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和平的論據素材

關於和平的論據素材

  論據是邏輯學指用來證明論點的判斷。它是議論文三要素中的1種,是理論的根據,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關於和平的論據素材,希望大家喜歡!

  和平的論據素材 篇1

  【適用話題】創作理念、反戰、和平主義

  宮崎駿多次表達反戰主張,但從未在影片中高呼“反戰”,他用每一個率真誠實的人物形象、每一個引人深思的情節,來傳遞和平、環保、博愛的資訊,用每一朵花、每一棵樹,甚至每一朵雲,來拷問否定歷史者的良知。

  宮崎駿2008年的作品《懸崖上的金魚姬》,講述了一次毀滅性的海嘯。但是他本人堅持說,之所以把災難納入電影的表現範疇,不是因為他是一個預言家或者一個悲觀宿命論者,而是因為這樣能夠使他成為一名現實主義者,去給觀眾強調生命的脆弱。

  “我不是先知,但如果你是個日本人,你肯定知道海嘯遲早有一天會來。我們只是忽略了海嘯將要到來的時間。甚至在受災地區,那兒的人們本該知道海嘯會來,然而儘管他們知道了這一點,卻還是相信海防大堤的鋼筋水泥牆能夠保護他們。”

  2001年,宮崎駿的作品《千與千尋》以突然之勢進入國際觀眾的視野,這部電影打破了日本電影票房紀錄,併為他贏得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長篇動畫。

  宮崎駿說:“我其實不是刻意要把千尋塑造成這樣,而是因為如今日本有很多像千尋這樣的女孩,她們往往對家長的關心置之不理。而我想要拍這部電影,也是因為如今的電影裡沒有這樣的10歲女孩。透過《千與千尋》,我想對她們說,沒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你會擁有屬於你自己的東西。讓一個普通女孩成為故事的女主角就很有必要,她不會飛,也沒什麼不同尋常,就是一個你在日本隨處可見的女孩。我希望透過克服重重挑戰,讓這個女孩成長為一個有能力的人。”

  宮崎駿有自己獨特的創作理念,就像人們說,宮崎駿的作品有很強的國際性,但他說,我想民族性可能才是國際性的。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想打國際市場的想法,那麼你在創作時就會變形,變成不是你所希望的東西。

  和平的論據素材 篇2

  材料指引一

  抗日戰爭的初期,上海火車南站的廢墟中,坐著一個受傷的、哭泣的中國孩子。偌大的車站,只有一個孩子。看到這個孩子,我們因此而痛心。我們彷彿聽到了他的哭喊;我們想到了他的孤苦無依。這樣一張圖片,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憤慨。

  當時的景象觸目驚心,還有人在掙扎著站起來,鐵軌上、月臺上到處躺著炸死炸傷的人,斷肢殘體處處皆是。只是由於想到了工作,才使我忘了所看到的東西。我停步裝上片子,看到腳上的鞋子已滿幫是血。我穿過鐵軌,以燃燒的天橋作背景拍了好幾張全景,這時,看見一個男子從鐵軌上抱起一個幼童,把他放在月臺上後又回去抱另一個受重傷的孩子,孩子的母親已死在鐵軌上。我在拍攝這幅悲慘的畫面時,聽到有架飛機又飛回來了。我迅速對著那個孩子拍完了剩下的幾英尺膠片,然後向孩子跑去,想把他帶到安全的地方去。

  材料指引二

  在美國的一個空曠、冷清的機場上,從越南戰場歸來的.海軍陸戰隊下士庇隆辛納曼與他的妻子相擁而泣。妻子為丈夫的歸來而高興,更為丈夫的殘疾而痛心。丈夫出征的時候是邁著矯健的軍人的步伐,歸來時卻要藉助柺杖,這是怎樣的一種殘忍,今後他們該怎麼辦?從這張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被侵略國家,還是侵略者的國家在戰爭中都一樣會受到摧殘。所以,全世界的人民都應熱愛和平,反對戰爭。

  材料指引三

  這是一幅讓所有中國人永遠過目不忘的油畫——《南京大屠殺》(中國旅美畫家李自健)。它展現了1937年日軍在南京屠城的暴行。整幅油畫由“屠”、“生”、“佛”三聯組成,寬3。2米、高2。1米,畫面主體是堆積成山的屍體。左側為“屠”:兩個趾高氣揚的日本軍官站立著,其中一個正獰笑著擦拭沾滿鮮血的戰刀。中間一聯為“生”:在屍山的上面,一個孩子正趴在裸露著胸膛慘死了的母親身上哭喊著。右側一聯為“佛”:一位佛家弟子正拖起一位慘死的老人。整座屍山的後面是奔流滾滾的長江。

  這幅油畫在海外巡展時曾引起巨大轟動,常常見到西方的觀眾在畫前默默佇立,久久不願離去,許多人都淚流滿面。值得一提的是也有人對展覽的成功感到不舒服。一些日本人也來參觀。他們走後不久,就有人打電話來,要求主辦者撤下《南京大屠殺》。隨後,主辦方又接到了日本大使館打來的電話,再次提出撤畫的請求。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