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論據熱點:鄰避效應

2017論據熱點:鄰避效應

  導語:所謂“鄰避”是個人或社群反對某種毗鄰設施建設或土地使用,因為這類建設產生的利益由社會全體所共享,而帶來的不良後果卻多由當地居民承受,因此建設受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起到了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作用,下面是yuwenmi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論據素材,歡迎閱讀與借鑑,謝謝!

  適用話題:鄰避效應、管理、安全、反對、尊重、信任

  所謂“鄰避”是個人或社群反對某種毗鄰設施建設或土地使用,因為這類建設產生的利益由社會全體所共享,而帶來的不良後果卻多由當地居民承受,因此建設受到當地居民的強烈反對。

  近幾年來核電、汙水處理、垃圾處理廠等重大專案“鄰避效應”日益凸顯,而電、垃圾、汙水處理等是大中城市發展面臨也必須解決的重點專案。“處置很重要,但不能修在我家旁邊”,“鄰避效應”讓部分垃圾焚燒發電等專案陷入“一建就反對、一反對就叫停”的困境。

  2017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廣核集團董事長賀禹發起,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董事長王壽君、國家電力投資集團公司董事長王炳華等全國政協委員聯名,向全國政協提交了《服務國家戰略,防範核電專案鄰避衝突》的提案,建議建立政府主導、政企合力、上下貫通、統籌推進的核電科普和公眾溝通模式,加強核電科普和宣傳,為核電專案落地奠定公眾基礎。

  [如何看待鄰避效應現象]

  反對者的擔憂有一定現實基礎。一些運營中的火電、垃圾填埋專案,由於技術落後、管理粗放、監管缺失,造成臭氣熏天、汙水橫流、田地被毀等汙染,給當地百姓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困擾。此前有關方面諸如安全、可靠、無汙染等承諾,成了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正因為如此,公眾難免心存疑慮和恐慌。

  時至今日,科學技術已經取得長足進步,PX、火電、重化工、垃圾焚燒等專案的風險基本可控。但從現實情況來看,不管技術發展到什麼程度,風險因素都不可能被徹底消除,公眾的擔憂也應該得到理解和考量。沒有問題當然最好,一旦發生問題,勢必損害事發地公眾的生命健康安全。

  [引發“鄰避效應”的成因]

  “鄰避效應”是經濟發展和城鎮化程序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從表面上看,“鄰避效應”是居民對各類設施的厭惡,但從深層次分析,“鄰避效應”的成因是複雜的,雖有經濟補償、風險認知和謠言傳播等因素,但是選址決策封閉和缺乏居民參與協商,是引發“鄰避效應”的關鍵原因。

  隨著居民維權意識的逐漸覺醒,對關係自身利益的政策亦越發敏感,有時候各類設施附近居民訴求的焦點不在於未得到合理補償,而在於地方政府在各類設施決策中,忽視了居民的主體地位,居民很難在各類設施規劃階段表達意見。如果缺乏居民的參與,居民對風險的擔憂也無法化解,因為風險認知是一個複雜的過程,是所有參與者資訊、意見和價值互動的`過程,並需要相互的尊重與信任。因此,在居民參與協商缺失的情況下,不但對決策的合法性產生質疑,導致了對政府的不信任,也為謠言傳播創造了條件,擴大了居民的恐慌心理,為“鄰避效應”的發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加大了“鄰避效應”的可能性。

  從已經發生的很多“鄰避效應”事件中也可以看出,資訊的不透明、居民參與意願被忽視,成為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如果以上各類設施的選址決策模式是暗箱操作,一旦居民知道自己的居住範圍就是設施興建的地址時,在毫無心理準備的情況下,他們會在憤怒和驚詫情緒的支配下,誓言抗爭到底。另外,在選址決策過程中,重視“專家環評”而忽略民意,重視預期效益而忽略政府公信力,以“科學”的名義為民做主,實際上卻損害了居民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決策權。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