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通用11篇)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通用11篇)

  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作文吧,尤其是議論文,議論文又叫說理文,作者透過擺事實、講道理、辨是非等方法,來確定其觀點正確或錯誤,樹立或否定某種主張。我們應該怎麼寫這型別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1

  相信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特別是在作文中有重要意義的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透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那麼大家知道優秀的議論文是怎麼寫的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們常說:“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萬萬不能。”這句話看起來似乎與現實生活基本吻合,但卻暴露了人們只注重物質的弊端,不僅如此,在生活中的許多方面也存在著這樣的弊端,所以我提倡精神應與物質並存。

  近來,有這樣一則新聞:你名二十多歲年輕漂亮的師範大學畢業生李曉玲,到山村做了一名小學教師。其間,有熱心的社會公眾捐了一筆款。這名教師並沒有為學生增添一些新的教學工具,改善教學環境之類,反而帶領學生們去深圳遊玩。這件事迅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爭議。讀到這裡,我不禁有這樣的疑問:難道幫助這些學生們,只能單方面的物質入手嗎?為什麼不從物質入手便是常規的呢?其實,在人們幫助學生時,他們並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也恰恰暴露出這個社會過分注重物質方面而忽視精神方面的弊端。因為老師沒有從物質方面來幫助學生們,在社會各界引起的爭議,這到底是哪裡出了錯?

  其實在這件事新聞的背後有多少渴望外面世界的孩子啊!我們不應該只從表面來判斷孩子們的需求,更應該的是設身處地的為孩子們的精神需求著想。為什麼人們往往不能從精神方面入手?難道是價值觀的扭曲?對待大山裡的需要幫助的人們,我們只能從物質上來彌補生活需求的不足嗎?錯了,這一切都錯了,我們現在的社會是一個需要精神與物質並存的社會,只有精神充足了。人們才會有更積極的心態來對待生活中的挫折與不安,才會有更有力的支柱支撐他們心靈的天地。

  關注需要幫助的人嗎?不僅僅是社會公眾的幫助,更是需要相關部門採取相應的措施,從人們的根本需求出發。沒有靈魂的肉體是虛殼,沒有精神的生活是虛度,精神與物質應並存。

  我們無法改變這個世界給予我們的不公平,我們能做的只是去充足這個不完美。如果我們只從物質方面來幫助山裡貧窮的人們,那麼結果只能日復一日的物質補貼,渴望外面世界的人們也無法看到這個世界的美好,這無疑是人生的遺憾!

  幫助大山的人們走出大山,不要再一味的物質補貼,不要用物質來取代精神,他們需要我們的關注,需要快樂的源泉!讓我們去其所謂“物質彌補更重要”的糟粕,迎接象徵幸福、快樂的精神生活,精神與物質並存!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2

  在日益物質化的社會中,人們重物質輕精神的現象不勝列舉。我不禁要問:有多少人還能夠做到一視同仁地對待物質與精神,並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呢?

  正如材料中的那隻收藏陽光﹑顏色與單詞的田鼠雖然重視了精神層面的富足,但是忽略了物質層面—他還是得活著,活著就得吃飯與次不同的是,其他的田鼠能夠意識到物質精神的重要性。美中不足的是,他們單單認為物質的重要性高於精神。

  哲學中說,物質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石。通俗而言,你首先得活著,活著須要物質的支撐。管仲說,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這句話的合理性就在於揭示了物質的重要性但是請看看中國還有多少地區仍受貧困的束縛。這些人食不果腹,最簡單最基本的物質生活得不到切實的保障,又何談期望那些孩子成為祖國的花朵與社會的棟樑?前段時間,各大媒體曝光的山區孩子以吃野菜為生的事件,雖說帶有一點誇張炒作的意味,但其中折射出的社會問題卻大同小異。

  但是僅僅依靠物質供養現代化的人類是遠遠不能夠的。常言說得好,終日無所事事,則必病也。人是一棵有思想的葦草。誠然,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不得不去面對各式各樣的抉擇亦或是困難,而這些抉擇與困難僅依靠物質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閱讀書籍,去觀賞風景,去遠方閱歷,去做一切有益的事情去給養自己的精神生活。

  縱觀如今社會,“土豪”似乎縱橫天下。他們頤指氣使,財大氣粗,足跡遍佈全世界。他們尋找一切可以發財的機會,卻很少在意精神生活。對他們而言,金錢可以買來美味佳餚,娛樂設施,卻買不了書籍中的智慧,對人生意義的感悟。

  《聖經·箴言》中說:勤勞的小螞蟻能夠搬運陽光以備不時之需,懶惰的人卻永遠那麼懶惰,甚至連小螞蟻也不如。螞蟻不及人的聰智,卻懂得物質的重要性,而那些懶惰的人往往不重視必不可少的物質,只知道渾渾噩噩地吃喝玩樂,更不必說精神了。

  我覺得人應該兼顧物質與精神,不偏不倚。至此,人生便不會碌碌無為地虛度吧。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3

  一位著名數學家,有一次和兩位古人類學家討論遠古的人們為何要保留火種。兩位古人類學家認為是取暖禦寒,以及烹飪鮮美的肉食,而這位數學家卻認為是為了欣賞火光的燦爛多姿。

  兩種回答是兩種心態,兩種境界背後折射出的便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差別現實主義注重人的物質生活,就比如兩位古人類學家,而浪漫主義則是像那位數學家一樣,注重人的精神生活。現實與浪漫,物質與精神,這顯然是相對的,兩兩矛盾。

  究竟哪一種會更好呢?我的答案是浪漫主義精神生活,但如果又沒有現實主義,哪裡會有生產工具的進步,哪裡會有人類的發展,哪裡會有網際網路等等的進步呢?所以我也並不會否定現實主義,畢竟現實是基礎,而浪漫主義是在現實之上的,所以我們要在現實的基礎上去達到浪漫這一境界。

  然而真正的事實卻是殘酷的,絕大多數人只會注重物質生活的富有,而忘記了精神生活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老師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不注重學生內心精神世界的提升。這便是錯誤的教育,有些城市只注重城市環境的美觀,而不注重城市的人文素質,這便是錯誤的引導,任何事物都擁有一個源頭,我們從源頭開始走,走到半路便停止的就是所謂物質生活,而走完整條道路的便是精神生活,或許這條道路上會坎坷萬分,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的享受到精神世界的美妙。

  我們不能只要求追求物質的生活,而是要進一步尋求精神生活,我們要財富,要便利,要富足,我們也應該要鮮花,要掌聲,要美好的心靈,我們或許能有這樣的生活,放下眼前的課本,走到窗前去欣賞那非同一般的美景,這便是浪漫,放下課本,走在那些沒有走過的道路上,在路上發現一些美好的事物,這便是浪漫主義。放下課本,去走一走世界各地發現一些異國風情,這便是浪漫。

  邁出物質生活的腳步去尋求精神生活,邁出現實主義的步伐去通網浪漫主義,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夠一直生長去追求永恆的美好,我們要記住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4

  一生之中,從不乏瘋狂的追求物質上的擁有的努力過程,大多是精神的飢餓卻被忽略到毫不顧及的境遇,人們在勵志成功的標準,一直要用財富衡量,以致於很多人們不擇手段不顧道義的限制攝取財富,唯恐落於人後,但是不懂精神享受的人即使擁有再多的財富又有什麼用呢?

  徒有物質的豐盛靈魂卻異常蒼白的人,一世的勞碌確實是可悲的,就像乞丐中了大獎,並不懂得如何應用,到最後還是一個乞丐,從物質到精神全部輸給了他的人生,輸的體無完膚,乾乾淨淨,一絲一毫都剩不下,真一個赤條條來去無牽掛!

  人們的羨慕與佩服應該放對地方,是價值觀的導向問題,社會引導我們走了彎路,讓我們僅僅以最大的熱情最快的速度獲得財富,以為這樣就可以幸福,可以獲得尊重,這是低階的,只是滿足了自卑者的某種原始心理需求,達到了一種復仇效果,其實你就是擁有豪車,別墅,奢侈品,每每可以一擲千金的揮霍,又能怎麼樣,代表你能幹嗎?代表你勇敢,代表你智慧嗎?你真洋洋自得的以為所有的人會羨慕你嗎?雖然你曾為這種獲得付出了巨大的不為人知的痛苦,但這是真正的人生意義嗎?它真能表達你人生的意義嗎?

  該認真思考一下,我們是否把路走錯,在方向的選擇上是哪麼盲目,真如果讓我們重活一回,倒推過來的話,我們是否真應該走外一種堅持,絕對讓它完美的無可挑剔,但是誰都知道,這絕對不可能,那麼應該醒悟的是,我們錯誤的以為條件便是目的,物質僅是人生命意義的一個條件而已,絕不可看的太重,當作全部。

  精神是人生的快慰,萬千生命在宇宙之間,時空境域裡來去的理由!認真的平凡人會認為我沒有那麼偉大的報負,其實不用,平凡的人可以有不凡的人生,可以有不平凡的世界!

  在關注物質建設的同時,注重精神,讓其共同成長,相得益彰!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5

  現在的孩子,有迷戀網咖的、早戀的、離家出走的,甚至自殺的。或許許多人都不理解,我作為一個11歲的少年,在此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們常常聽到大人們講,他們小時侯最高興的事情就是能吃上兩個白饅頭,新年時能吃上肉包子。許多家長常常說:“有得你吃,有得你穿,有得你學,有什麼不快樂的?真是不知足!”當時的他們有這樣的環境,已經是很幸福的了,但對於我們呢?也有的家長會給不少錢孩子,讓他們自己“獨立”,對孩子很少過問。現在,親子溝通已成了一大難題。

  我們這代已經從對物質上的追求,轉變到了對精神上的追求。許多孩子會被家長認為很獨立,在孩子獨立的另一面,卻藏著一顆脆弱的心。於是,許多對自己失去自信心的孩子走進了網咖,希望透過遊戲找到自己出人頭地的一面;於是,沒人安慰的孩子找了自認為是的男(女)朋友,希望在自己傷心的時候能聽到真誠的安慰;於是,許多孩子選擇了離家出走,希望在自由的世界裡找到快樂;於是,無法面對現實的孩子,選擇了結束自己認為很痛苦的一生。

  表面在怎麼獨立、自強的孩子,背後總會有一顆脆弱的心需要人去安慰。現在的我們只需要精神上的補給,而不需要太多物質上的獎勵。人的精神是支撐人活下去最大的勇氣,只要精神上快樂,再殘酷的現實我們都是可以面對的。家長們,你們是該放下手中的工作,到孩子的內心世界去看看了!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6

  幾千年的文明古國得以傳承,不僅是物質成就生活,還需要人們的智慧成就物質。換句話說:文化程度決定物質生活的水平。除溫飽年代以外,每個世紀的繁榮昌盛必定伴隨著詩書禮樂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形容局勢混亂則稱為禮崩樂壞。這正是說明,生活不僅需要適用的物質,還需要精神的追求。

  不探究精神的價值,就會成為只追求物質的傀儡。當今社會發展速度加快,人的生活節奏亦隨之加快,於是沒有空虛歲月去注重精神生活。每一本書蘊含的奇彩世界,每一日黃昏悽美的夕霞,每一朵曼妙姿態的鮮花,每一首歌的讚歎,都沒能成功挽留倉促行走的人們,停下腳步,看一看,賞一賞,問一問,人生除了學術追求,還有什麼?這個問題魯迅先生應該是給予了最好的回答。魯迅早年學醫頗有成就,贏得了藤野先生的肯定,但目睹國人對同民族之人的`死麻木不仁,他決定棄醫投戎,用筆來拯救民族的衰亡。藥物只能麻痺神經,魯迅的文章卻能使民族精神覺醒,讓中國不至於從此一蹶不振。這,就是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化的較高境界。

  一個人活在世上就是不斷思考與選擇的過程。物質上:選擇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比較容易;精神上:學什麼?做什麼?為什麼要這樣做?就不容易了。我們幕天席地的生涯中,被追星,攀比,調侃等生活的低階趣味充斥著,於是安於現狀不追求更高的目標。衡量一個人的生活質量不是用金錢地位,而是文明修養。陶潛獨坐月下,對花品茶,一夜未眠,思考著,留下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這是多麼清高正直的氣概,若不是他崇高的精神境界,哪有這一代文豪,如今也不過是一任小小的彭澤令罷了。物質沒有成為陶潛的絆腳石,然而成就《歸去來兮辭》的是那一夜的思考和明智的抉擇。

  如果A有一個蘋果,B也有一個蘋果,AB交換之後,仍然都有一個蘋果。但如果A有一個想法,B也有一個想法,交換之後,AB就有了兩個想法。由此可見,物質與精神的區別在於:物質1×1=1;精神上1×1=2。在衰落的清王朝,實行閉關鎖國,認為自給自足就可以高枕無憂,實則不然。沒有了與外國的聯絡,持續的小農經濟,使號稱泱泱大國的中國遠遠落後於完成工業革命的外國。少了物質的交流不會給生活帶來過多的影響,少了精神的探討則思維得不到進化。如果生活少了文化的進步,那麼發展是緩慢的,落後是必然的。不僅古時候是這樣,當今社會同樣適用。一個民族在文化上能否有偉大的建樹,歸根結蒂取決於精神生活的總體水平。

  一個智者,會將物質與精神併為同等重要,沒有精神的物質是迷茫的。追求功利的同時,不妨提升一下文化境界,給中國文化的發展帶來多一些希望。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7

  一天,精神很生氣地找物質理論:“ 為何人類總把你排第一,我排第二?沒有我你有這麼快樂嗎?馬克思那老頭兒根本就在扯蛋。”

  物質沒有正面回答精神的話,而是與它打了一個賭: “我們找一個人試試便知,你先離開他三天,然後我再離開他三天,看看究竟誰應排第一。”

  精神愉快地答應了。

  三天後,精神回來了,物質讓他看影片:被實驗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安然無羔。

  “換你離開了。”精神提醒物質。

  “好”

  三天後,物質如約而歸,精神讓他看影片:被實驗者沒力氣幹活,躺在床上,奄奄一息。

  從此,精神再也不跟物質爭第一。

  婚姻與愛情,前者相當於物質,後者相當於精神。

  婚姻說白了,是找個伴過日子,把生命延續下去。男女進入圍城便是一種承諾,要儘可能向對方負責。

  愛情總是徘徊在圍城內外,未進圍城之前得到是錦上添花,進了圍城之後遇見是自尋煩惱。

  畢竟想走出圍城的只有少數,即使能換新歡,也是雙方打得“頭破血流”的結果,炒得沸沸揚揚的王寶強與夫人離婚事件是典型例子。

  對於我們普通老百姓,既然沒有那麼多底氣去翻“婚姻船”,不如掙一眼閉一眼地與枕邊人好好過日子。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能給你倒杯熱水的,唯有身邊人。單憑這一條就夠了。

  人不貪心,便無煩惱!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8

  一位哲人說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慾望的種子,周圍的物質肥料越豐沛,它就會越發地生長得不可抑制。”如今的物慾橫流,越來越多的人摒棄了顏回的“簞食瓢飲”,輕視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厭倦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博愛。他們自私,僅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虛榮,僅為滿足自己的慾望;他們瘋狂,僅為滿足自己的慾望。慾望——這一足以讓人深陷的泥潭,不知吞噬了多少純潔的心靈。

  同樣是問路人,土豪和窮漢給我的啟示有天壤之別。對的,人生不長不短,路靠自己走,至於結局怎樣,不重要,重要的是沿途的風景,不需要去羨慕那些富人有車有房,平凡的生活中我們一樣可以快樂,放下物質包袱,勇敢的追夢,走自己的人生,不要在以後回首之時留下遺憾,錢不是萬能的,但也不是萬萬不能的,這話不錯,在整個拼爹的社會,錢的確可以幫助你,但這些只是表面的物質現象,他幫不了你去到達精神的彼岸。

  那些腰纏萬貫的富翁,在物質上是很滿足,在精神上就很空虛。一個人,應當看他做出的貢獻有多大,不應該看他錢財的多少。那位在7歲時就作出詩的詩人駱賓王,還不是一樣自由自在的神遊。那偉大的皇帝李世民,最後還不是長眠在了一副棺材裡。其實,人活著,說到底,還不是為了填補物質與精神上的空缺。

  而與阿里木截然相反的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穿,出門有豪車,住所是豪宅。他們放鬆的地方叫高階會所,他們學習的地方中所謂的精英學院。他們有錢有勢,不怕做錯事,因為他們有靠山,他們是“富二代”“官二代”。從“我爸是李剛”到“拼爹”,他們展現在世人眼前的是狂妄,是無知,是愚昧,他們的精神世界被物質世界蠶食,他們外表華貴但內心醜惡。看似他們無憂無慮,其實他們卻是最貧窮最悲哀的一群人。

  古代的賢士,很多人都選擇隱居,陶淵明辭官歸隱,“採菊東籬下”,不僅是他悠閒自得生活的寫照,更是他如菊般堅貞心的體現。他歸隱田園是為了保住自己的精神家園,不讓世間的汙濁汙染自己美好的心靈。而現在,像“芙蓉姐姐”這樣“出世”的人卻層出不窮,他們無才無德,卻妄想留名於世間。他們費盡心機,醜態百出,受人嘲諷卻仍洋洋得意。多少人因他們而汗顏甚至作嘔不已。他們選擇享受外界的關注而拋棄了尊嚴,拋棄了自己的精神家園,何其可悲。

  生命之花是靠享受培養的。生命是博大的,可享受的東西無窮多,生命又很短暫,許多有意義的東西稍縱即逝。為何我們要用上有限的生命去追求享受——那些僅僅是物質上的滿足呢?

  於我來說,我更願意用那豐厚的一筆錢,去各地旅遊,讓心放飛,享受沿途的風景,追求心與自然的契合……

  由此看出,越是物質上富有的人,就越不快樂。因為他們高高在上,又怕從那個位子上跌下來,只能用工作來麻痺自己。而精神上富有的人,他們不必為自己的工作和財富擔憂,都已經是這樣了,再努力不過是徒勞,倒不如放下所有包袱,輕鬆自在的過一生。那些富有的人,天天為自己的前程算來算去,最後算到每一個與他作對的人都死了,自己也只剩下不多的時日了,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諸如此類的事件已經不再鮮聞,如上海,有人為了iPhone4s,居然排了近60個小時的隊;在安徽,有人為了iPad2,竟然賣了自己的腎;在海外,一些中國遊客為了搶到心儀的奢侈品,不顧形象,拿出了百米衝刺的速度……這些無疑都牽扯著我們的神經。

  小時候,為了一個玩具我可以和媽媽大吵大鬧,現在,我心裡仍有許多想要的東西,物慾填滿了我的內心嗎?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9

  不管願不願意,我們被時間綁架著快速地前行。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裡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裡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邊垮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

  匆匆歲月帶來了些什麼,又帶走了很多。

  幾次搬家,都小心的儲存著一個盒子,視作珍寶。盒子裡滿滿的都是書信,有些信紙已開始發黃。經常會在某個下雨的黃昏,泡一壺清茶,靜靜的拿出其中的一些,細細的品讀。

  一份信,當平鋪了信紙開始低頭思索執筆時,藍墨的鋼筆尖頭就已經融進了細膩的情感在紙間沙沙流淌。寫好的信,一遍遍的看,看用詞是不是精確,看字寫得是不是漂亮,然後細心折疊成各種的形狀,微笑著放進海藍的信封,膠水刷頭輕輕的刷過,密封住一個秘密或是一份愛戀又或者是對遠方摯友的一個快樂的分享。

  一份信,當粘上精美的郵票投入綠色的郵筒,便如放飛的自由的鳥,等待它給遠方的那個人帶去問候,然後再帶回一個未知的喜悅。

  一份信,當人生輾轉遷移,歷經艱辛,它能仍然靜靜的保留當初的真心,舒展淡淡發黃的歲月,給予寂寞時的陪伴和回憶的甜美。

  可是啊,這樣的一份信的美好,再不會出現在現代人的生活裡。現在的人們,有微信朋友圈,有QQ好友。要說什麼,指尖一動,螢幕一劃,對方就已經瞭然。那麼,這樣方便的溝通,卻為何讓我們的內心越發的孤獨?

  一次高中同學聚會,便加入了高中同學的微信群,這個群有一個好聽且應景的名字“致青春”。一個班,東拉西拽,也有三十多個人。開始時,群裡熱鬧非凡,找同桌,找班長學習委員,說哪個老師的嚴格哪個老師的怪論,調笑當初偷偷愛戀的某一對。回憶完了,各自開始介紹現在的生活,先生老婆兒子女兒陸續登場,房子車子票子位子一一亮相。然後,群裡便少有人說話,偶爾群主和個別積極分子分享點小笑話,心靈雞湯。

  不是沒有話說,而是時過境遷,不同的平臺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生活認知,當初的單純如今帶上了生活的色彩,已再難共鳴。說愛人,有婚姻不幸的人會認為你在曬恩愛,刺激到他(她)的不幸;說孩子,有教育困難的人會覺得不如你,羨慕的同時也會遠離;說工作,事業不如意的人會暗歎自己的境遇然後潛水,曬照片是臭美自戀,說服裝包包是擺闊炫富,說一段走心的話,也許就被視作賣弄文字,故作清高。其實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一個群,得意、失意間,人生百態,暗流湧動。

  發黃的信封最多的一位摯友,如今我們在對方的通訊錄裡,微信群裡。我們仍然喜歡彼此,偶爾去對方所在的城市,手拉手逛商場試漂亮的衣服,鑽小巷子尋找特色美食。更多的時候,我們在微信裡發照片,發或長或短傾訴的文字,我們第一時間給對方的朋友圈點贊。

  突然有一天,朋友圈裡共同的朋友說出一個話題,驚訝的發現,原來以為許多隻屬於我們的秘密其實其他的人也知道,然後發現,其實自己一直是被妒忌而不是欣賞,於是,變得沉默,保持著繼續點贊。

  翻動手機,形形色色的朋友圈,微信群,看著一個個頭像,都在朋友圈,卻不知道能和對方說什麼。

  富足的現代物質社會,都透明著,卻又包裹著,一天一天的精神孤獨!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10

  現實中精神往往被物質牽制著,但其本質卻始終高於物質。

  而當我們把精神中一些玄妙的東西提煉而以物質的形式表現出來的時候,我們和我們的靈魂就脫節了。(這就是為什麼往往把靈感記錄和描述出來之後,將作品對比靈感的初始狀態,會始終得不到滿足感,始終覺得缺少些神)

  我曾說:追求物質享受的目的是為了維持對精神享受的追求。如果這樣,基本上就可以說物質就是為精神服務的。而精神世界裡面要不要包含一些追求物質享受的策略?比如偉大的經濟學就是研究如何賺錢?通常都是要的吧。那不就成了精神為物質服務了?而這也是為了維持對精神享受的追求。也就是說我們的精神自力更生?

  所以目前還只能說到這裡:現實中精神和物質往往是互相牽制的,而大多數情況下是前者受後者牽制。從根本的、道義的角度講,精神卻始終高於物質。而通常它又不願受物質的牽制。所以追求超凡脫俗的境界,所以陶潛要歸隱田園。這就叫做高風亮節。——即至少在表面上讓精神不受物質牽制。但最後的最後,實質上,精神還是要受物質的牽制。因為活在這個世上,因為精神一直也必須寄寓於一個實體。這就註定了永久的牽制,一生的悲哀……

  精神應與物質並存高二議論文 篇11

  做人的最高境界大概就是能夠擁有精神與物質的對等。既有精神,又有物質;在獲取物質時不丟掉精神,在追求精神時亦不喪失物質;物質世界富足充裕,精神世界豐盈通透。

  卻是極難做到的!

  看看你周圍的人,看看歷史,總不難發現,不是富而驕者,就是貧而卑者,能落個在物質上不富有,但精神上很豐富就算是好的了。

  “飽暖思淫慾”“患生於多欲”。人,這種高階動物,在吃飽了,喝足了,有了閒錢、閒工夫之後,很容易就會自我膨脹、居高臨下、飄飄然起來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之說,大概也是源於此。從這個角度看,說人是“賤骨頭”是沒錯的。

  貧而不卑,也是不容易做到的。當週圍都是大房子,你還住在小房子裡卻能不吭不卑,怡然自樂,不易做到。這需要承受來自外部環境和個人內心世界的雙重壓力。在否定與肯定的博弈中,先不管輸贏如何,光是這個掙扎的過程,絕對就是對人的精神的一種極大考驗。

  一身傲骨,不肯為五斗米折腰,卻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擁有的是氣魄,更是境界。

  其實,人的精神往往是敗在自己的慾望之下的,先是以存在為本,為五斗米折了腰,然後物質欲不斷升級,變得越來越不自量力者總是大有人在。

  追求物質,讓生活變得更好,本無可厚非,但是,如果在這個過程中是以精神的不斷淪喪為代價的,是不是就有點悲哀了呢?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