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廉政文化進校園徵文

關於廉政文化進校園徵文

  【篇一】

  同學們,首先我們來做道題吧:一個不為我們做事的貪官和一個能為老百姓做主的好官員,你喜歡誰呢?不用說,大家肯定都會選後者吧。

  同學們是不是覺得現在談廉政文化顯得過早了呢?是的,我們現在不太懂,但是廉政文化就更應該在我們每個人從小就開始做了,從小就受到教育。廉政,從小做起,從我做起!

  其實在校園裡處處可見關於廉政的問題。例如:某某值日生不想值日了,就找來值日組長,塞給他一點兒利益,組長就准許他不值日了。這利益有可能是一塊口香糖、一把尺子、一塊錢……雖然這樣的事情很小,但是這也是廉政的事情了。

  劉備曾說過:勿以惡小而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作為學生的我們,應該怎樣善處廉政文化進校園的問題呢?

  一要廉潔奉公,為人正直,絕不因小失大。校園裡有多少“官”受過自己成員的小利益呢?在接受利益的同時,有是否想過事情的嚴重性呢?像之前說的值日生與值日組長的做法將會使他們自己養成壞習慣不說,還會讓班級扣分,給班級抹黑,損害集體利益。

  二要勤政為民,熱愛成員,幫助同學。一個人要是不熱愛成員和幫助其他人的話,那人們也不會關心他的。他的生活將會冷淡下去,不會有人注意他,也不會有人關心他。反之,人們也會關心他,尊敬和幫助他,他的生活將會充實起來,就會充滿陽光。

  “廉”與“政”是對搭檔,廉潔奉公,勤政為民,讓我們從小做起,從我們身邊做起吧,積極響應號召,做個正直的人,做個有用的人才。開啟門窗,讓“廉政”隨著暖風飛入校園的每個角落吧,讓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顆“廉政”之心!

  【篇二】

  大家都知道,在清朝時,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被稱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龍,他廉潔一生,處處替老百姓著想,還深得康熙帝讚賞。

  于成龍字北溟,號于山,清代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北武當鎮來堡村)人。諡“清端”、贈太子太保。于成龍明崇禎十二年舉副員,清順治十八年出仕,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按察使、布政使、巡撫和總督、加兵部尚書、大學士等職。在20餘年的宦海生涯中,三次被舉“卓異”,以卓著的政績和廉潔刻苦的一生,深得百姓愛戴和康熙帝讚譽,以“天下廉吏第一”蜚聲朝野。

  清正廉潔是于成龍身上最重要的品質,是他人格魅力的具體體現。他任羅城知縣時是粗茶淡飯;任直隸總督時遭到饑饉,吃糠咽菜,同民眾共甘苦。即使日子好過些,吃飯也是粗米青菜,人稱“於青菜”。他認為,粗茶淡飯吃著香甜,粗布舊衣穿著隨便。羅城百姓看到於大人生活過分清苦,過意不去,稍有饋贈,于成龍堅辭不受。他說:“我掙朝廷俸祿,有吃有喝,再拿你們的錢,豈非接受賄賂!”他認為,為官做不到清廉,民風自不能純正。他離羅城時,把上級獎勵的百兩白銀大部分用來賙濟孤寡老人和興辦義學堂。“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于成龍的清正廉明,自甘淡泊,終使羅城這個兇險之地得到徹底治理。

  于成龍不僅自律甚嚴是的清官,更是為民辦實事的好官。他勤政愛民,把百姓的疾苦時刻放在心上。他最反對吃皇糧而不辦公事的人。他要求自己做一個上對得起皇上,下對得起百姓的好官。他認為,身為衣食父母官不為父母的`衣食打算,怎麼能行?直隸旱災嚴重,饑民遍野,于成龍含淚將湖北巡撫張朝珍送的棗紅馬殺了給百姓充飢。他甘冒死罪開倉放糧,以解救千萬饑民。于成龍去世後,人們檢點他的遺物,只有一件破袍和幾罐鹽豉,真是“清風兩袖朝天去”。百姓罷市聚哭,家家繪像祭奠,痛悼一代清官的離去。靈柩歸葬故里時,江寧數萬仕民步行二十里在江邊伏地痛哭相送,哭聲蓋過了滾滾東去的江水聲。康熙感嘆“居官如於成龍者能有幾人”,稱于成龍為“天下廉吏第一”,諡號“清端”。

  讀了這些關於于成龍的故事,我的感受:于成龍他一生清正廉潔,自律甚嚴,勤政愛民,只要他看見老百姓受苦,沒糧食吃,他肯定會與民眾共甘苦,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粗布舊衣,處處替老百姓著想。不愧於被康熙帝稱為“天下廉史第一”。這種精神值得我去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向于成龍學習這種節省度日的精神。吃的和穿的,可以簡簡單單,隨隨便便,不用太複雜。而且,要常常幫助困難的人,伸出救援之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