內行”們所用的所用的方法,掌握的知識與思想空穴來風,而是前任經驗與與自身勤奮的碩果。“外行”們原來缺失,又不琢磨著去補充、完善、提升,怎麼能夠走得長遠呢?

  其次,是“外行”的心態不純粹。一些“外行”們對於他們闖入的行業領域有著極強的功利心態,比如說以原著作者執導博噱頭宣傳的電影。他們不夠嚴謹,細緻,踏實,沒有拿它當成一門手藝下功夫。另一些外行則是試試深淺,得過且過的態度,是為拓展自己的視界而非精深那門手藝。驅動他們的事散落的熱情,而非持之以恆的責任。

  這樣的外行不會有所成就。但是“外行”未嘗不給“內行”啟示。“內行”久置於某領域中,有“外行”幫助自己跳出圈子來審視、反醒、開拓,而不是被桎梏,變得死氣沉沉,了無生機。有外行人敏銳洞察與創新,逼迫自己去突破,無疑是有益於“內行”人的。

  外行人也要沉下心來鑽研。先做嘰嘰喳喳的活躍分子,表面光鮮,在時間考驗後卻什麼都無法留下。相反地,利用自己的外行人的獨特優勢去打量整個行業,去精入開掘,會變成一個自成一派的內行,並推動整個行業的進步。

  置於我們眼前的是一個五光十色的世界。我們覺得有這麼多片領域,這麼多的可能性,不去嘗試,如何發現合適我們所在、真正興趣的那一方天地呢?這是我們的外行人身份。

  “外行”讓我們找到它,“內行”讓我們精通;暢遊於那一片領域中。

  外行向內化,內行兼具外行人的氣質,如此,在千姿百態的領域中,才能找到各自的綻放。而這個世界也無所謂外行們的熙熙攘攘,不僅豐富,而且厚重、有質感,有寓意了。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2

  當你埋首,專注於掌心那塊冰冷的螢幕時,你可還在意著圍繞在身邊的灼灼真情?

  不知不覺間,時光悄然變化。同齡的黃毛丫頭們已和我一起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同歲的頑皮小子們也飛快地長成意氣風發的少年。回溯溫馨美好,充滿歡聲笑語的童年時光,心在溫馨暖軟的同時,也不禁黯然神傷。那些標緻的少女,挺拔的少年如今與我形同陌路,在走廊上擦肩而過時,連相視一笑都已成為奢望。他們總是捧著一塊巴掌大的螢幕,專注而緩慢地走出我的視線,就彷彿我們處在不同的平行空間,誰也看不見誰。而我,只能尷尬地放下舉起的手,嚥下哽在喉頭的招呼聲,收起支離的笑容,傻子似的繼續向前走,暗自神傷。

  是什麼,讓青梅凋落,竹馬蒙塵?

  可笑的是,我們之間的情誼,不是跌碎在時光縫隙裡,再也拼不全;不是遺失在時光長河裡,再也拾不起;不是深鎖在時光銅匣裡,再也打不開。而是輸給了一塊巴掌大的,冰冷的手機。當手機在掌心升溫發燙時,心卻只能漸漸冰冷。

  伴隨我們這一代的成長,手機也在快速更新換代。各種新創意層出不窮,令人眼花繚亂。我們驚歎於“萬千世界屏中盡覽”的科技,我們滿足於“手機在手,天下我有”的神氣。未曾察覺我們已經陷入手機的泥淖中,無法自拔,亦或不願自拔。年輕的一代對手機的追求,已然成為一種“時尚”,似乎已經被社會默默接受。這種狂熱的背後,人們越來越漠視感情,脫離現實,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日趨冷漠的社會。

  現在,我最害怕的,就是親人團聚,朋友相慶的日子。當我在暖黃的燈光下看見那一張張反射著熒光小臉蛋時,我不敢去相信那是我新中國天真可愛的表弟表妹。這些慘白的,帶著一絲狂熱的小臉蛋,是曾經那張抱著我的腿仰著頭笑得天真無邪的小臉蛋嗎?我更不敢去看我爺爺奶奶的臉,那浸潤在暖黃的燈光下飽含期待的臉,無限失望的眼。他們渴望見到的可愛的孫子們的臉,在面對他們時已經變成了敷衍和不耐煩,令他們飽經風霜的心,更添一道傷痕。當我透過嫋嫋的火鍋蒸汽,卻只能看到朋友們烏黑的發頂時,歡慶的熱情早就消磨得一乾二淨。你能想象邀請大家共同舉杯時,他們只顧玩手機,沒人理會你的尷尬嗎?這樣的聚會,沒有也罷。

  你看,冰冷的手機多麼冰冷人心,他總是在離間我們的親情友情愛情。不知從何時起,原本追逐著人們的需求而發展的手機開始反過來牽著人的鼻子走,讓我們對它言聽計從。

  長久地沉溺於冰冷的熒屏,你是否還知道什麼是人間冷暖?

  冷就像你只顧低頭玩手機,留給別人看的髮旋。你留一個冷漠的髮旋映入她(他)眼,錯過這翩若驚鴻的一眼,也許就錯過了你和她(他)開滿桃花的半生緣;你留一個桀驁的髮旋映入他們眼,錯過這滿懷期待的一眼,也許便讓他們錯覺父女母子間的緣深情淺;你留一個孤傲的髮旋映入他們眼,錯過這熱情洋溢的一眼,也許就葬送了你和他之間的高山流水。

  怎麼忍心讓這些溫暖又脆弱的目光被淚水淹沒呢?只需你抬首,認真的回望,那冰冷的心就會霎時花開。

  請你抬首,用心去看,看那顆被你的冷漠摔碎的純潔玻璃心,你一定會願意放下手機,穿過心的荒野,握住她(他)的手心,那淡淡的熱度讓你臉紅心跳;看那顆被你的冷漠刺傷的拳拳父母心,你一定會願意放下手機,劃過心的死海,去抱住他們的臂膀,看那伶仃的白髮裡梳弄著的對你的牽掛;看那顆被你的冷漠拒絕的真誠摯友心,你一定會願意放下手機,跨過心的高山,去凝視他們的眼睛,讓那明眸中的溫柔秋水在心間緩緩流淌。

  放下冰冷的手機吧,去擁抱現實的溫暖。讓那些灼灼深情,融化你心中的冰凌,引你一路高歌,快樂前行。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3

  立規矩之目的,就是為有章可循,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立規矩者,首先是執行規矩的先行者,這樣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若立規矩者,以己身先破之,後果則會是令行相背,一盤散沙,必導致“有法不依、違法不究”。故不管如何,最不為的就是自立自破。

  然現實中最常出現的就是自立自破,而且破的都有道理,卻不考慮破之後果。循因而去,立者知後果而破是為私利,觀者知後果而贊其破則更為私利。

  律可治人,但當將律做為兒戲則要害人。若製造者和破壞者兼顧,必是左右皆對,沒了標準,如何判斷是非?如何讓人信服?

  律立之重,律不破而認真執行則更重。否則,就會全部失去!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4

  當今時代,各種各樣的啟示類文章多得令人目不暇接,許多方面都有讓人信服之處。它總結的話往往也是人們付諸行動的一個依憑。可我總覺得,很多這方面的故事,都是片面的。

  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說有一個孩子的媽媽反對在家裡養寵物,可孩子卻很喜歡養動物,特別是小鳥。有一天,他看見一隻翅膀受傷的麻雀,便小心翼翼地把它捧著回家。到了家門口,怕媽媽責備他,就把小鳥先放在門口,心想等媽媽同意我養鳥後再拿進來也不遲。他進門後懇求了好久,媽媽終於答應了。可當他欣喜若狂地衝出家門想要把小鳥拿回來時卻驚訝地發現,小鳥不見了,只有一隻貓正以猶未盡地添著嘴巴。孩子傷心極了。

  故事的結局告訴我們:想要做什麼事,就一定要下手快,不然機會總是一閃即逝的。

  剛看完這篇文章時,我被它的情節所感染,覺得它說得很對,面對生活,很多時候機會都是一去不復返的,任不得一個優柔寡斷的人在空愁將來可能發生的一切不順利的事情。就像炒股一樣,看準了就要快準狠式地下手,因為很多好時機都在你一點一點“思考”中悄然離你而去。

  可當我關上書以後,又忽然覺得什麼不對勁:

  子曰;三思而後行。這就說明生活中也有很多事情不是我們一想到就要馬上去做的。在這個社會上,情緒化往往也是一個人致命的弱點。舉個很偏激的例子,如自殺者,他最初想到自殺,只是因為他不可抑制的痛苦激動。如果他想想自殺的目的,以及他最終得到的下場和家裡失去他的悲涼,他也許會用自己的理智懸崖勒馬把自己收回,重新開始生活;但是假若他一想到自殺就毫不遲疑地行動——沒錯,他是真正地達到了“想到什麼事,下手就要快”的境界,可他的下場也是不用解釋的。而盲目地吵架之不可收拾直至兩人分道揚鑣等,不也正是因為不加控制的情緒所造成的悲慘下場嗎?

  因此我們又可以得出:想要做什麼事,就一定要考慮清楚後再下手,不然很容易造成自己一生的遺憾。

  回顧一下,這不是與前面的結果截然相反麼?

  還有很多類似的事情,如教授教給學生關於貓頭鷹的知識再考試卻給全班零分,說是他們不會自己在生活中實踐學習發現真理;不過面對那麼多知識,我們一定要重走前人路再度去發現什麼“地心引力”嗎?說實話,前人的總結太多了,如果人人都去重複前面的研究,會有多少人的一生耽誤在其中;又有多少人能幸運地發現前人的錯誤?

  因此從那以後,我一直懷抱著一種懷疑的眼光去看待啟示類故事。因為我覺得,每一個人經過的故事都是與眾不同的,所以他能總結出來的經驗也是獨一無二的。命運的面目無法看清,不加思考地搬用前人的經驗無疑是給自己造成一種障礙。阻礙了自己思維的放射,也在一定程度上耽誤了自己的命運。

  不過我也不是就此否認這類文章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只是說,我們看這類文章時,應該本著一種學習的精神,而不是一種借鑑的想法,吸收了他們面對事情處理事情的本質想法後,才能應對千變萬化的事情。

  所以,請懷著一種辯證的眼光看待啟示類文章。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5

  冷與熱是兩個對應面,它們可以是物質的特有屬性,也可以是人對環境的感覺,還可以是人與人交往中對對方的感覺,這不是物質的,這種感覺是心靈上的。是看不見,卻能感受到的。冷之於人,若是外部環境給人的感受,那人們只需要加衣就可以了,熱之於人亦且是如此只需要減衣即可。

  有一句話說得好,天冷了沒什麼大不了,加件衣服就可以了。這句話一點沒錯,可是有人不禁會問,心冷了,又該怎麼辦呢?

  人與人的交往,彼此的感受都不盡相同,有的人認為對方距自己於千里之外,很冷。又有的人認為對方的溫情讓自己恐慌,很熱。這兩種人給人的感受是隻冷和熱,但這樣的冷和熱卻讓冷和熱讓人更加難以接受了。記得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世態炎涼,冷暖自知”。冷暖也許就是一念之間,得意的時候,世界都是熱的身邊的人都是熱的。失意的時候,世界都是冷的,身邊的人更冷。所以有人說辛酸,話淒涼正應了那句話:世態炎涼,冷暖自知。就如同喝水一樣,只有喝下去才能體會到冷熱。

  佛說:在我們擁有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沒有些什麼,可在失去原本擁有的時候卻已記不起自己曾擁有的,什麼時候人們才能對過去唸念不忘而對現在心存感激呢?不是嗎?你擁有的時候不珍惜,失去了就抱怨,世界很冷,人心很冷,卻不知自己其實也是冷的。你想世界對你熱,那麼你不應該先對世界熱嗎?

  當你發現一顆鑽石的價格遠比一顆玻璃珠的價格高的時冷,那麼恭喜你,你已經可悲的長大了。長大了,你就不覺得這個世界冷了要想自己不被凍死,你只有自己熱,自己溫暖自己。熱何嘗不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好方法呢?

  曾經在電影中看到這樣一個情節,女主角整天愁眉緊縮,鬱鬱寡歡。原因是她的男朋友和她相隔兩地,終日不得見,她的男朋友因此想要跟她分手,他不想和她分開太遠。可是他們最後終於還是分開了,在她最無助的時候,男主角出場了,對她說:“戀愛時雙方就像互相取暖的刺蝟,靠的對方太近會刺到對方”。當然,“隔的太遠會凍死”這句他沒有說出口,最後,男主角抱得美人歸。是的,冷與暖只有當事者的雙方才能深切體會,也唯有體會之後方可品到。

  冷之於人,熱之於人,無非是一種感受而已,關鍵看你如何處之。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6

  世界總有相對的東西:冷與熱,對與錯,冬與夏,美與醜,善與惡……似乎一件事是這樣,那麼總有一件事會與之相對。或者是一件事有好的一面,那麼它必然有不好的一面。冷與熱就在這樣相對的世界被我們所感知。冷暖自知。

  小時候,天很藍,風很輕,我們在陽光下奔跑,似乎對於冷與熱最初的概念就是天冷加衣服,天熱減衣服,還總是被父母嘮叨個不停。小時候的我們可以把冬天過成夏天,在雪天吃冰棒;也能把夏天過成冬天,傻乎乎地大熱天穿靴子。童真的我們對冷熱不太敏感,因為我們的心一直是熱的,世界在我們眼中多麼美好。

  歲月如梭,時光荏苒,四季更換,冷熱交替。到了十七歲的雨季,我們長大了,學得更多了,想得問題也多了,對於整個世界有了不同的看法。

  上高中過上了住校的生活。整天三點一線的生活--教室,寢室,食堂,沒有家長的管束只有自覺,沒有父母的陪伴只有堅強,沒有溫暖的家只有冰冷的作業。剛開始時,父母總在電話裡叮囑自己冷了就要加衣服,心裡暖暖的。後來不小心感了冒,還覺得父母不關心自己,每晚在被窩裡悄悄的哭,懷念過去無風無雨全是陽光的生活。

  只有漸漸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同學的幫助是多麼溫暖人心。在孤單中更加自立,在困難中更加堅強。感受冷與熱,在冷與熱的過程中成長。天氣冷熱無常,我們隨之改變而加減衣物,但不變的是始終熾熱的心。

  他們總說現在的孩子都很嬌氣和傲氣。一點小感冒就要鬧父母的心,非要在寒冷的冬天不穿秋褲,要風度不要溫度。我想說現在的我們不嬌但傲。就在學校病了一個多月裡,很少給家人打電話,只是不想讓他們擔心,證明自己過得好。其實,只有越艱難的環境才能讓人更好的成長。

  只有經歷了寒冷,才會知道溫暖有多麼好。只有感受了溫暖,才會讓寒冷刻骨銘心,更加珍惜溫暖。世界上有很多的冷冷熱熱,公交不讓座的冷,摔倒不扶人的冷,齊心抗災的熱,拾金不昧的熱……有時太多的冷熱讓我們無所適從。其實只有保持心中那顆熾熱無畏寒冷的正義之心,才能讓正義的熱流湧向整個社會。我們因為有了皮膚和大腦才感受到了冷與熱,而社會有了我們就多了一份融化冰冷的熱。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7

  人生中總會有太多的錯過。錯過固然令人痛苦和無奈,但人不能總活在自己的感慨裡,只有辯證看錯過,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寬。

  機遇猶如劃過夜空的流星,轉瞬即逝。這些流星背後包含的可能是一段珍貴的友誼,也可能是一種成功的契機,錯過了我們就會懊悔不已。所以,我們應該儘量避免錯過重要的機遇。

  東漢末年,逃亡的漢獻帝同時向兩個軍閥求救,一個是河北的袁紹,一個是山東的曹操。袁紹認為漢獻帝已失去了實權,為了他費兵耗糧徒勞無益;而曹操卻一下子就抓住了這個寶貴的機遇,奉迎天子,最後挾天子以令諸侯,稱霸北方。由此可見,把握機遇不僅對一個人裨益無窮,更能使一個集團、一個國家由衰轉盛,走向強大。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我們只有考慮周全、做事嚴謹,才能把握住機遇,不留錯過後的遺憾。

  泰戈爾說:“如果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群星了。”是啊,如果事情已經錯過,無法挽回,我們就應學著坦然接受。人生的抉擇正如走岔路口,既然選擇了左邊,就不要後悔錯過右邊的桃紅柳綠、鶯歌燕舞。因為如果你選擇右邊,左邊的沙灘椰林、碧海藍天不就與你擦肩而過了嗎?人生的經歷又如一本小說,如果主人公總是叫天天應、叫地地靈、做事一帆風順,那麼任何一個讀者都會覺得索然無味、平淡無奇;只有主人公命運多舛,錯過了許多摯愛的人和走向幸福的良機,最終“修成正果”,這本小說才能引人入勝,人們才會更珍惜那個快樂而美滿的大結局。

  實際上,“錯過”與“把握”,或者說與“遇見”,是辯證統一的,而不是彼此對立、獨立存在的。錯過的同時,也一定有所取得。陶淵明因為“不為五斗米折腰”,錯過了穿官衣、食君祿的好機會,但他卻收穫了南山下的豆苗、東籬邊的菊花,以及那難得的悠閒和清歡。同樣,取得的同時,也一定會錯過了什麼。汪峰的歌《存在》中有“多少次幸福卻心如刀絞,多少次燦爛卻失魂落魄”等令人費解的矛盾現象。為什麼獲得幸福了卻要心痛?因為這幸福是花了慘重的代價得來的,在一種畸形的幸福。如現在許多的房奴、車奴,雖然最終如願以償,但她們卻為此錯過了許多追逐夢想的權利和輕鬆愉快的時光。

  所以說,錯過與擁有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錯過也意味著別樣的收穫。所以請謹記,可怕的不是錯過本事,而是沉浸在錯過的懊悔裡難以自拔。因為錯過了一朵花,而過分傷感,停在原地,最後導致錯過了前方滿眼的奼紫嫣紅,這是多麼不明智的決定啊!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8

  隨著科技的不斷髮展,新興的事物層出不窮,機器人便是其中一種。有人認為機器人將是人類真誠的夥伴,對於這個夥伴我們應該賦予它等同於人類的意識、創造性和其他能力。但是,我不這麼認為。我們應辯證對待。

  誠然,如果在現在這個基礎上給予機器人以意識,它能夠更加了解人類,能更加明白人類的喜好,能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一個超級聰明的機器人不再滿足於屈服於人類,它的目標沒有與人類一致,那將產生什麼後果?如果全部的機器人都存在這種思想的話,將會產生什麼後果?我們將處於何種境地?

  這些問題是值得思考並且應提前做好應對的準備,但並不是說不能研發相關的智慧機器,而是要辯證對待,積極利用其好處。

  網上曾有人說,如果人工智慧獲得意識,那麼他們便反過來奴役人類了,未來將是人工智慧的天下,由此搞得人心惶惶。很多人沒有了解到意識的起源,做出這種杞人憂天的猜測,是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的。現在我們應該做的是摸清它的執行規律,瞭解它們的優點和缺點,掌握運用人工智慧的方法,而不是胡亂猜測。

  運用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是揚長避短。凡事都有兩面性,正如爭論學生應不應該使用手機一樣。手機在自律性差的人手中自然得不到好的運用,但在自律性強的人手中就能把它的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而不會讓手機影響自己。人工智慧也一樣。我們現在應注重提高自己應用人工智慧的能力,讓這些極其聰明的機器人在我們手中得到合理的運用,使其劣勢消融,優勢彰顯,讓人工智慧得其所才,盡其所用。

  我們在面對人工智慧發展越來越迅猛時,也要有更積極的態度和更清醒的認識,辯證地對待人工智慧。不能一味的誇讚人工智慧如何優秀,也不能一味悲觀地看待人工智慧的發展。我們要知道人工智慧只是人類創造出來用於服務人類的工具。無需驕傲自大,也無需妄自菲薄。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19

  根據思維定式,我們一般會這樣認為:有經驗者必定老練沉著,做事謹慎,相對保守;有勇氣者必定少年壯志,意氣風發,個性張揚。以此來看,經驗與勇氣相去甚遠。

  實則不然,經驗與勇氣是相輔相成的辯證關係。

  經驗不斷積累,讓我們有更足夠的勇氣去完成艱苦的未來。

  人的一生要經歷無數次風雨的洗禮,遭受千百回困難的打磨。在這其中或許會失敗,或許會成功,但不論是失敗還是成功,它都是人生寶貴的經驗,我們在這些經驗中成長,在這些經驗中聆聽屬於自己的教誨。於是我們就在這一路教誨的陪伴下磕磕絆絆地完成了自己艱苦卻光明的未來。回首摘下碩大的包袱,那裡滿載著經驗,這些經驗為我們提供了面對苦難的勇氣,成為我們勇敢做自己的盾牌。科學家為什麼有勇氣提出曠古的言論,因為他們有實驗的經驗,哲學家們為什麼有勇氣提出世人所不解的言論,因為他們總結出了生活的經驗。年輕人為什麼有勇氣切割這顆寶石,因為他有這項技術的經驗從而為他提供了勇氣。為什麼我們會越挫越勇,因為經驗給了我們再次站起來的勇氣。

  憑藉一腔勇氣,我們會為未來成功收集到更多的經驗。

  魯迅憑藉著勇氣,棄醫從文,為中華書寫了一首壯麗的凱歌;阿里巴巴的創始人憑著勇氣,迎來了自己人生的春天;毛主席憑藉著勇氣,開創了新中國;林肯憑藉著勇氣,在美國曆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些成功是勇氣的正能量所表達的,而在成功的背後是勇氣最好的贈品——經驗。割寶石的年輕人成功了,首先要向他的勇氣道謝,正因如此,他才會獲得珍貴的經驗。

  通往成功的路上,經驗與勇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就像做習題一樣,你沒有接觸過的完全陌生的題型擺在你眼前的時候,你會驚慌失措。而你若是有過做這類題的經驗,就能從容下筆。可是如果你對於完全陌生的題型也嘗試去解決,有可能在中途就會發現原來他是某種熟知型別的演變轉化形式而已。於是你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它的基本問題,從而積攢下來新的經驗。如果你此時望而卻步,做了一番估計之後覺得自己可能解不出來放棄而去,那麼你就錯過了一個可能成功的機會。

  因為有了必要的經驗,我們具備了更大的勇氣;因為有著非凡的勇氣,我們才獲得了更為寶貴的經驗。

  在前進過程中,如果我們學會辯證對待二者關係,必能如虎添翼。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20

  淒涼往往只是一種假象,在其背面,也許正積蓄著非凡的力量;熱鬧雖是一種盛大的景象,其實不然,也許是一群人的孤單,難以名狀。

  我們總喜歡待在適宜的環境中,來品味人生的芳香,卻往往有兩種極端的情況。

  冷

  寒風呼嘯,雪花飛舞,沒有一絲陽光的味道。陰沉的天氣,刺骨的冰涼,使人無法掙脫被窩的溫暖來面對冬季。人們總想著:若是天氣再好一點,我一定努力學習。可是無論條件多麼利人,一切都只是空談,時間只會被懶惰擊敗,人們的精神狀況自然也是潰不成軍。於是時間走了,我們還在回憶裡沉淪還責怪它忘了帶上我們一同奔赴未來。

  此時,有那麼一群人在寒冬中驕傲地矗立著,他們是神一樣的存在,似乎永遠不會疲倦,心靈永遠向上。其實他們只是平常人,多了幾絲堅持和毅力,用信念寬慰著自己,與孤獨為友,與寂寞同行。也許做不到常勝將軍,可是就算失敗,雖敗猶榮。

  冷只是一種境界,是一種客觀的心境,可它卻能被熾熱的心融化,無關你是否聰明。

  熱

  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有狂野的心在馳騁,沒有任何的雨滴的痕跡,溫度在持續飆升,在一定溫度時,人開始浮躁,容易迷失方向。再高一些時,人們開始抱怨:這樣的天氣還怎麼工作學習?可是就算降了溫,本性依舊難移,往往總是藉口牽著我們走,看似為我們填滿了空虛的世界,其實這個對自己撒的彌天大謊,是對人生的極不負責。

  熱往往與溫馨,善良聯絡起來,畫面似乎都是暖色調,像舊的老照片,像天色黯淡的黃昏,一起隱藏在時間的角落。可是人人都有悲涼,只不過大多都被掩在熱鬧的外表下了。

  人生是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行囊不需要有多豐富,其實越輕鬆越好,資歷與經驗不但可以充滿人心,而且不給藉口任何塘塞自己的機會。未來的路看似很遠,其實就在腳下,在我們權衡冷與熱的同時,不妨自己去學著適應環境,優越的條件看不到最好的自己,看多了艱難才能明白幸福的意義。

  再冷中捂熱自己的心,用勤奮走好未來的路,不久以後,在你自信滿滿,坦蕩驕傲的大步向前時,相信櫻花一定在為你飛舞。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21

  思維辯證,是高考作文發展等級“深刻”一項的重要指標之一。辯證的思維是人類思維的最高形態,辯證能力的強弱直接反映著思維認識水平的高低。善於寫作的學生,往往不是因為他們詞彙豐富或技巧嫻熟,而是因為他們能夠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一個材料,如果從一個角度去思考,往往會妨礙我們對事物全面的理解,但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去思考,便可獲得豐富、深刻的認識,這就如古人所說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了。思維辯證在作文中的體現是,寫作者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且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掌握科學的方法論,能夠領會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哲學原理( 實踐認識、內因外因、量變質變、發展變化、區域性整體),運用聯絡的、發展的和對立統一的觀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看問題一分為二,分清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從而避免觀點的偏激或偏頗。

  可以說,辯證思維能力是一種重要的、高層次的思維能力,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銳利武器,是一種真正的“聰明術”。雨果在談到莎士比亞的天才時說:“天才與凡人不同的一點,便是一切天才都具有雙重的返光。”所謂“雙重返光”,從實質上來說,正是指唯物辯證法的思想方法。從這個意義上說,真正贏得閱卷老師青睞的,不是思維辯證的作文,而是寫作者在文中所表現出來的成熟睿智的思想。

  教育不以分數論,孔子主張“因材施教”“有教無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奉行“生活教育”,提倡“平等教育”。正如木有高矮,玉有瑕疵,人亦有強弱之項、長短之處。而巨樹可謂棟樑,矮木可成傢俱,人亦如此。教育使之成才,然才亦有不同,可為政以安一方,為商以濟一地,為師以育一儕等。故教育不能唯以分論。

  漫畫中僅以分數高低而對孩子或獎或罰實為不智,學業成績固然能反映孩子某一方面的強弱,但我們更應重視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只是學業,還有身體、素質、思想等。我們需要的不是埋頭書海的書蟲、呆子,而是真正將知識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學習者、實踐者。所以,成績固然重要,可我們的眼光卻不能著眼於此一隅。要能縱觀孩子們各方面能力的強弱、素質的高低。

  古有徐霞客屢試不第,仕途無望,轉而遊遍江山池沼,歷覽名川大河,寫出《徐霞客遊記》,成為不世出之地理大家。今有阿里巴巴董事長馬雲高考多次失意,勉強入學,繼而開拓電商,掌舵商業巨輪。我並不是提倡諸位學子放棄學業,只是告訴大家,學業成績不是一個人能力高低的唯一標準。誰言“學渣”就不能逆襲成功?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所以成績差沒有什麼,關鍵在於發現自我,超越自我。

  成績固然不是衡量人的唯一標準,但這並不代表你我可以放棄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如今人們常陷於兩種極端,要麼信奉讀書至上,要麼鼓吹讀書無用。我只想說“腹有詩書氣自華”,書多不是累贅,我們必須積極努力學習,積累足夠的科學文化知識。但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在學習過程中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尋找研究探索的途徑,要捕得了“魚”,學得會“漁”。

  教育不當以分數論,不可帶有如此重的功利色彩。僅因成績高低而賞罰,此乃“教”先“育”後。必以思想為基,再輔以文化傳承。我們不能只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應當幫助和引導孩子自我發現,進而自我實現。以基礎的科學知識為磚,為孩子鋪就通往不同方向的成才之路。

  教育不應是鞭策,不該是樊籠,不應是枷鎖,教育應該是指路明燈,是指南針,是北極星,讓孩子找到前行的方向。教育不能以分數為唯一標準,要關注孩子的志勇力、精氣神,當以教育之甘露鋪灑人間,助祖國未來之花朵茁壯成長。

  閱卷組意見,面對家長對孩子成績的過分關注,該考生進行了有理有據有節的批評,被高考閱卷專家組推薦為最佳立意的高考滿分作文之一,推薦理由具體有三:其一,哲理思辨,厚重典雅。文章的標題即彰顯觀點,論證部分談了“僅以分數高低而對孩子或獎或罰實為不智”之後,也說及不能“放棄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辯證說理,給人以大氣厚重之感。其二,內容豐實,條理清晰。文章以理論說理為主,輔之以徐霞客、馬雲等典型人物,理論論證與事實材料融合在一起,內容豐實,說理充分。“漫畫揭示弊端”“現今社會表現”“具體應對策略”,依次展開,條理清晰,語言鮮活,典雅靈韻。其三,語言詩化,靈韻畢具。“為政以安一方,為商以濟一地,為師以育一儕”“教育不應是鞭策,不該是樊籠,不應是枷鎖,教育應該是指路明燈,是指南針,是北極星”等語句,鮮活靈動。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22

  疑則進,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古往今來,無不是以“疑”字當先至始至終推動著社會進步的航帆。疑是思之始,學之端。試想之,人們如果對眼前的任何事物都不敢或不會去抱以懷疑和批評的態度,則就意味著歷史的車輪會永停滯不前。

  俗話說‘學貴善疑’,善疑是科學發展的要求;善疑才能創新和發展。觀之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無不得益於具有善疑和批判的精神。善疑和批判是以對既成形態和意識的否定為基礎,對舊事物的否定則是以嘗試新事物為基礎,只有善於對新事物做出大膽的嘗試和預測,才會發現新規律,肯定新形態,建立新思想,進而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蘇東坡善疑,就解開了時鐘山命名之謎,讓世人見證了它的由來;然而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理論則是從對亞里士多德的懷疑中開始的,並全方位的肯定了新理論;因為華羅庚善於提出懷疑,大膽的否定了數學權威學家蘇家駒的理論,正因為這種善疑敢疑的精神才能真正打開了數學衛國大門的金鑰匙......

  的確,善疑是辨偽去妄的必要也是必須步驟,更是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明的基本條件,許許多多的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煉出來的。‘水開了,壺為什麼跳出來?"正是因為瓦特善疑才發現了蒸汽的力量;‘蘋果為何落在地上?’牛頓透過質疑給探索‘萬有引力’學說極大的啟示。

  善疑,也是時代對我們的要求,我們正處在國家振興之秋,需要許許多多富有善疑精神和創新精神的人才去發現改革社會各階層個方面的弊端。在讀書學習或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要對前人下的結論或客觀事物提出疑問,發表看法。費爾巴哈有句名言:‘新知識是從懷疑中產生,並與懷疑一道形成的。’我們認為,懷疑是創新的源泉,是社會進步的不竭動力,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懷疑就沒有人類文明進步,沒有懷疑,就沒有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但是,我們看重懷疑,並非是主張‘懷疑一切,打倒一切。’要以辯證的眼觀看待事物。

  生活中的辯證法作文 篇23

  《辯證看務實辦》是一本理論書,其中食品安全主題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對百姓來說,食品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和生命,是天大的事。我看到“XX年偵破食品安全類犯罪案件5200餘起,抓獲涉案人員7000餘人”,著實嚇了一跳,這麼多的食品問題,這個有地溝油,那個有瘦肉精,這個不能吃那個不能吃,那以後怎麼辦?

  近年來,我國為促進食品安全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XX年專門頒佈《食品安全法》,XX年成立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XX年建立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這說明國家還是很重視食品安全的,食品畢竟不同於其他商品,這是老百姓生存的基本物質條件。食品安全還需要我們從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做起,從自身做起。儘量不要到地攤小販那去吃那些不知道是什麼東西做的零嘴或是購買三無食品,在購物時還要注意上面的qs標誌和配料表。平時我們總喜歡坐在沙發裡一邊吃著膨化食品喝著可樂,一邊玩pad,有人趣稱為“沙發裡的土豆”。所以,不要讓我們在沙發裡深根發芽吧。這樣給我們身體造成的傷害不亞於食品新增劑給我們健康造成的傷害。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