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時地利人和成語

天時地利人和成語

天時地利人和成語1

  【成語】:天時地利人和

  【拼音】:tiān shí dì lì rén hé

  【簡拼】:tsdlrh

  【解釋】:指作戰時的自然氣候條件,地理環境和人心的向背。

  【出處】:《孟子?公孫丑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孫臏兵法?月戰》:“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

  【語法】:作主語、賓語、定語;用於處事

  天時地利人和 成語接龍

  【順接】:和樂且孺 和事天子 和光同塵 和合雙全 和合四象 和和氣氣 和和睦睦 和如琴瑟

  【順接】:白雪難和 抱德煬和 彼倡此和 彼唱此和 才懷隋和 倡而不和 此唱彼和 地利人和

  【逆接】:昂首望天 拔地倚天 拔地參天 白日昇天 白日青天 白浪掀天 抱恨終天 碧海青天

  【逆接】:天上人間 天上無雙 天上石麟 天上麒麟 天下一宗 天下一家 天下為一 天下為公

天時地利人和成語2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比方說有一座內城每邊長三里,外廓每邊長也不過七里的小城,敵人將它包圍起來,攻打它,卻好久不能取勝。在這長期的圍攻中,必然有適於作戰的好氣候,但不能取勝,這就說明天時不及地利了。再比如說,另有一守城戰役,城牆不能說是不高,護城河不是不深,武器和盔甲也不是不堅固鋒利,糧食又不是不充足,佔有如此有利的地勢,可是敵人二來,守城者便棄城而逃。這就說明佔據有利地勢比不上人和了。所以說,維護人民安全不能全靠邊界的設定,保衛國家不能專靠山川的險要,威攝天下不能專靠武器的銳利。起決定作用的在於施行仁政。施行仁政,擁護幫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擁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極少時,連他的親戚也會反對他;幫助他的`人極多時,全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用全天下歸順他的力量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他的人,那麼,仁君或許不必用戰爭即可勝過暴君,若非用戰爭不可,勝利也一定是歸仁君的。

  故事載千《孟子·公孫丑上》(卷二),原文以戰爭中得失的有無有利條件作比較說明施仁政可以王天下。“天時地利人和”今多用來說明戰爭的有利條件。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