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

有關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

  漢字是迄今為止持續使用時間最長的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者,中國曆代皆以漢字為主要的官方文字。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漢字的起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1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對周邊的影響也是非常巨大的,是其它文字的母字。它是記錄事件的書寫符號。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由筆畫構成的方塊形符號,所以漢字一般也叫“方王羲之書法塊字”。它由象形文字(表形文字)演變成兼表音義的意音文字,但總的體系仍屬表意文字。所以,漢字具有集形象、聲音和辭義三者於一體的特性。這一特性在世界文字中是獨一無二的,因此它具有獨特的魅力。漢字是漢民族幾千年文化的瑰寶,也是我們終生的良師益友,每個人的精神家園。漢字往往可以引起我們美妙而大膽的聯想,給人美的享受。

  對於漢字起源的舊說法有五種,

  即結繩說、八卦說、河圖洛書說、倉頡造字說和圖畫說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結繩說:《北史·魏本紀》說:北朝魏的先世“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結繩而已。”記錄了一些原始社會部落,在文字出現之前,以結繩記事的方法,把戰爭、獵獲、會盟、選舉、慶典、聯姻、生育、疾病和災害等大大小小的事件記錄下來。

  過去亦有學者據《周易·繫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的論說,推斷“文字起源於結繩”。

  八卦說:孔安國《尚書》序(屬偽作,但年代甚古)裡說:“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始畫八卦,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河圖說:《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河圖·玉版》:倉頡為帝,南巡狩,發陽虛之山,臨於元扈洛I之水,靈龜負書,丹甲青文,以授之。

  揭開此說的神秘面紗,不難發現,它真實的核心就是算數,能對照“九宮”演算法。所謂“九宮”,在讖緯家來說,是八卦加上 中央,合為九(“五”位於中央,還可以和五行聯絡起來);在術數家眼中,則其數橫、豎、斜偏、相加得數恆為15。

  倉頡造字:“倉頡造字說”在戰國時即已流行。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眾多分歧。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範和簡化,俗稱“簡體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體字。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使用,港澳臺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

  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2

  中國文字已有五千年曆史,但是早期的文字,已不可得見,今傳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簡稱甲文)。

  所謂甲骨文,就是刻或寫在龜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時代的銅器,上面鑄有很多銘文,稱為鐘鼎文(簡稱金文)。

  這兩種文字,因為是現在所能見到最早的文字,所以又稱為「古文」。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稱大篆),一部份籀文形體還可以在說文解字中看到。

  秦始皇一統天下後,李斯奏同文字,於是小篆通行,說文解字一書,就是以說解小篆為根本。

  漢朝以後,文字漸趨約易,隸書變成漢代通行的文字。

  魏晉以後,字型變為楷書,楷書書寫容易,通行後就保持了相當大的穩定性,一直沿用至今。

  楷書通行同時,為了書寫的便利,也出現行書及草書,這些都是楷書的變體. 倉頡造字

  《淮南子本經訓》說:“昔日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大意是說,過去倉頡造字的時候,天空下起了穀子,鬼在夜裡發出哭聲。

  《荀子》、《韓非子》等古代典籍裡也有關於倉頡造字的記載。

  到了秦漢時代,這種傳說流傳更廣,影響更深。

  過去的歷史學家們曾考證過倉頡是否實有其人,如果有,大約在哪個時代,由於缺乏確鑿的史料,很難得出結論。

  有人推測倉頡是黃帝的史官。

  《荀子解蔽篇》說:“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有人解釋說,這裡的“壹”指正道,也就是正確的規律。

  荀子認為,倉頡是一個因為集中使用文字而摸著它的規律從而整理了文字的專家。

  因此,一般認為,在漢字從原始的文字過渡到較為規範的文字的過程中,他起到了獨特的作用。

  由此推斷,這樣的一個人,在漢字起源階段的晚期,一定會存在的。

  但“倉頡造字”的說法只是傳說而已。

  因為文字絕對不是倉頡一個人所能獨創,而是在社會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需要有文字記事的時候,人們在集體生產勞動過程中經過觀察自然的事物,並根據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而創制出來的。

  漢字是個龐大繁富的體系,不經過很長的時間是不能創制成功的。

  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3

  漢字從形態到內涵,不僅是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而且是一種形象生動,有社會文化背景、生命意識、民族思想、生活智慧的文化元素。走進漢字的文化寶庫,走進漢字的奇妙世界,方能領悟中國古漢字的神妙話語。今天,我們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二。

  國(國)

  甲骨文中的“國”(國)字由“戈+口”組成,其含義是“軍隊、人口”。可以理解為:由人口組成軍隊,由軍隊來保衛人口,這就是國家。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國”字多了一個四周的“囗”,表示國家有邊境四周;隸書、楷書中的“國”字還多了“一”,表示“土地”。這就組成了一個完整的國家。

  在古漢字中,“國”字的組成中有外面一個大囗和裡面一個小口,這兩個口,意思是不一樣的。外面的大“囗”,表示的是國家有四方疆域;裡面的小“口”,表示的是人口;而“一”,則表示土地;此外,還要執有“戈”矛的軍隊來保衛國家的土地、人口和邊疆。上述的大“囗”、小“口”、“一”還有“戈”等因素,構成為國家的“國”字。這是任何一個國家都具有的共同特徵。

  可以說,古漢字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深刻地解釋了國家的幾個基本特徵,或者說構成國家的幾個基本要素——邊境、疆域、土地、人口、軍隊等。

  家

  家是宀+豕。“宀”,房屋的象形字;“豕”,豬的象形字。“家”字的本義是: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房屋,這就是人的食宿生活的地方——“家”。

  古時中國以男子耕田為主的農業社會,社會整個生產力低下,農業很重要,同時又必須有飼養業做補充,人們才能夠生活得好一些。即使是有錢的.人,比較富裕的人,養殖業對於他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家畜對於家庭的經濟影響很大,是家裡的重要財產之一。因此,家家戶戶都會飼養牲畜,特別是豬(豕)。那麼怎樣飼養呢?就是養在家裡,一來豬等家畜不會被人偷走;二來可以防止猛獸吃掉家畜,遇到猛獸來,人們可以立即拿起武器驅逐猛獸,使家畜免遭損害;三來,房子下層飼養家畜,雖然豬屎馬尿等味道臭點,但是對家庭衛生無根本性大礙。這種房屋上層住著人、下層養著豬的做法,即使在當代,在中國一些貧窮山村裡依然或多或少能看見。

  在古代,養豬成為家庭的一個基本特徵。沒有養豬的家庭是令人驚訝的。家以是否養豬,而不是以是否養羊來標識。這也表明中國中原地方已經擺脫了以往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比較徹底地進入了農耕社會。

  “家”字。《說文》:“家,居也。”《新華字典》:“1、家庭的住所。2、學術流派。”

  善

  不論在甲骨文中,還是在金文、隸書、楷書中,“善”字都與羊、與羊的嘴巴相關。在隸書、楷書中,善:羊+口+廿。“善”,羊頭加上羊嘴。試想,羊的嘴巴只吃草,不會咬人,也不會咬其他動物。羊嘴,善之極矣。

  “善”字揭示了多麼深刻的人生哲理啊。羊對於人類有著眾多方面的“美”的本質:羊吃進去的是草,但是擠出來的是羊奶,提供給人類的是渾身的寶:肉是鮮美的食物,羊毛可以紡成毛線做衣服,羊皮可以做成皮衣,連羊糞蛋也可以肥田。羊對人類是完全奉獻,真是善莫大焉!羊不象牛馬豬等大型的、比較兇惡的動物那樣,對人有時有生命危險,羊對人最為溫順,因此,羊最早被人類馴化,對人類的進步所做出的貢獻也最大。

  牛馬豬等大型牲畜,也有許多善,但是,牛會抵人,馬會踢人,有時還會致人死命;而羊即使偶爾發點脾氣,也很難致人死地。因此,中國古代先民把善與羊聯絡在一起,是最準確、最科學的造字方法。

  惡(惡)

  亞(亞)+心。“惡”字本義:鱷魚在心中,或者是心如同鱷魚般殘忍。

  惡字的上半部分是“亞”字,“亞”是鱷魚頭部的象形字。“亞”字的中間部分是鱷魚張開的大嘴巴,在嘴巴的左右兩點,是鱷魚眼睛,此外部分則是鱷魚頭部上下沿的樣子。

  “鱷”(鱷):魚+噩。“噩”字是鱷魚的頭部象形字,代表鱷魚。在中國古代,人們因鱷魚的肆無忌憚和瘋狂而深受其害。因此,古漢字中,對鱷魚的描寫都是與醜惡、兇殘、瘋狂相聯絡的。

  貧(貧)

  分+貝。一個“貝”(錢)幾個人來分,自然貧了;貧是缺乏錢財,擁有很少量錢財的意思。“貧”字本義是:缺少錢財,家境貧寒。世界幾乎所有國家的古代文明考古中,貝殼都是最為原始的錢幣。因此,古漢字中“貝”就代表金錢。

  古漢字中許許多多的與“貝”字相聯絡的字,也都與金錢的交往相結合。比如,賬目,就是金錢來往的記錄。寶:宀+玉+缶+貝。能夠稱為寶的東西里面,貝就是其中之一,而貝就是錢。實:宀+貫。“貫”指的是被串起來的銅錢等貨幣。

  窮(窮)

  穴+身+弓。“窮”繁體字是“窮”,這個字上方是“穴”,下方是“身+弓”。

  中國古代歷史傳說指出,我國先民經歷從樹上居住(“有巢氏”就是那些在樹上築窩居住的先民),到洞穴居住 (“穴居氏”),而後到住房居住的轉變歷史。

  在古漢字形成時期,人類生產力已經比起遠古時期有了一定的發展,在平原地方居住的人們,已經不適應穴居生活,因為,平原地方雨水下來就直接奔向挖出的洞穴裡,不僅洞穴裡的東西會被淹沒,而且,洞穴也會被浸軟垮塌。這樣,人們就從穴居轉變為蓋茅屋居住了,有勢力的部落酋長還居住在大房子裡,那裡乾爽,生活的舒適程度遠遠好於居住於洞穴之中。人們的生活好壞的主要標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住房,因此,用房屋來說明人們的貧窮富裕,是一個最為簡便易行,並且最有說服力的事例。居住在洞穴裡的“窮”字,就成為了窮人的標誌了。

  即使是當代,住房問題也是一件人生大事,只有家像個家的樣子,才能夠擺脫“窮”的形象。

  富

  宀+一+口+田。“富”字的甲骨文、金文與隸書、楷書是不同的。在甲骨文、金文中,有兩樣東西,房屋和房屋中的酒罈子,講的是房屋和酒罈子這兩樣靜態的、具體的財富。而隸書和楷書的“富”字,既有靜態的財富,如房屋和田地;同時,主要的是動態的財富:這主要是人口(“口”)和田地(“田”)結合後,就能夠創造出新的、更多的財富來。“富”字與“窮”字相比較,富字的上邊不是“穴”字頭,而是“宀”(寶蓋)頭了。富了以後,就可以離開“穴居”生活,在平地上蓋起房屋,這是一種上方有了房頂居住比較舒適的家。富字上面的“宀”加上“一”,表示不用“穴居”了,已經有大屋頂的房子住了。

  總之,“富”字的含義是三者合一:有供人居住的房屋,有不斷繁衍的人口(勞動力),有可耕種的田地。

  思

  田+心。漢字告訴人們,思想的思,心中有田就是“思”。這種思很純正,不是叫人痴心妄想的思,不是歪門邪道的思,而是幹正經事情的思,即務農的思。

  在篆文中,“思”字,上有人頭部的“囪門”,下有人的“心臟”。古代人把握住了人的頭腦和心都有思想、思考的功能。誠然,現代醫學只承認頭腦才有思考的能力。在隸書、楷書中, “思”字的上部 “囪”被 “田”取代。篆文的 “思”,解釋的是人的什麼器官有思考的功能;而在隸書、楷書中的 “思”,則告訴人們什麼叫做“思”,透過人們耕田的實踐及其整個思索過程來揭示 “思”是什麼。

  貿(貿)

  卯+貝。什麼是卯,在中國古文化中,有十天干、十二地支之說。在十二地支中的第四位是卯,卯代表乙木,乙木指的是荊棘、灌木叢,而荊棘、灌木叢不是可以做棟樑之材的參天大樹,而是一些低矮的枝枝丫丫 (卯的象形字)的、難以做成大材的木材,只配砍下來做燒柴。在古漢字中,與“乙木”相對應的是“甲木”,“甲木”就是那些偉岸、高聳的喬木。灌木絕大多數只能夠用來做燒柴 (或者做小型的傢俱、生產輔助用具),而喬木則主要用於做房屋、橋樑等建築的棟樑之材或者板材。

  “貿”字是由“卯”和“貝”組成,其含義是用燒柴(卯)來換錢,或者用錢(貝)來買燒柴,這就是貿,也叫貿易。中國這個 “貿”字,是十分傳神的,緊緊地抓住了事情的關鍵——貿易過程中買賣雙方的貿易行為及其基本表現。

  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4

  (一)漢字的起源

  1.漢字的起源

  中國人對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戰國時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認為結繩是漢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異議,結繩是上古用以記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過。它即便是記事,也畢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認為中國的文字源始於八卦。此外,尚有“河圖、洛書演進為文字說”。中國古代最通行之說是倉頡(jié)造字,這至少在戰國末年已經在廣大學者中流傳。一般說來,文字的發展有一個從多頭到單頭,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從表形至表音的過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國的文字是由勞動人民集體創造,經“巫”和“史”整理並發展而成的。至於“巫”和“史”又是什麼人呢?這又有各種不同的猜測。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於殷商。不過稍有異議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據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總有一個從發生到發展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中國文字的發生始年還可前推。至於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張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張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在考古學家那兒,中國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響之見的當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一文中指出:“漢字究竟源始於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從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劃,和器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雖然刻劃的意義至今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jié)遺。”如按此說,中國文明則應算成近六千年。中國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時?最古老的文字產生於什麼時代?分別代表什麼含義?至今還尚在百家爭鳴中,看來還有待於大量的材料來佐證說明!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在古代中東地區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賈湖發現的一些刻在龜甲上的符號,距今卻達8000年。

  英國廣播公司(BBC)中文網站發表了一則驚人訊息說:“在中國河南賈湖發現的烏龜殼上的符號,很可能是迄今為止人類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這則報道內容被確認屬實,那將是一個世界級的發現。

  2、漢字的始祖

  相傳漢字是黃帝時期一個叫蒼頡的人創造的。

  在我國的陝西關中有個叫倉頡的人,他生有四隻眼睛,眼睛裡總是糊滿了眼屎,但這兩雙迷迷濛濛的眼睛中總是放射出異樣的光芒,觀察事物特別清楚。他披著長髮,留著長鬚,身穿獸皮,坐在一張兇猛野獸的皮上,手裡經常拿著一支土筆,與坐在他對面的人交談,似乎又在思索著什麼。他的頭形也不同於一般人,頭頂高高地隆起,像個奇形的頭陀,顯得特別聰穎過人。

  他經常騎著毛驢,在陝西的黃土高原上四處奔波,跋山涉水,跨州過郡,去了解民間風俗習慣,收集民間流行的語言符號。那時沒有紙,他就把收集的資料寫在蘆葦的葉子上,裝在口袋裡,讓毛驢馱著。他收集的不少,裝了好多袋,毛驢走到現在的陝西省岐山縣就累死了。

  倉頡帶著這批資料,沒有毛驢不能再行走了,就索性找了一間草棚住下來。倉頡不斷觀察天象,抬頭仔細看月亮時圓時彎的變化,還觀察山水風雨演變的現象,辨識鳥獸的各式各樣的腳印,或野獸、車輛經過後留下的痕跡,分清和區別各種紋理的異同,並開始創造文字。

  其實,文字的形成是一個漸生的過程,絕非一時一人所能勝任。文字應當是古代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不斷創造、發明、發展、完善下來的符號。數量也是從少到多積累起來的。

  漢字的數量很多,但是到底有多少,恐怕沒有人能說出它的準確數字。我們只能從古今字典中,知道它的大概數目。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共收字9353個。曹魏時李登的《聲類》共收字11520個。南梁顧野王的《玉篇》共收字22721個。唐朝時顏真卿的《韻海鏡源》共收字26911個。宋朝時的丁度等所著的《集韻》共收字53525個。清朝張玉書等所著的《康熙字典》收字47035個。當代的《漢語大字典》收字54678個,這是目前收字最多的字典。

  讀完小學階段我們要累計識字3000個,其中2500個左右要會寫。

  3.漢字的演變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範到規範的規律的。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型。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4.漢字六書

  說漢字的來源,就要說到漢字的六書。

  六書就是漢字的六種造字方法。人們依據不同的造字方法,造出了許多漢字供人們記錄資訊,傳遞資訊使用。

  六書是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和轉註。

  象形 象形就是描畫事物形狀的一種造字法。用這種方法造的字,就叫象形字。比如,日、月、燕、網等。

  趣談“瓜”字

  瓜是一個象形字。“瓜”字中,兩撇表示藤,中間豎鉤表示瓜,捺表示葉。你們看古人造字多精妙。

  “葫蘆科植物的統稱”就是“瓜”的本義。

  “形狀像瓜”,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東西像瓜形的,比如,“瓜皮帽”是帽子的一種;“瓜皮船”是船的一種。

  “像切瓜一樣”,瓜的命運是要被切分的,由此引申出此義。人們用“瓜分”表示分割或分配。又指若干強國聯合起來分割弱小或不發達國家的土地。

  “傻瓜”,表示不聰明,這一詞來自古代的“瓜子族”,春秋時期生活在瓜州(甘肅敦煌一帶)姜姓人被稱為“瓜子族”,他們十分勤勞,受人僱傭時總是一刻不停地幹活,可是有些人把他們這種老實的習俗看作“傻”,於是就有了“傻瓜”了。

  指事 用象徵的符號,或在象形字上加上符號來表示某個詞。比如,“刃”,在刀口上加一點,表示這裡最鋒利,這就是刀刃。

  指事字的來源

  指事字是一種抽象的造字方法,也就是當沒有、或不方便使用具體形象畫出來時,就用一種抽象的符號來表示,例如“上”、“下”、“兇”……等等。“上”、“下”兩個字是用橫線“一”為界,在橫線上用一點或較短的短線指出上方的位置,寫成“二”,也就是“上”字;而在橫線下面畫符號為“ ”,則是“下”字。“兇”字是指地上有一個深坑,走路的人沒看見而踏空掉進坑裡,“ㄩ”代表深坑,中間的“×”就是象徵掉下坑的那種驚嚇的感覺和危險的情形。

  象形字和指事字一般都是獨體字。

  會意用兩個或幾個字組成一個字,把這幾個字的意義合成一個意義。比如,“休”,“人”和“木”合在一起,一個人靠在樹上,表示休息。

  簡說會意字

  會意是為了補救象形和指事的侷限而創造出來的造字方法。和象形、指事相比,會意法具有明顯的優越性:第一,它可以表示很多抽象的意義;第二,它的造字功能強。直到現在人們還用會意的方法創造漢字,例如“灶、塵、國、孬、歪、甭”等。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組合而的,組合的方式多種多樣,交叉錯綜,這就是會意的方法所以“高產”、會意字所以多於象形字和指事字的原因。拿“人”和“木”說:“人”和“人”可以組合為“從、眾”等,“人”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保、伐、戍、付、伍”等;“木”和“木”可以組合為“林、森”,“木”還可以和其他形體組合為“析、相、採、困”等。因為會意字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形體的會合,所以可以表示許多抽象的、用象形或指事的方法難以表示的意義。

  下面是幾個會意字例:

  (1)“莫”字。甲骨文“莫”字的寫法是:上下都是草,中間是個太陽,意思是太陽已落入草叢之中,天色已暮。是“草”和“日”兩個象形字的會意字。以後簡化為“莫”。“莫”的本義是日落的時候,後又引申出“不”、“不要”、“沒有誰”、“沒有哪一種東西”,以及表示揣測或反問等詞義,如:莫如、一籌莫展、莫不、莫不是等詞。作為本義日落時候的“莫”,後又被新創的“暮”字所替代。

  (2)“盥”字。盥洗、洗手的意思。甲骨文的寫法下部是一隻盆子的形狀(皿),上部是一隻手伸入盆內,表示在洗手,是“皿”和“手”兩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金文和小篆表示得更為明白,左右雙手在盆(皿)中洗,盆中還有水,是“皿”、“雙手”和“水”三個象形字組合而成的會意字。現在已不再象形,盆的形狀已寫成“皿”字。

  疊羅漢式會意字

  有些會意字是兩個或幾個同樣的字重疊組成的。二字重疊的多是左右的並列結構,三字重疊的多是塔型的上下結構,看起來像體操活動中的疊羅漢。例如三個“人”組成“眾”;三個“火”組成“焱”;三個“木”組成“森”;三個“日”組成“晶”;三個“直”組成“矗”;三個“水”組成“淼”;三個“口”組成“品”等。

  破體會意字

  會意字由於字形的變化太大,現在已看不出它們的字源了。

  例如婦女的婦字,為什麼在女旁加個歪山呢?正確的字源分析只能從繁體字“婦”中才能看出。這個“婦”字左邊的“女”旁指婦女,女旁的“帚”是掃帚,前後合在一起的意思是婦女拿著掃帚在家裡勞動。“女、帚為婦”和“力、田為男”是符合當時的“女內男外”、“男耕女織”的社會情況的。

  這類不容易看出字源的字相當多,人們叫作“破體字”。

  形影相隨,“從”善相親

  在人的一生中,總有自己崇拜的物件,喜歡跟從他,學習他。就如右圖(李樂毅《漢字演變五百例》)所示:

  一老者在前頭走著,一後生在後跟著,形影相隨,觀察模仿著老者。這就是“從”字。

  “隨從、跟隨”,這是“從”的本義。學習某人,必定要“跟隨”而學。子路、曾皙、冉有等為了學習孔子,跟隨著孔子周遊列國,邊走邊問,增長才智。

  “順從、聽從”,要學習別人,就要有一個良好的態度,要謙虛,因此就引申出“順從、聽從”的意思。作為解放軍戰士,就要服從命令聽指揮。小學生要聽從老師的正確指導。

  “侍從”,這是由“跟隨”引申出來的意思。我們知道,在古代老師的地位是很高的,在倫常中有“天、地、君、親、師”之說,還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之說,這些都表現了老師的崇高地位。因此,學生對老師除了要“跟隨”學習之外,還要侍奉老師,也就是“侍從”了。

  “參與、從事”。要侍奉老師,就要參加到老師所做的事情當中,並和老師一塊動手動腦做。因此“從”字就有“從事、做”的意思。現代漢語中有“從事、從軍”等詞,其意思都是“做”。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跟在後面的後生,顯然是學習者,要看前面的人做事,於是,“從”字就有了“副、從屬的、次要的”之意。在法律上,有兩個詞語最能體現這個詞義:主從關係、從犯。

  漢字的獨特神韻

  中國的方塊字以其獨特的構造、深遠的意境而特立獨行,如果不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很難領略其神韻和精髓。老師講解“臭”字,會說:“自大一點就是臭。”以此教育我們要謙虛謹慎,不要自滿;老師剖析“偽”字會說:“人為和起來便是偽。”以此區分自然和雕琢的高下,要我們寫文章和做人都要有真情實感。

  這實際上玩的是“拆字”遊戲,但也讓人過目不忘,回味無窮。比如“富”和“窮”兩個字,所謂“富”,過去很大程度上可以說就是有田的人,一大片沃土只餵養一張嘴、一個人,自然綽綽有餘,也就“富”了。而“窮”呢,只有靠用“力”打工了,八為十以內的最大偶數,也就是說,窮人是那些耗盡力氣打工的人。只有力氣,當然“窮”了。“賤”字也很有趣,“賤”的繁體是“賤”,左邊為“貝”即錢,右邊兩個“戈”即兩個兵器重疊交叉、相互較量在一起,為錢而爭,為錢而鬥,自然是“賤”的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漢字都蘊含了事物的本質。我們在讀漢字的時候若對字形加深一層思考,有助於我們更多地瞭解漢字所具有的獨特神韻。

  形聲利用形旁和聲旁組成的新字。在形聲字中,跟讀音有關的偏旁稱為聲旁,跟字義有關的稱為形旁。比如,“崗”字,下面的部分表音,表示這個字讀“gang”,上面的“山”表示這個字的意思與山有關。

  形聲字的形旁和聲旁有三種組合方式:

  左形右聲:指、詩、估、格

  左聲右形:救、歉、劍、欽

  上形下聲:空、露、花、嶄

  上聲下形:盂、貨、娶、基

  內形外聲:聞、問、悶、瓣、辮、辯

  內聲外形:園、囤、病、衷、閣、匣

  東坡問字

  王安石寫了一部書叫《字說》。

  有一次,蘇東坡寫了個“坡”字,去問他什麼意思。

  王安石回答說:“坡就是土的皮。”

  蘇東坡說:“難道滑就事水的骨嗎?”

  王安石無話可說。

  在漢字的結構中,偏旁是比筆畫大的構字部件,是構成漢字的基本單位。“坡”中的“皮”是表示讀音的偏旁,王安石的解釋是不對的,難怪蘇東坡以“滑”字相問,王安石就無話可說了。

  秀才識字讀半邊

  有個流傳很廣的說法:秀才識字讀半邊。

  說的是秀才遇到不認識的字,或懶得查字典,或怕丟面子,有個竅門是讀半邊字。例如:碰上“坷”讀“可”音,碰上“鑼”讀“羅”音。這類的字都讀對了。可是這個辦法有時又不靈。如挽救的“挽”不讀“免”音,剛愎自用的“愎”不讀“復”卻讀“bì”。

  你知道這是為什麼嗎?

  原來,有些形聲字,隨著漢字的改革表音部分的讀音有了變化,已經不起表音的作用了,如果再讀半邊就要鬧笑話。現在“秀才識字讀半邊”又成了對“秀才”們讀錯字的諷刺。

  “她”字的由來

  “她”是現代漢語裡常用的一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19世紀20年代才出現了它。

  在古文裡,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時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一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一時轟動全國。“她”字一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的承認、稱讚,並被廣為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一次“大仗”。

  六書之中,除了上述的象形、指事、會意和形聲之外,還有轉註和假借,因為它們離我們的生活遠一點,所以不再細說。

  中國漢字的起源知識5

  從前,有位姓張的私塾先生,聰明絕頂。有一次,有個財主為兒子請老師,寫了張佈告:“本宅欲請一位教書先生,但伙食簡單,酬金微薄。”許多先生看了看,搖搖頭走了,他們知道這家財主是本地出了名的吝嗇鬼。哪知這位張先生持了佈告,卻笑著點點,應聘雲了。大夥都說先生“鬼迷心竅”。張先生只說了句:“等著瞧吧!”便來到財主家。

  財主見“上鉤”暗自慶幸。在談到待遇時,他擔心先生變卦,便要求行生立下文約,親手畫押。

  先生毫不猶豫地立下字據,寫道:

  “無米麵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無銀錢亦可。”

  財主看後滿心歡喜,認為佔了大便宜,於是就和先生各自在字據上按了指印,笑眯眯地離開了。

  十幾天過去了,先生的飯桌上,頓頓只有雜糧、小菜。先生實在難以下嚥,便叫來財主。財主意識到先生要說什麼,笑著說:“你看,這協議書上有您的手印!”先生假裝吃驚,嚴肅地說:“哦,給我看看。”財主遞過文約,先生說:“你聽好了——‘無米,面亦可;無雞,鴨亦可;無魚,肉亦可’。”財主聽得目瞪口呆,睜大眼睛看清上面的第一字。的確,一字未改呀!財主扳起面孔,但又無可奈何,只好自認倒黴。飯桌上加了幾道葷菜,仍然暗自慶幸,吃飯雖講究些,不用付學費也不錯。

  不料到了年底,先生找財主算帳,要求付學費。財主哪裡肯給,二人爭執不下,便帶上字據,一同到縣衙評理。縣官問明瞭情由,讓先生拿出字據唸了一遍,聽完最後一句,縣官驚木拍案,向財主大喝:“你這刁民,字據立得清清楚楚你怎敢賴先生的學費!”責令財主當面付給先生學費。

  “氽”、“汆”和“糴”“氽”、“汆”和“糴”

  “氽”、“汆”和“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極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汆”簡直像雙胞胎那樣難以分辨。不過,如果懂得它們都是會意字,認真分析一下它們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難辨清了。

  “氽”字念 tǔn ,上面是“人”下面是“水”,合起來是人浮在水上。“人浮在水上”是漂浮的一種情況,所以“氽”的本義是“漂浮”,如木板在水上“氽”、“屍體氽上來了”。又引申為“用油炸”(因為油炸食品時大多食物都浮在油麵上),如“氽油條'、“氽蝦片”、“油氽饅頭”、“油氽花生米”。

  “汆”字念 cuān ,上面是“入”,下面是“水”,合起來表示“(把東西)放入(沸)水中”。“汆”字的常用義是一種“烹調方法,把食物放到沸水裡稍微一煮,”如“汆湯”、“汆丸子”“汆黃瓜片”。

  “糴”念 dí ,,上面是“入”,下面是“米”,合起來就是買進米。“米”可借代糧食,所以“糴”泛指“買進(糧食)”,如“糴米”、“糴麥子”。跟“糴”相對的“糶” tiào ,則是“賣出(糧食)”。

  最後,讓我們把上面的辨析編成口訣,以便記憶:人( rén )浮水上讀作 tǔn ,入( rù )水煮炸唸作 cuān ,出米為 tiào 入( rù )米( dí ),拆字會意不難判。

  五行

  五行(wǔxíng|fiveelementsofmetal,wood,water,fireandearth):指金、木、水、火、土,古人認為這五種物質構成世界萬物,中醫用五行說明生理、病理上的種種現象,迷信的人用五行推算人的命運。

  非常有意思的是,金、木、水、火、土的品字結構都是存在的。

  鑫(xīn),財富興盛。多用於商店牌號或人名。“金”本來就是財富,三個“金”字磊成金字塔形狀,當然是財富興盛了。“鑫”字大家一定是再熟悉不過了,現在還有很多商店、公司的名號中有這個字的。所以,也有字典對“鑫”的解釋為:商店字號及人名常用字,取金多興盛的意思。“鑫”應該是最富有的漢字。

  森(sēn),樹木眾多;繁密。獨木不成林,三個木指木(樹木)很多,就是森林了。好象有不少公司喜歡“木林森”這個名字,好像有牌子叫“木林森”的皮鞋。“木林森”體現了漢字的神奇。“森”是最環保的漢字。

  淼(miǎo),又作“渺”。本義是水大的樣子。水面遼闊;微小、藐小。“淼”應是最滋潤的漢字了。

  焱(yàn),火花、火焰。值得一提的是,“火”比“木”更有意思,“木”有木、林、森,“火”則有:

  火【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本義是物體燃燒所發的光、焰和熱】;

  炎【本義是火苗升騰,炎熱、酷熱】;

  焱【火花、火焰】;

  燚【燚(yì)火燃燒的樣子,多用於人名】。“燚”應該是最火的漢字。

  垚(yáo)高。這個字不常見(所以使用智慧拼音輸入法打不出這個字)。偶爾見到的不是作為商店字號就是用於人名。“土”也有土、圭、垚。第一次看到“垚”,一般人望文生義猜想“垚”字應該是土多的意思(因為鑫、森、淼、焱基本上都有金多、木多、水多、火多的意思,所以以為鑫、森、淼、焱應該屬於會意字),你查字典了才發現意思是“高”,大概古人覺得很多土堆起來就很高了吧。“垚”應該是最土的漢字。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