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

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

  科普說明文教學最難處理的是科學知識、說明方法與言語形式之間的關係。很多教師在教學時,由於沒有把握住課文的教學重難點,使課堂教學了無生趣,枯燥乏味,教學效率低下。文章不是無情物,科普說明文也表達了作者的情感,也該像其他文體的教學那樣,還原語文的本色,散發出濃濃的語文味。下面,筆者結合蘇教版小學語文十一冊《麋鹿》一課,談談自己的教學“四字經”。

  一、關注語言特點,注重“品”

  在《麋鹿》這課上,筆者根據文字語言的特點,引導學生深入地閱讀,以提高學生語言的感悟與表達水平。

  【片段賞析一】

  1.出示句子:“它的外形很奇特:角似鹿,面似馬,蹄似牛,尾似驢,所以又被稱作‘四不像’。”

  2.這句話概括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如果用這句話中的一個詞語來概括麋鹿的外形特點,是哪個詞呢?(板書“奇特”)

  3.輕聲讀讀這句話,想一想作者是怎麼寫出麋鹿外形的奇特的。(學生交流)

  4.作者抓住麋鹿身體最顯著的四個部位,用上了四個短句,準確地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徵。這就是概括介紹的魅力。

  5.在這句話中,有個字反覆出現,寫得最為精妙,是哪個字?(“似”)

  麋鹿的身上,有四種動物的相似之處,但綜合起來看,和這四種動物又不像。這種似像非像的特點,作者用四個“似”字短句就表達清楚了。這是科普說明文語言表達的一大特色:用詞準確精妙。

  二、學習語言表達,體現“悟”

  很多老師認為,教一篇科普說明文,就得講說明方法,否則就沒有緊扣文字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這樣一來,本來就沒有故事情節的科普說明文,被老師肢解得只剩下條條款款,枯燥乏味,學生學得了無生趣。

  《麋鹿》這篇課文先概括地介紹了麋鹿的外形特點——奇特,然後具體地從角型、尾巴、蹄子、毛色進行介紹。這是課文的又一個寫作特色。教學時,筆者透過聯絡上下文的.方式讓學生學會了這種寫作方法,使學生在課堂上獲得生長點。

  【片段賞析二】

  1.除了讀懂尾巴的奇特外,同學們還從這句話中讀懂了什麼?麋鹿喜歡在哪裡生活?

  2.在這裡,作者用了一個簡潔的句子,不僅把麋鹿尾巴的功能寫出來了,還介紹了麋鹿的生活習性。這也是這篇文章語言表達的又一個特色——將外形描寫和生活習性介紹結合起來。

  3.聯絡下文,還有哪一部分的介紹也是這樣寫的?

  4.學生交流“蹄子”的寫作特色。

  三、感悟文字情感,凸顯“讀”

  在教學《麋鹿》這課時,筆者將“瞭解麋鹿的傳奇經歷,有感情地讀出自己的感受”作為教學的重點,啟用文體的“情”,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體會麋鹿回家的歷史意義,由此激發學生愛國、愛麋鹿的情感。

  【片段賞析三】

  師:麋鹿的傳奇經歷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麋鹿的哪段經歷牽動了你的心?

  生1:讀了麋鹿的第一段經歷,我感到很奇怪,很惋惜,這麼一種奇特的動物,怎麼一下子就銷聲匿跡了?

  生2:讀了麋鹿的第二段經歷,我眼前彷彿看見了麋鹿的斑斑血跡,聽到了麋鹿的聲聲哀鳴。

  生3:讀了麋鹿的第三段經歷,我感到很慶幸。如果沒有貝福特公爵的保護,沒有人們對麋鹿的保護,說不定麋鹿真的會在這個世界消失。

  生4:讀了麋鹿的第四段經歷,我深深地認識到:只有祖國富強了,麋鹿才能迴歸祖國,迴歸故土。

  四、開展主題閱讀,緊扣“說”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知識與能力是一隻鳥兒的雙翼,缺其一翼,鳥兒便無法飛翔。因此,我們要千方百計地創設情境,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運用習得的說明方法學以致用,提高思維能力、言語表達能力。

  【片段賞析四】

  1.自主閱讀《鯨》,然後和小組的同學討論:《鯨》介紹了什麼內容?《鯨》和《麋鹿》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2.學生討論、交流,教師點撥。

  3.學了兩篇描寫動物的課文,大家對如何寫好一種動物有了什麼收穫?(生交流)

  4.課外再閱讀兩篇關於動物的文章。

  在這個環節中,筆者透過開展主題性閱讀,用一篇帶出一組,在比較異同點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生掌握了描寫動物的寫作方法。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