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婆誇姑娘的歇後語

媒婆誇姑娘的歇後語

  歇後語是漢語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它一般將一句話分成兩部分來表達某個含義,前一部分是隱喻或比喻,後一部分是意義的解釋。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媒婆誇姑娘的歇後語,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媒婆誇姑娘————說得象仙女

  關於姑娘的歇後語

  寶玉單愛林姑娘————情有獨鍾

  笨姑娘剪鞋樣————有備無患

  裁縫的姑娘————真狠;針狠

  採茶的姑娘————好掐尖;好掐頭

  衝著姑娘叫姑爺————認錯了人;找錯了人

  醜姑娘給俊女婿————混著過

  醜姑娘嫁給俊女婿————混著過

  醜姑娘嫁給傻女婿————湊合著過

  醜姑娘俊女婿————混著過

  大姑娘半夜自摸————浪急了

  大姑娘變成小媳婦————改也改不回來了

  大姑娘不識篦子————認梳了;認輸了

  大姑娘不要婆婆家————假話

  大姑娘裁肥褲————準備得早

  出嫁的姑娘————有主了

  大姑娘拜天地————頭一回;頭一遭

  大姑娘抱孩子————人家的

  大姑娘不要婆家————假的

  大姑娘裁尿布————早作準備;趕早不趕晚;閒時置了忙時用

  大姑娘出嫁————又喜又怕

  大姑娘穿花鞋————走著瞧

  大姑娘當媒人————先人後已;有嘴講別人,沒嘴講自己

  大姑娘的長辮子————置之腦後

  大姑娘的脊樑————女流之輩(背)

  大姑娘的臉蛋————摸不得

  大姑娘的心事————摸不透

  大姑娘縫娃娃衣————總有用著的時候

  大姑娘嫁太監————享福沒有受苦多

  大姑娘盼閨女————想得太早

  大姑娘瞧嫁妝————有口子的人了

  大姑娘瞧新房————有日子的人啦

  大姑娘上轎————頭一回;頭一遭;臉上哭,心裡笑

  大姑娘生的————見不得人

  大姑娘說媒————有口難言

  大姑娘討飯————死心眼;拉不開臉面

  大姑娘相女婿————羞羞答答

  大姑娘繡花————細功夫;九曲十八彎

  大姑娘繡嫁衣————穿針引線;細功夫

  大姑娘要婆家————有話難說

  大姑娘掌鑰匙————當家不做主

  大姑娘腫臉————難看(比喻當眾出醜。醜陋、不好看。)

  大姑娘坐花轎————遲早一回;遲早的事

  大姑娘做嫁衣————閒時預備忙時用

  大姑娘做客————羞羞答答

  二姑娘裁尿布————閒時預備忙時用

  二姑娘的包袱————窩窩囊囊

  二姑娘的針線包————花色多

  二姑娘架老鷹————招架不住

  二姑娘上轎————忸忸怩怩

  二姑娘繡荷包————細功夫

  瘋姑娘講笑話————嘻嘻哈哈

  何家的姑娘嫁鄭家————正合適(鄭何氏)

  賈家姑娘嫁賈家————假(賈)門假事(賈氏)

  俊姑娘臉上一塊疤————美中不足

  懶姑娘頭上的蟣子(jizi蝨子的卵)————一串一串的

  老姑娘拜天地————去了心事

  臨嫁的姑娘————滿面春風;春風滿面

  滿姑娘(最小的姑娘)的荷包————花樣多

  媒婆誇姑娘————說得象仙女

  麻姑娘搽雪花膏————觀點模糊

  麻面姑娘愛搽粉,瘌痢姑娘愛戴花————臭美

  盼望出太陽的姑娘————想情(晴)人

  染坊裡的姑娘————變了色

  梳頭姑娘吃火腿————遊(油)手好閒(鹹)

  維吾爾族的姑娘————辮子多

  維吾爾族姑娘的辮子————一抓就是一把

  瞎姑娘戴眼鏡————多一層比少一層好

  鄉下姑娘城裡人打扮————半土半洋;不土不洋

  小姑娘的辮子————兩邊擺

  小姑娘的臉蛋————討人愛;愛煞人

  小姑娘逗娃娃————嘻嘻哈哈

  繡花姑娘打架————針鋒相對

  繡花姑娘打老虎————膽大心細

  繡花姑娘的傢什————真(針)好

  繡花姑娘的手藝————千真(針)萬真(針)

  找個姑娘當媒人————不成也有點希望

  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

  阿囡姑娘拜堂————吃個白和蛋

  半路上接姑娘————從頭學起;從頭說起

  半夜叫大姑娘的門————來者不善

  半夜叫姑娘的門————來者不善;不懷好意

  擴充套件資料:

  歇後語是中國勞動人民在生活實踐中創造的一種特殊語言形式,是一種短小、風趣、形象的語句。[1]

  歇後語由前後兩部分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謎面;後一部分起“後襯”的作用,像謎底。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通常說出前半截,“歇”去後半截,就可以領會和猜想出它的本意。

  歷史由來

  最早出現“歇後”這一名稱是在唐代。《舊唐書·鄭綮列傳》中就已經提到過所謂“鄭五歇後體”(一種“歇後”體詩)。但它作為一種語言形式和語言現象,卻遠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如《戰國策·楚策四》:“亡羊補牢,未為遲也。”意思就是說,丟失了羊再去修補羊圈,還不算太晚。這就是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歇後語。

  歇後語《辭海》:歇後語是熟語的一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運用時可以隱去後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圍棋盤裡下象棋”,以示不對路子;也可以前後文並列,如“芝麻開花-節節高”。

  《中國語言文字大百科全書》:歇後語是指說話的時候把一段常用詞語故意少說一個字或半句而構成的帶有幽默性的話語。通常有兩種。

  1.原始意義的歇後語,指把一句成語的末一個字省去不說,也叫“縮腳語”。如《金瓶梅》裡來旺媳婦說“你家第五的‘秋胡戲’”,就是用來影射“妻”,因為“秋胡戲妻”是有名的故事、劇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稱“岳父”為“龍頭拐”,影射“杖”字,這裡代替“丈”。

  2.擴大意義的歇後語,在北京叫俏皮話,是指可以把一句話的後面一半省去不說。如“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時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燈籠-照舊(舅)”。

  在研究歇後語的淵源時,有些語言學家和語言學專著還述及其它有關名稱。如陳望道在《修辭學發凡》中,將歇後語列入"藏詞"格一節介紹;郭紹虞在《諺語的研究》中,指出歇後語源起於"射覆語"(類似猜謎的一種形式);另外一些書上又列出諸如"隱語"、"謎語"、"諺語"、"縮腳語"、"俏皮話"等名稱。加以比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處和相異之點。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