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謝中書書中的對偶句

文言文答謝中書書中的對偶句

  《答謝中書書》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答謝中書書》文中寫一日之美的對偶句是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下面是《答謝中書書》的複習資料:

  一、文學常識瞭解

  本文選自《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全梁文》。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號華陽隱居,丹陽秣(Mò)陵(今江蘇南京)人。有《陶隱居集》。

  二、文言詞語識記

  【共】一起。【談】談論,欣賞。【交輝】交相輝映。【四時】四季。【歇】消散。【頹】墜落。【沉鱗】潛在水中的魚。鱗,借代魚。【競躍】爭相跳躍。競,爭著。【欲界】指人間。【仙都】指仙境。【復】再。【與( yù)】參與,這裡指欣賞。

  三、重點語句翻譯:

  1、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巍峨的山峰直插雲霄,明淨的溪流清澈見底。

  2、兩岸石壁,五色交輝 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

  3、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太陽快要落山了,潛游在水中的魚爭相跳出水面。

  4、實是欲界之仙都 實在是人間天堂。

  四、內容理解填空:

  1、文章首句“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感慨發端,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2、然後分寫“山川之美”,先仰視“高峰入雲”,再俯視“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後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山水的'相映、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高峰為靜,流水為動;林青竹翠為靜,五色交輝為動;日出霧歇為靜,猿鳥亂鳴為動;日落山暝為靜,游魚躍水為動。

  3、最後,文章又以感慨收束,傳達自己縱情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古今山水知音共賞美景的自豪感,體現了作者酷愛自然、歸隱林泉的志趣。

  五、問題探究思考:

  1.作者描寫景物有什麼特點?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觀察角度:由仰而俯;景物形象:由顯而微;景物狀態:由靜而動;時間交代:由朝而夕。使山川景物和諧、完整、統一。

  2.“山川之美,古來共談”內含作者什麼感情?

  有高雅情懷的自豪感以及期望與古往今來的林泉高士相比肩之情。

  3.運用仰觀俯察兩種視角,寫白雲高山流水三重風物的對偶句是什麼?

  “高峰入雲,清流見底”

  4.講究色彩搭配,表現一年之美,呈現出一派絢爛輝煌的氣象景象的對偶句是什麼?

  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

  5.將聽覺、視覺結合,由靜入動,表現一日之美,傳達了生命氣息的對偶句是什麼?

  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6.“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言外之意是自從南朝謝靈運以來,只有自己才會欣賞這種奇境。表達了作者對謝靈運的仰慕之情,又抒發了欣賞山水時不同凡響的審美感受,以及自我欣賞、自鳴得意之情。

  7.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麼?

  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8.分析“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

  “歇”“頹”擬人,賦予事物以人的感情和行為,有過程,激發人的想像,充滿生命氣息。“鱗”字是用借代,避俗,增加了語言表現力,文學色彩濃厚。

  9.本文是在是一篇美文。試分析美在何處。

  ( 1)意境美。風光綺麗,融入感情,形成優美的意境。①山水相映之美。②色彩配合之美。③晨昏變化之美。④動靜相襯之美。

  ( 2)結構美。全文分三部分。“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總領全文,以“美”點明全文中心。中間部分具體敘寫山川之美。最後以感嘆總括前文,首尾呼應,議敘結合,使文章主體部分更為鮮明突出。文中的寫景部分,仰視再俯,復平看,最後又分“曉”與“夕來寫,次第井然。

  ( 3)語言美。言簡意賅,多用對稱四字句,配以長句收束;修飾詞語使顏色、聲音、動作的狀態表露無遺。如滔滔急流,瀉入大海。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