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議論文:善讀無字書

優秀議論文:善讀無字書

  南宋的一個夜晚,在越州山陰陸家宅院的書房裡,74歲的南宋詩壇領袖陸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讀書體驗教育自己最小的兒子陸子聿。詩人教子,出口成詩,於是留下了這首至今傳誦的詩篇《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告訴兒子,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終歸淺薄,要真正理解書中的深刻道理,必須躬行實踐。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論聯絡實際。

  人獲得知識有兩條道路,一是實踐,一是讀書。實踐就是行萬里路,就是要去讀懂社會這本“無字天書”,這是最重要的一條求知渠道。司馬遷、李白、沈括、徐霞客,數不勝數的先聖先賢都是行萬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古語有云:書看無字書,話聽言外意。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五回有一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些說的都是“無字書”的妙用。尤其是清人張潮,關於“無字書”的論說已經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幽夢影》第一四二條寫道:“善讀書者,無之而非書,山水亦書也,棋酒亦書也,花月亦書也;善遊山水者,無之而非山水,書史亦山水也,詩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九十六條說:“文章是案頭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一八一條又說:“能讀無字之書,方可得驚人妙句”。這種讀書是達到了化境的讀書,無字之書得於自然,見於心性,這樣讀書才“能會難通之解”,“可參最上禪機”。張潮的朋友黃交三稱讚說:“山老(張潮,字山來)之學,從悟而入,故常有徹天徹地之言。”讀書到這份上,當然書便是胸中山水,山水便是胸中之書了。

  然而古往今來,似這般善讀“無字書”的畢竟不多,更多的人則以為只讀有字之書便可以了,正所謂“讀書破萬卷”。可惜一些人有字書讀了不少,最後卻變成一個無所作為的“兩腳書櫥”。《南史·陸澄傳》記載: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櫥也。”死記硬背,不求甚解,更別說理論聯絡實際了,像陸澄這樣死讀書讀死書,就難怪寫不出書來。同樣是姓陸,陸澄和陸游比起來,在讀書的見識上顯然有霄壤之別。

  面對世人“死讀書,讀死書,讀書死”的現象,明朝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不無惋惜地說:“人解讀有字書,不解讀無字書;知彈有絃琴,不知彈無絃琴。以跡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書佳趣?”是啊,只知運用有形跡的事物,不懂得領悟無形的神韻,這種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樂和讀書的真正樂趣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