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

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作文

  西安碑林博物館被譽為“文化歷史寶庫”“書法藝術殿堂”,下面是收集的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歡迎閱讀。
 

  第一篇: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全國最大的石質書庫,它之所以叫碑林,是因為它裡面碑石如林,藏石達3500餘件。

  碑林裡,我印象最深的是《石臺孝經碑》,這塊碑是由唐玄宗親筆書寫並註釋的。它形式獨特,四面都刻字,碑冠刻的是青龍騰空,它還有三層碑座,每一層都都刻有精美的圖案。那石碑上都畫上了一個個格子,格子裡是用楷書工工整整的刻上了每一個字,格子旁邊的小字是對該字的註釋。可以看出,唐玄宗對這種所謂的小事都這麼認真,真是一位真正的好皇帝。

  接下來我們去的是7個大型石碑展室,展室裡的石碑不僅造型百出,碑上記錄的事也是五花八門,不僅有李斯、王羲之、顏真卿等書法家的傑作,還有文字遊戲《畫裡藏字》碑,乍一看,是一幅漂亮的竹子,可走近仔細看,卻是一個個字,還是一首詩呢!畫即是字,字即是畫,字畫合一。更有的碑刻的是地圖,圖上“每六寸折地一里”標註得清清楚楚。當時沒有測量儀器,地圖還能畫的如此精準,真是不可思議。

  我們最後去的一個展室裡的碑全是原來放在國子監給學生作範本,用處類似於現在字典一樣的碑。之所以有這樣的一些碑,是因為當時還沒有印刷術,學生們的課本都是他們自己用手抄出來的,你抄,我抄,他抄,難免會有些筆誤。有了這樣一個範本,學生們有了一個校對的地方。這塊碑上,用正楷端端正正地刻上每一個字,字字都工整準確,讓人肅然起敬。

  走出博物館,可我的心還在那一塊塊碑、一個個字前。這次參觀,使我認識到了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奇葩,字寫的好,不僅是看起來美,更是為了準確地傳遞資訊。透過這次參觀,端正了我寫字的態度,教會了我怎樣把字寫好,樹立了我寫好字的信念。

  我愛西安碑林博物館!

  第二篇:參

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11月19日,天氣晴朗,陽光明媚,不時有涼風吹在人身上,舒服極了。我們五年級三班全體師生來到國家4A級景區--西安碑林博物館學習、參觀。

  導遊說:“西安碑林有七個碑石陳列室,八個碑亭,兩個時刻藝術室,六個墓誌陳列廊和四個臨時展覽室。珍藏了從秦漢到明清多個時代的碑刻,是石刻藝術的寶庫。”

  走進博物館大門,遠遠就看到一個華麗的碑亭,它雕刻精美,顏色華麗,高高立在廣場中間,它的後面是連成片的柏樹。走近亭子,裡面立著一大塊石碑--著名的石臺孝經碑,它是中國最完整的古代石碑,碑頂雕滿了雲朵狀的雙層皇冠,雄偉極了。聽導遊介紹,它是天寶四年,唐玄宗李隆基親筆題寫的真跡,石碑總高超過六米,是碑林中最壯觀的石碑。

  繞過石臺孝經碑,順著青石板路向裡走就到了碑林第一展室,裡面陳列了許多名家真跡,有的十分精緻,有的略顯粗糙,有的娟秀清新,有的粗獷豪邁,真是各有千秋。

  不知不覺來到第四展室門前,迎面便聞到一股油墨的清香,原來是工人們在製作拓片,只見他們熟練地用毛筆把墨汁塗在一個印章狀的布包上,然後均勻地在宣紙上印壓,一張拓片就形成了。導遊說這是塗有特殊藥水的宣紙,它們先經過處理,會按照碑面的凹凸自然變形,幹了之後經過吸油墨水的布包拓印,就成了黑白分明的託片了。參觀完拓片製作,向右走,來到國畫作品碑刻的展區,我不禁發出了感嘆:“人們把文字乃至書畫雕刻在石頭上,要付出多少心血啊,不但把字的頓筆、運筆、回筆刻得十分精緻,還把畫的勾、皴、點、染也刻得惟妙惟肖,真是不可思議呀!”

  出了第四展室,我們又依次遊覽了五、六、七號展室,隨後我們來到了一處幽靜的小花園中,花園四周是古色古香的中式連廊,地上的石板路凹凸不平。園裡有蒼勁的古松和綠油油的草坪,園子的'一角豎立著幾排整齊的石樁,有一人多高,上面雕刻著動物的形象,據導遊介紹,這些石樁是古代拴馬樁,雕刻的動物不僅用於裝飾,還有吉祥的寓意,如猴子代表“代代封侯”、馬代表“馬到成功”等等,別有一番趣味。

  走出花園向右轉,就來到了石刻藝術室,一進門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巨大的石犀,足有四五米高,導遊踮起腳尖、伸直胳膊甚至連手指都沒有一點彎曲也碰不到它的下頜,十分雄偉。仔細觀看,它的雕刻太精細了,連肚子上的細小皺紋都雕刻得細緻無比。導遊說這是看守皇帝陵園的巨獸,重約十噸,使用一整塊巨石,是動用了大批人力,花費數不勝數的金錢和漫長的時間雕刻而成的,是無價之寶。

  參觀了各個展館,遊覽已接近尾聲,我們仍然沉浸那些凝聚著古人智慧的珍寶之中,臨別時,我們依依不捨地在石臺孝敬前合影留念。今天的遊覽使我受益無窮,這次經歷令我永遠難忘。

  第三篇:參觀西安碑林博物館

  今天我參觀了被譽為“文化歷史寶庫”“書法藝術殿堂”的西安碑林博物館。它是由孔廟、碑林和石刻藝術館組成的專題性博物館。肅穆莊嚴的西安孔廟和令人歎為觀止的石刻藝術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最令我震撼的還是中國古代藝術的聖殿—碑林。

  來到碑林,我猶如置身於碑的森林。走過一間間藏室,仰望著一座座碑石上的文字,我彷彿暢遊在歷史的長河中。從九百多年前開始,一代代有識之士為使碑石文化不被人們遺忘,他們耗盡心血集藏石碑,並竭盡全力保護它們不受戰火的摧殘,才有了今天恢宏的碑林。從秦篆漢隸到魏碑,唐宋明清諸多大書法家都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真跡,裡面有我們所熟知的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這樣的大師。

  看完了這麼多的碑石,最令我難忘的還要數“開成石經”。有人說:“如果將碑的歷史比做一條源遠流長的大河,那麼‘開成石經’便是它的源頭。”“開成石經”共刻114石,每石高約2米,均雙面刻字,共計228面。內容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春秋左傳》等十二部歷史鉅著,共計160卷,65萬字,有著“石質圖書館”之美譽。講解員告訴我們,在開成二年時,印刷術還不夠發達,當時的學子沒有教科書,他們只能相互借書來抄。皇上知道後,害怕這些學子出現傳抄的錯誤,於是命人將這些知識無誤的刻在石碑上,供那些學子去抄。

  在講解員娓娓動聽的講解中,我還發現了一些有趣的文字變遷,比如古代的“光”字的寫法就與現在不同,原來的“光”字上面是一個“火”,下面是一個“兒”,是一個十分形象的象形字,而現代的“光”字上面是一個“小”,下面是一個“兀”,它已完全沒有象形字的特點和意義。

  石碑上的漢字告訴我,古人用最軟的筆寫出了最硬的字,頂天立地、落落大方,而現代人在電腦出現以後,動手寫字的人越來越少,寫一筆好字的人越來越少,提筆忘字的人越來越多。我不想成為其中的一員,我要將中國文字的藝術傳承下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