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負重的成語

忍辱負重的成語

忍辱負重的成語1

  【成語】:忍辱負重

  【拼音】:rěn rǔ fù zhng

  【簡拼】:rrfz

  【解釋】: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出處】:《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示例】:胡仇嘆道:“‘~’。鄭兄,真不可及!”

  【近義詞】:忍氣吞聲、含垢忍辱

  【反義詞】:忍無可忍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人能夠承擔重任

  忍辱負重 成語接龍

  【順接】:重三疊四 重三迭四 重義輕生 重義輕財 重九登高 重於泰山 重作馮婦 重修舊好

  【順接】:秉節持重 不分輕重 不知輕重 不足輕重 才輕任重 道高德重 道高望重 道高魔重

  【逆接】:忍無可忍 聲吞氣忍 痛不可忍 痛不堪忍 於心不忍 於心何忍 阻兵安忍 生吞氣忍

  【逆接】:忍俊不住 忍俊不禁 忍垢偷生 忍垢蒙恥 忍垢蒙辱 忍尤含垢 忍尤攘詬 忍心害理

忍辱負重的成語2

  【釋義】

  忍辱:忍受恥辱。負重:承擔重任。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表示人心胸不凡,能從大處著眼,不計屈辱,能擔負重任,擔當大事。

  【用法】

  可用來誇讚能夠顧全大局忍受屈辱,擔負重任的人。與“臥薪嚐膽”近義。

  【出處】

  這則成語出自《三國志·吳志·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成語故事】

  公元221年,劉備親率大軍攻打東吳,想奪回荊州,併為義弟關羽報仇。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率領五萬兵馬迎戰。第二年初,劉備的軍隊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並駐紮在長江南岸,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不出,手下的將領都認為他膽小怕戰。一次,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乃天下梟雄,連曹操都畏懼他三分。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大敵。我雖然是一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應當忠於職守。之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命令,是因為我對國家還有些用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令者將按軍法處置,大家切勿違反!”聽了陸遜的這番話後,眾將領都不敢不聽從他的指揮。這樣,吳軍一直堅守不戰,維持了七八個月之久。直到蜀軍被拖得疲憊不堪的時候,吳軍藉助順風施行火攻,最後終於取得了勝利。桃園三結義建寧二年,幽州太守劉焉發榜招募義兵鎮壓黃巾起義軍。榜文發至涿縣,劉備想前往應募,卻苦於財力不足,恰巧遇見為人豪爽的張飛願資財相助,於是二人同入酒店飲酒。這時他們遇上了投店的關羽。原來,關羽也是一好漢,只因殺了家鄉的惡霸,背井離鄉,準備應徵入伍。三人志同道合,便於次日在張飛莊後桃花園中,祭拜天地,結為兄弟,立誓“同心協力,救困扶危;上報國家,下安黎庶”。從此,三人患難與共,結成生死之交。

忍辱負重的成語3

  [成語拼音] rěn rǔ fù zhng

  [成語解釋] 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典故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成語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併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軍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定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軍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裡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軍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忍辱負重的成語4

  【成語】: 忍辱負重

  【拼音】: rěn rǔ fù zhng

  【解釋】: 為了完成艱鉅的任務,忍受暫時的屈辱。

  【出處】: 《三國志·吳書·陸遜傳》:“國家所以屈諸君使相承望者,以僕有尺寸可稱,能忍辱負重故也。”

  【舉例造句】: 胡仇嘆道:“‘忍辱負重’。鄭兄,真不可及!”

  【成語故事】:

  公元221年,蜀主劉備不顧將軍趙雲等人的反對,出兵攻打東吳,以奪回被東吳襲奪的戰略要地荊州(今湖北江陵),併為大意失荊州而被殺的關羽報仇。東吳孫權派人求和,劉備拒絕。於是孫權任命年僅38歲的陸遜為大都督,率領5萬兵馬前往迎敵。

  次年初,劉備的部隊水陸並進,直抵夷陵(今湖北宜昌東南),在長江南岸六七百里的山地上,設定了幾十處兵營,聲勢十分浩大。陸遜見蜀軍士氣高漲,又佔據有利地形,便堅守陣地,不與交鋒。當時,東吳的一支部隊在夷道(今湖北宜昌西北)被蜀軍包圍,要求陸遜增援。陸遜不肯出兵,並對眾將說,夷道城池堅固,糧草充足,等我的計謀實現,那裡自然解圍。 陸遜手下的將領見主將既不攻擊蜀軍,又不援救夷道,以為他膽小怕戰,都很氣憤。眾將領中有的是老將,有的是孫權的親戚,他們不願聽從陸遜的指揮。於是陸遜召集眾將議事,手按寶劍說:“劉備天下知名,連曹操都畏懼他。現在他帶兵來攻,是我們的勁敵。希望諸位將軍以大局為重,同心協力,共同消滅來犯敵人,上報國恩。我雖然是個書生,但主上拜我為大都督,統率部隊,我當克盡職守。國家所以委屈諸位聽從我的調遣,就是因為我還有可取之處,能夠忍受委屈,負擔重任的緣故。軍令如山,違者要按軍法從事,大家切勿違反!” 陸遜這一席話,把眾將領都鎮住了,從此再也不敢不聽從他的命令了。

  陸遜打定主意堅守不戰,時間長達七八個月。直到蜀軍疲憊不堪,他利用順風放火,取得了最後勝利。劉備逃歸白帝城,不久病死。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