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愛上寫作文的方法

讓孩子愛上寫作文的方法

  現在的孩子數學和英語還可以,但是語文就成為困哪科目了,孩子們怕寫,教師指導時的語言車載船裝,但是學生的習作往往十分乾巴,甚至假話連篇,讀 來令人沮喪。這是傳統的習作教學遠離學生的生活,禁錮學生的個性,忽視習作教學中人文性使然。那麼怎樣讓每個孩子喜歡作文,寫好作文呢?

  在長期的作文教學過程中我一直堅持把日常生活和習作練習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以創新為核心,貼近生活,凸顯個性,充滿生命活力的開放的習作大課堂 “。此外,我又堅持以尊重主體的獨立感受為基礎,分層而評,動態評定,從而樹立學生習作信心,真正讓學生愛上作文。下面就結合我的作文教學實踐從這兩個方 面談談自己淺薄的認識。

  一、堅持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會寫

  葉聖陶先生曾說過:“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猶如溪水,泉源豐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就活潑地流個不停。”可見,作文教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絡,小學生 習作自然也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學生語言表達才會有源頭。只有讓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生活,參與生活,體驗生活,才會產生“不吐不快”的慾望,習作才能成 為學生的生活需要。

  例如:在“元旦”前夕,我與學生交談後發現:學生對舉行“元旦”慶祝活動特別感興趣。我便靈機一動,讓全班學生準備節目,安排活動,參與活動。活動 後,隨即舉行一次以“慶元旦”為主題的習作競賽。結果果不出我所料,大部分學生的習作內容豐富,情感真切,就連那些平平常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也 煥然一新,洋洋灑灑。顯然學生是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是一定的情境激活了學生腦中豐富的沉睡著的生活積累,因此“有話可說,有內容可 寫”。

  反省我們的傳統習作教學,一開始,教師便透過各種手段讓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哪些是最合適的,如何開頭,又如何結尾。孰不知講得越透徹越細緻,學生 受到的束縛就越多。相反只有讓學生情感積極參與,進入了啟用狀態,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壯麗的浪濤。所寫之作才會有血有肉,才會展示出小學生那天真的心靈和純 潔而絢麗的兒童生活世界。

  又如:期中當天,孩子一天都很辛苦。放晚學後,當我宣佈今晚沒有家庭作業時,班級立即沸騰了,那是一種我從未看到過的興奮,他們足足興奮了3分 鍾。第二天,讓他們完成“今晚沒有家庭作業”這篇習作的時候,我沒有過多的指導,孩子們個個把聽到這個訊息時激動的心理、反常的神態動作、沸騰的場面,以 及那一晚是怎麼過的都寫得淋漓盡致,而且字裡行間都能感受到那種從未有過的快樂。這就是真情的流露啊!試想若忽視了“情感”激發,其習作僅是提綱陳述式而 己,更不用說具有個性了。那樣學生內部語言的生成,表達能力的提高,也就成為一句空話了,反而會與習作教學目標背道而馳——久而久之,學生對習作便會索然 無味,逐漸產生厭作情緒,甚至形成害怕作文的心理障礙。因此,除了選題時要貼近學生生活外,更主要的是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抓拄契機,活化學生的豐富積 累,真正達到“我要寫”的境界。

  當然,學生有了生活,並不等於他們在每次作文訓練中,都會獲取和選擇確切典型的材料,他們有時也會覺得“沒啥寫”。其中主要原因是學生缺乏認識生活和 語言表達的能力。葉聖陶先生曾說過:“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後有所撰寫……”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又透過最佳化教學訓練練習過程,引導學生對所經歷的生 活深化認識,強化感受。如學完第四課《秋天》,要寫一篇描寫秋景的習作,我在班級開展了一系列尋找秋天的活動。如:讓喜歡畫畫的學生畫一幅秋天的圖畫;讓 喜歡古詩文的學生收集描寫秋天的古詩名篇;帶領學生在校園、在上學的路上在田野裡尋找秋天,以增加直接感受;又利用經典導讀課,讓孩子們誦秋詩,話秋景, 品秋趣,促進生活體驗的內化。最後才進行寫作。可謂是“水到渠成”。這樣的習作題材廣泛,構思新穎,表達巧妙,充滿秋的氣息,真讓人有“小荷已露尖尖角” 的喜悅。

  二、堅持習作評價靈動化,讓學生樂寫

  《新課標》要求我們的教學評價不僅要有甄別與篩選的功能,而應能促進學生髮展的發展性評價。而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則要我們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主體體驗與感受。因此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當前習作評價應做到以下四點。

  1、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評閱學生的習作時,我們不能以成人眼光或教者的生活來看待評價孩子的表述。記得班 上有個學生寫了“樹葉原來是綠的”這樣一句話,這不是一句大廢話嗎?但在批改時我並沒要求該學生刪去。因為這個孩子或許以前並不知道樹葉是綠的,現在她發 現了,這難道錯了嗎?只有細心的呵護孩子獨立的'體驗和感受,孩子當然願意對老師“寫自己心裡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

  2、分層而評,增強習作的自信心

  翻開學生作文字便可發現,得“優”的老是那幾個學生,得“中”甚至“差”的總是跳不出“中”與“差”的圈。一個習作總是得“中”或“差”的學生,他們 的習作自信心總是被一個又一個的“中”與“差”擊得粉碎,從而遠離成功的彼岸。因此在教學中我採取了分層批改的措施,增強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讓他們 每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主要從兩個方面著手:①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並且每個層次每次各評選一名“作文小博 士”。當孩子們把“作文小博士”這個標誌牌掛在胸前的時候,那種對作文的喜愛與自信就不言而喻了,同時也激發了一大批孩子寫作的熱情。②對一個學生的要求 要循序漸進的,如我對一個習作後進生最初得“優”的標準是:錯別字不超過十個;接下去得優的標準是:不通順的句子不超過五句;要分段,要有中心……這樣逐 步提高,一步步將之引入成功的彼岸。

  3、打破百分制,調動習作的積極性

  我們對學生習作的評定有時要求過高,總以內容不具體,條理不清楚,構思不新穎等理由,不打高分。而對於一些習作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來說,就更不願意寫 作文了,他們長期處於低分狀態,嚴重影響了習作的積極性。前段時間看了徐鵠老師的幾堂作文教學影片,真是受益匪淺啊。他在評價孩子們的作文時儘量地找優 點,而且對於寫得好的文章竟然給了120多分。孩子們個個臉上洋溢位的那種成就感就不言而喻了,這樣的評價還用擔心孩子寫作的熱情嗎?我在教學中也嘗試了 這樣的評價方法。在平時的習作批改上,每次學生的習作能做到字跡端正,表達準確,選材真實,富有童趣,抓住重點等得滿分的總有好幾個,當然如能中心突出、 構思新穎就再加分,超越了百分。有時,我還有意不打分,用孩子們喜歡的一些圖案張貼在作文後面進行評價,對於習作有進步的給他貼上一張笑臉獎勵,寫得比較 好的給他貼上一張卡通像,我還經常動員大家畫一些自己最喜歡的小圖案簽上自己的名字等著老師給他們貼呢,孩子們每次習作都非常認真地對待,而且還渴望我多 布點作文寫寫,都希望自己畫的圖片能儘快讓老師親自貼在作文字上。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同學們認為寫作是一件快樂事,而不是負擔,大大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 性。

  4、多樣化評,促進學生再發展

  從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來看,批閱作為一篇作文教學的最後一個環節,從而使這環節的教學功能僅是“評定包改”,學生在這一教學的環節幾乎沒有收穫。

  新《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修改自己的習作,並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要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中提高習作能力”。

  每次作文後,我要生先自改。在每次修改好的文章後面,我都要求他們寫下“我的習作成功之處____,我還待改進之處_____。”在修改過程中我 巡視指導,並會相機提出一些問題,如為什麼要這樣改?這一句加進去你覺得有上什麼好處?結尾這樣改有河用意?等等。學生想到的讓他說,沒想到的我相機點 撥,讓學生知道“改”得“所以然”,讓學生學會修改、學會評價,能用自己的見解和獨特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周圍的人和事。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為進一步發揮合作的優勢,我還常採用四人小組用討論的形式進行互評。學生 們動腦、動嘴、動手,人人參與,各抒己見。要求在評改時寫下修改意見,在虛心地汲取被評改作文的優點的同時,又認真負責地指出不足之處,大到全篇佈局、小 到一個詞、一個符號。我在巡視的過程中,逐一給予指點,然後抽取其中的一部分再進行評價。評價中肯定四人小組的成功之處,同時也指出他們在修改中的疏忽和 遺漏之處。長此以往,學生習作興趣越來越濃厚,習作的自信心越來越強,習作水平和鑑賞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

  家長評價也是我常用的一種評價方法。著名特級教師賈志敏曾經說過:“三分文章七分讀。”,我常常要求學生把自己較滿意的習作讀給家長聽,我想:這樣的 做法一是提高孩子的朗讀能力和自信心,二是在讀的過程中也是孩子自我修改習作的過程。讀後要讓家長評價,提出改進意見。而家長對評價自己的孩子的習作很有 興趣,一方面可以準確掌握孩子習作的情況,讓孩子穩步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幫助孩子揚長避短,注重和孩子進行心的交流、情感的傳遞。家長透過評價把自己的寄 託、自己的想法滲透給孩子,這種評價、這種鼓勵、這種親情是老師所無法替代的。我們鼓勵學生把自己的作文字儲存下來,那將是一筆很好的精神財富,並能前後 對比感受自己習作的進步。

  讓家長參與評價,拓寬了習作評價的渠道,使評價的角度和標準也更多更新穎,孩子們自己習作也得到了更多的關注,更多的賞識,這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激勵,也是一種動力。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