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通用15篇)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通用15篇)

  相信許多人都有過寫作文的經歷,對作文都不陌生吧,特別是應用極廣的議論文,議論文是對某個問題或某件事進行分析、評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和主張的文章體裁。這型別的作文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通用15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

  放棄無用物,換取新境界

  日本雜物管理諮詢師山下英子。她將瑜伽中的行法哲學“斷行、舍行、離行”,這種放棄心中執念的理念提煉成“斷舍離”,運用到日常生活整理整頓、人際關係、思考等各個方面。她認為對物品進行簡化取捨,為人們省出整理的時間、空間、勞力和精力的清爽輕裝的新境界,不禁令人為之一振。

  放棄,是一種清新的境界。美好的紅塵之所以被世人討厭,是因為世人不知取捨,將有用、無用之物聚在身邊,給自己造成無法承受的負擔。正如山下英子所說:放下心中的執念,對物品進行取捨。即放棄無用之物,換來了精神的清爽清新。在旅途中,除吃、穿、用外,皆為無用之物,帶著只會阻礙你行進的腳步。人生亦是如此。呱呱附地的你孑然一身地來到人間,經歷風雨,最終踏過天堂之門的,也只是形單影隻罷了,何必過於在意帶不來,又帶不走的身外無用之物呢?趟過歷史的長河,你會發現,無論是奢靡無度秦始皇,還是貪得無厭的和珅;不論是風流女皇武則天,生前榮華,死後也不過是一抔黃土的無字碑,甚者生前殘暴無度,死後墳墓被炸,暴屍荒野的慈禧。她們都過於看重錢財,喪失本心,人生又何必呢?所以,我們應做的是輕裝上陣,追求那種清爽恬淡的人生,才是終極目標。

  善舍,不被貪婪矇蔽心靈。買新房,空空如也;住新房,卻有凌亂與整潔之分。難道是因為懶惰才導致凌亂的?因為無用之物過多,填充了我們的空間。人處紅塵,被及多誘惑圍繞,有太多想得到的東西,有太多不願捨棄之物,結果只會是加重你的負擔。古有婉兒為權力甘做“牆頭草”,今有江青為私慾殘害忠良,結果呢?她們或是橫屍街頭,身首異處,或是監獄上吊,為人不齒。這些都是貪婪的私慾惹下的大禍。因此,血淋淋的事實,時時刻刻在警示著我們:保持清爽淡薄的本心,遠離貪婪的慾望,是何等的重要!

  豪放,會有用一顆平常心。若駐足於山丘,怎麼看到泰山之雄壯;若駐足於小溪,怎麼感受到大海之浩瀚。成事者,不會因眼前的小利而停滯不前。成功之路不會平坦,但可怕的不是挫折,而是遭受挫折後所面對的誘惑。本應被列為無用的物質,會漸漸在你受傷後的心靈裡發生變化,此時你若識得它的本質,當即捨去,好麼你將繼續踏在成功之路上。你會如“不為五斗米折腰”陶淵明一樣“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清閒了,如東坡先生被貶謫,但善於拋棄雜念,“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豪放,永保清高的氣節,而流芳千古。

  蓮花之所以被君子所愛,是因為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耀眼的水珠在花瓣上熠熠閃光;人生,保持一顆平常心,懂得如何清爽自己的心靈,清除捨棄那些無用之物,才能達到淡泊明志,寧靜致遠的清新境界。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2

  有用,無用,顧名思義,有用是褒義詞,是說一個人有作為,有成就,對人民、社會有貢獻。而無用,是貶義詞,指一個人一事無成,才疏學淺。

  有些大老闆、富翁、政治統治者總以有錢就是有用,洋洋自得,可他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沒有手下那些無用的人會怎麼樣。許多被有用的人看作無用的人經常自卑,認為自己真的成了那些有用的人說的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可他們卻沒有想到自己竟是社會中不可缺少的人。

  一個人,如果可以開發自己的潛力,那他就是一個有用的人,人們的潛力不是自己的喜好。認為自己天生喜好的東西是自己的潛力,但是往往相反。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想成就一番大事業,一個人想當翻譯,另一個人想做一名作家,想當翻譯的人學英語學了後句忘前句,決定練氣功。而想當作家的人,開始也失敗了,但他堅持不懈,努力寫作。第一個人練氣功沒有成功,他又練習著寫電影劇本。第二個人終於在市報上發表了自己的一篇短篇小說,但還稍欠火候,他便繼續努力寫文章。第一個人給導演寄去的電影劇本都碰了壁,一位導演在給他回信的時候寫道:你的字寫得很漂亮。他便馬上開始練字。這時,想當作家的那個人,已經在省報上發表了幾篇豆腐塊文章。五年後,想當作家的那個人還是沒有成功,而就在這時,第二個人卻成功了,他開發了自己的潛力,成了有用的人。其實,我們都是一座寶藏,重要的是,你能不能開發它

  老子曾經說過這樣的道理:有用和無用都是並存的,要是無用的沒有了,那還要有用的這個詞來幹什麼。你不要小看無用,比如說,你站在一塊土地上,只有你腳下的土地對你來說是有用的,因為站著只需要自己腳下的一片土地,可如果把其他的土地都挖掉,你會怎麼樣呢?

  有用可以是無用,無用也可以是有用。

  一次,老子出門遊學,碰到一個收葫蘆的農民,愁眉苦臉的,老子一看,他的葫蘆又大又好,問:老伯,你的葫蘆這麼好,為什麼愁眉苦臉的呢?唉,葫蘆大了,就不結實了,水一裝滿,就會撐爆,裝不了水,怎麼賣?這時,這堆葫蘆一些人就會認為它們沒有用了,但是這只是他們的無用之處。雖然這些葫蘆裝不成水,但是你把他們綁起來,就成了一隻船把它們綁起來,成了一隻船,這就是它們的潛力,也就是有用之處

  不要認為自己是無用的,因為,既然無用可以是有用,有用可以是無用,倒不如開發自己的潛力,做一個對人民、對社會有貢獻的人!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3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網際網路時代,人的思想也漸漸隨著資料的快速更替發生了轉變。

  昨天的報紙,無用,丟掉;舊的軟體安裝包,無用,丟掉;過時的硬體被換下來,連收購的人也不要了,丟掉……人們習慣了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事情,可又覺得自己內心空空如也。也是沒有辦法,不適應時代的東西終將被淘汰。

  一個退休的程式設計師有一天發現自己的程式不再為世人所理解,新的程式語言與更好的演算法取代了他,他的那串無用的程式碼將沉沒在時間的洪流之中,令他不免感到深深的傷感。

  為了更快地奔跑,我們總是要丟掉一些東西,到後來我們甚至忘了當初為何出發。我們拼命地裝上我們自認為有用的東西卻不知道那是自己的無能。

  人類的物質生活總是在不斷提升,可精神文化卻被自己吞噬。他們太“能幹”了。有了杜比7。1聲道的家庭影院誰還去聽口技呢?有了炫酷的3D列印,我們還需要篾匠嗎?

  我們看似很能幹地拋棄無用之物,其實是自己的無能。

  傳統文化精神裡蘊含的民族文化看似古舊無用,卻能夠還原人的純真,帶給人靜謐與美好,成為人們在高速發展時代中的定心劑。

  我現在具有的一種淡定從容也許是小時候受過書法教育的薰陶。當時不是為了考級加分之類的實用目的去學習,而是出於簡單的喜愛。一切都可以慢慢來靜靜走。可以獨自慢慢地研墨,找到自己舒適的濃度,而不是直接用現成的。可以自己隨意地練,而不必拘泥於一兩本帖子。不用擔心自己寫壞了、寫錯了,因為我又不是要像那些名家用頂好的金紙然後題名蓋印裝裱拍賣的。一切隨心,安靜,平與,感受筆尖每一根狼毫的流動,體會色彩在紙上緩慢滲透的自然。那時候人與事很慢,不用想太多的事。現在想來,更覺此無用遠勝那些世俗眼中的有用之物。

  每一種事物總有它產生、存在、消失的道理,沒有什麼是無用之物,因為它們或多或少在歷史上起過推動作用,給一個時代留下過寶貴的文化記憶。也只有無能者才會徹徹底底地拋棄他們。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4

  英國詩人拜倫去世時,舉國哀痛。幾個商人看見大街上浩浩蕩蕩的送葬的隊伍經過,議論道:詩人到底有什麼用?怎麼會有這麼多的人願意去為他送葬?

  在這些商人看來,詩歌是毫無用處的——飢不可食,寒不可衣。可是他們哪裡知道,拜倫以及許許多多的`詩人留下的那些精神佳釀曾經滋潤過多少人乾涸的心靈,引起了多少人情感上的共鳴,給多少人以至美的享受……如果只用看得見摸得著的“有用”來衡量世界上的每一件事物,進而決定對它們的取捨,那麼這個世界必定與洪荒時代無異。

  英國古生物學家瑪麗·安寧小時候在家附近玩耍時,偶然撿到一塊奇特的石頭,一個過路人連哄帶騙地將其買去,然後狡黠地對她說:“你知道嗎?這可是恐龍化石!”小瑪麗並沒有因此難過,反而由此激發出她蒐集恐龍化石的慾望,並開始了自己長達一生的尋找恐龍化石之旅。她曾經花費10年時間,只為清理一個蛇頸龍亞目化石。她不知道,正是她這常人看來無甚用處的舉動,便有了聞名世界的“侏羅紀公園”。儘管她一生艱難,47歲便在窮困潦倒中離世,生前還一直遭到眾人質疑,“你做這些有什麼用?給你帶來半塊麵包了嗎?”但是,她的行為給後世恐龍研究者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其意義又豈是用一個“有用”“無用”可以概括的!

  這世上有不少事情在一定時間內不被看好,可經過時間流水的淘洗,便會顯現出它恆久的魅力。梵高一生孜孜以求,卻始終得不到公眾的承認,除了親人的支援,他不被任何人賞識。他的畫作在當時的人看來,無疑是“無用至極”。可是在他去世後,其作品的價值漸漸被大眾所認可和欣賞。一幅《向日葵》,以濃烈的色彩和噴湧而出的情感,激勵了無數人奮發向上——作為一部藝術品,難道還有比這更大的用途嗎?

  我想,不是隻有帶來物質利益的東西才能稱為“有用”,我們評判“有用”“無用”的標準不能總是被物慾左右著。徐霞客當年放棄科舉,遊歷天下,留下了一篇篇字字珠璣的精美遊記,可在當時的人看來,這遠不如考取功名來得有用。今天的高考考生在選擇自己的專業時,一心撲在經濟、管理、金融這類熱門學科上,而對科研、人文等專業不屑一顧。而這些無法直接帶來經濟利益的看似無用的學科卻是承載人類精神文明的寶藏。

  不要拿物質的標準去考量人們所作所為有用與否,也不要用鼠目寸光去判定一個人的傾心付出是否值得。“風物長宜放眼量”——時間才是考量一個人的付出、衡量一件物品是否“有用”的試金石。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5

  作家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文學和科學相比,的確沒什麼用處,但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

  莫言是作家,也是智者。正如他所說,文學最大的用處,也許就是沒有用處。智者所言,自有其道理。我們學習文學,正是要追求“無用”。這個“無用”是指不能將文學當作“過程”“手段”,而應將其作為“目標”。

  所謂“有用”,一般人的理解是指功名之用、富貴之用。以此觀之,文學確不如科學“有用”。但如果換到哲學的視角,文學潛移默化地塑造著人的“世界觀”,而科學更多是教人以“方法論”,其二者雖相互依存,但顯然“世界觀”更具有根本性、決定性。這就意味著文學比之科學更為“有用”。

  同樣,將莫言的這句話向社會學上引申,可以敘述為“人在社會中最大的用處,就是沒有用處。”這並不是消極處世,而是道家觀點的一種演變和進化。人,作為社會的一分子,與其追求讓自己“有用”,不如放棄執念,靜心提升自已的能力,不斷加深在文學方面的素養。如此,雖然外在面貌並無絲毫改變,而其內在天地已然脫胎換骨,成為了有深度、有學識、有內涵的人。這樣的人被稱之為“人才”,而文學的“無用之用”也就清晰可見了。也許科學技術能讓人改頭換面,但文學對心靈所產生的影響,是無法用科學替代的。

  所以說“悟無用之用”,才能“見智者之智”。文學是時代精神的凝結,是社會變革的先導,是人類進步的明燈。“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6

  《水滸》中的“智多星”,名喚吳用,諧音即無用。我總是隱隱地感到其中淡淡的戲謔感,再一想,卻又想到另一種意味:無用並非無用。只是看待無用的角度發生了變化而已。

  中華漢字,千變萬化,總攪得人有些眼花。但那又何妨?它若是真的無用,又怎會有上千年的的歷史,從古代流傳至今呢?若不是拉丁字母的傳入,與其相比較,又怎會顯出其繁雜妙趣?然而,中華漢字,大宇包舉,磅礴雄渾,又怎輸於拉丁字母的“小蝌蚪”?又怎會無用?

  電腦的普及帶來的是對手書寫世界的摧殘,越來越多的人打字速度越來越快,手寫速度越來越慢,而且提筆即忘字。因此,有人說“生僻字”無用,有人說“手寫字”無用。吾用“無用”,撰文駁之。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千百年前的《詩經》中多是這類詩。而“蒹葭”或許就算是一類生僻字了吧。所謂“蒹葭”,即是蘆葦。很多人寧願寫“蘆葦”二字,也不會寫“蒹葭”二字。這就是“無用”?這就是“生僻字”?只是沒有人去用罷了,“無用”只是無人用。

  “一語成讖”,或許許多人見過多次,卻永遠只記得“一語成X”,而且往往只知其中的不祥,不知完整的含義。這樣一個連讀音、意思都不清楚的詞,又有幾個人會用、敢用?與其寫“一語成讖”,不如寫“一句話預見了未來的不祥的事”。所謂“無用”,大概只是無人敢用吧。

  很多詩詞歌賦中的詞,在歲月中淘洗、沉澱,又被打字的泥石流掩埋。饕餮、貔貅這些上古神獸的名字也不例外。該拿什麼去拯救這些“無用”的生僻字?

  我不知道。生僻字或許無用,但它們若被放進詩詞歌賦文章當中,又怎不會熠熠生輝?朗朗上口的中華漢字,在歷史滾滾風塵的淘洗後,留下的是漫漫滿滿的精華!現代的人們追求的是快節奏、高效率、語言直白精準簡練,或許這是源頭吧。在文章中寫“蒹葭”,別人只以為是為了增加古典氣息,不懂者半天才知蒹葭即蘆葦還可能嫌作者賣弄——他們早已忘了祖祖輩輩傳下來的這些粗獷中帶有細膩的、藏於漢字中對自然萬物的讚美吧。

  所謂“無用”的生僻字,並非無用,只是片面之詞罷了。而吾所述,也僅是一己之詞,只見漢字並非無用耳。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7

  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想做一個有用的人比無用的人好。可是,我今天聽了儲老師的課,卻改變了看法。

  在上課時,儲老師講了許許多多的故事來幫助我們來理解。

  其中有一個故事是:莊子帶著弟子上山去砍柴。有的樹木筆直地聽著,而有的樹木卻彎彎曲曲的他們總是先砍直的樹木,彎曲的樹木卻安然無樣。口渴的時候就喝點泉水,甘甜的泉很快就乾枯了,苦的泉水卻剩下了好多。莊子帶著弟子下山了,來到一位慈祥的老爺爺家裡做客。老爺爺家裡有兩隻白鵝,想要殺一隻來吃。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殺哪一隻好呢?當然是殺不會叫的,會叫的還可以用來叫鳴。

  還有一個故事是:有一個人種了一片葫蘆。他非常勤快,每天都幫著他們澆水、施肥。過不了多久就長出了一個有小船那麼大的葫蘆。小葫蘆可以劈成兩半當瓢,那大葫蘆就算它大,也沒有什麼用處,要的有什麼用呢。

  上了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些道理。有用與無用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有時候做“有用”的人好。有時候做“無用”的人好。這真是讓我受益無窮啊!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8

  天地浩大,何為有用?或許是乾渴之至時一杯清潤的水,或是疲憊不堪時一張舒適的床,或是金錢,或是榮譽,或是名利?但我認為這些都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人。我想我更需要那些“無用之物”,它會是自己精細栽培的花,是閒來無事時繡的錦繡山河,是小巧精緻的手工,是名垂千古的詩詞歌賦,給人以心靈的慰藉。

  我常立於窗前,窺望遠處的飛鳥、竹林、斜陽;哪一隻小貓又不慎跌入魚塘,擾了一池清靜,又爬上岸來,哆嗦著打了幾個噴嚏,到陽光下去晾著;哪一朵花又在不經意間綻開,似有“啪”的脆響,又是一點美好的出世;哪一片雲又遮了太陽,灑下片片陰涼,卻很快逃走了。我從未想過用相機、用畫筆、用文字記錄這一切,我只是呆呆地,或者說是痴痴地,凝望著這些美好。

  只是凝望而已。

  但在這久立凝望之中,卻讓人將心中的雜質沉澱下來,整個人有如被清泉洗過,分外清爽明瞭,再大的委屈在此刻也顯得那麼渺小,因為呈現在我眼前的,是怎樣的一派祥與啊,我又怎麼忍心讓自己的不適擾了那涓涓流水、啁啾鳥鳴呢?

  有人笑我愚笨,將大好時光浪費在這無用的凝望上;我卻笑他無知,他難道曾見過那些山水美景,曾見過那些恬靜與美好?

  放眼望去,有遠處廟宇入眼,明亮的黃色牆面格外扎眼,琉璃瓦在烈日的灼灼照耀下熠熠生輝。而到了斜陽殘照時,世界又有另一番景象:稻田裡是收割後的粗硬短小的杆兒,老牛緩緩踱著步,草垛兒吸收了一整天的陽光,正散發著熱氣,誰家的菜香四處遊動,引來幾隻貓狗。夜色中的山丘別有一番風味,高處有菜畦,低處有竹林,山下有水塘,初時卻看不清楚,直到月光傾瀉,便有一種“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感覺生髮出來,酒未入腹人已醉。

  這無用的凝望,卻使我獲得了別樣的欣喜,目光之所及,便有了我留下的印記。它讓我釋然,忘卻所有悲哀,只一心投入到自然的靜謐美好中去。何為無用?此為無用,但這無用,卻勝似有用。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9

  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道:為你,千千萬萬遍,哪怕遍體鱗傷,也要義無反顧。人生,不是隻做有意義的事。

  而對於我們來說,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用之事,不必像哈桑般受到傷害,相反,那些無用之事可能正好是一帖療傷之藥,是生命旅途中最美好的點綴。

  我想起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卷柔軟碎花布。絨棉已熨貼在花布上,而我所要做的便是把它縫成錢包。這便是我們在技校的實踐活動。三兩好友圍成一桌,五色的花布在桌上鋪開,針尖晶瑩的光芒牽引著綵線上下翻飛,勾勒出少女細膩的心思。我們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歡聲笑語說說笑笑。時光如水,溫潤沁心,又如一緞柔美布料,被這些零碎的溫暖縫製成記憶中的錦繡。

  花一整天縫製一個錢包,似為無用,但是,這種不為生產的活動帶著精剪細裁、細密縫製的慢節奏的溫度,有少女心的明淨美好,亦讓我們內心寧靜,充滿溫暖與幸福。這便是無用之用,它以精以慢見長,用它的細膩溫暖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無用之用又何止如此。瑪格麗特杜拉斯說:“每一本開啟的書,都是漫漫長夜。”靜夜裡,放下忙碌繁浩的學業,衝一壺大麥茶,在溫潤醇厚的茶香中斟飲文字這杯玉液瓊漿,讓哲思與靈思恣意飛揚。從《金薔薇》到《燦爛千陽》,從尼采到蔣方舟,從《詩經》到老莊,無不可讀。掩卷,無不聽到心絃振動的錚錚之聲。

  我自知當下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知道他人情願抄一份讀書筆記,掃一下故事梗概,知道讀書的好處從不立竿見影不如刷題提分快,多數時候它是無用的時間投資。但我,還是情願踏上文字的征途,鮮衣怒馬馳騁天涯,只為讓生活再留存一份詩意。這亦是無用之用。

  聽一首扣人心絃的歌,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淋一場朦朦朧朧的細雨,畫一幅山高水長的國畫……皆是無用之事,都有有用之功。人生,是因了這一個個片段,才精彩紛呈,痛快淋漓。

  莊字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噫!做一些無用的事,我且淺斟細酌生活的佳釀,感受無用之物的美好豐富!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0

  看似無用且醜陋軟弱的腿使鹿躲過了獅子的追捕,而那貌似有用且美麗無比的角卻最終斷送了它的性命。鹿在彌留之際的感嘆引發了我對有用與無用的思考。

  行走在紛繁複雜的人世,沿途風光無奇不有,而俗世的煙塵容易朦朧原本純淨的雙眼,我們往往習慣性地僅從表面去判定一件事物對我們是否有用,卻忘記去探求事物最本質的價值。殊不知,有些外表美麗充滿誘惑的東西可能成為你前進路上的絆腳石,相反,那些看似無用且被你不屑與忽略的事物反而可能在你墜入懸崖之時,有力地拽住你,還你一方風景。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誠如神秘逍遙的莊子所言“人皆知有用之用,卻不知無用之用也。”“哲學無用論”曾被傳得沸沸揚揚,在中國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侵佔了人們的價值觀領域。而今,被人們認為“不能當飯吃”的哲學卻作為對人生價值的思考給人以“安身立命”之道,指導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為美好的幸福人生提供一種超越性的思想智慧。同樣的,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浩浩湯湯,至聖先師孔子認為有德比有才更重要,美德、品行、信仰等直指精神核心,看似幾乎無一絲實際用處,卻被稱為是思想領域的“無價之寶”。若只從表面看,我們一定會輕易地將這些“無用之物”棄擲迤邐,只有當深入探究其本質,才能發覺那無用的外表背後流淌著的無上價值。

  愛因斯坦儘管是傑出的物理學家,但他精通音律,尤其偏愛小提琴,他一再強調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科學家錢學森亦有著豐富的藝術涵養。那些看似無用的藝術卻起到了滋養了靈魂,陶冶了情操的大用。居里夫人在提煉鐳時不也是從法國人不屑一顧的看似無用的礦渣中提取的嗎?如此看來,無用之物並非真無用,只要我們不流於表面,以貌取物,而是不厭其煩地去探索事物的本質,當個人的認知和素養達到一定境界之時,無用便成了大用。

  反觀當下,這是一個實用主義盛行的時代,人們急躁,輕浮,我們還來不及等待無用之用,就迫不及待地投入“有用”的懷抱,與外表美麗的物質纏綿交織。一顆顆急功近利之心在人世間浮沉,迷茫。

  誠然,在紛繁複雜的社會里,在變化萬千的世界裡,何為有用何為無用,我心不得而知。但誠如魯迅所言“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我以為,我們應該摒棄以美醜論價值的偏見,真正地探究事物本身存在的意義,如此,方能在繁華世間,尋得真正有用的精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1

  京城裡有位冰雕大師,雕刻的眾多人物神態各異,吸引很多人觀看。冰雕大師得意地告訴觀眾:“誰願意給我三鬥粟,我就把雕刻技藝傳授給他。”

  半天沒人答應。冰雕大師奇怪地問:“我的冰雕技藝這麼高,只收三鬥粟,為什麼沒人答應跟我學藝呢?”人群中走出一人笑言:“你的雕刻技藝確實高,可你為什麼不雕金鏤玉,仿製夏、商、周、漢的古器呢?那些寶貝可一時壞不掉。你現在雕冰,太陽一曬,就融化了。你忙這麼長時間,雕出來的卻是些無用的東西……”

  在《潛書》中,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用這個故事來說明“文必有質”的道理,他認為“文而無質,亦猶是也”。“文必有質”我沒有異議,但什麼是“質”,我的看法跟他不盡相同。我從唐甄列舉這個故事的本意,看出他的“實用觀”是有問題的,將藝術價值同世俗需要直接畫上等號,藝術都得“有用”,藝術品都得“實用”,否則就是玩物喪志,乃至純粹的人性審美被簡單的功利思想驅逐,一切藝術都被物質化。在唐甄看來,繪畫也不能停留在欣賞的層面,而要達到教化功能,他說:“圖畫者,鑄於鐘鼎以垂法,繪於衣裳以明尊,施於屏壁以示戒。”他批評圖畫“為川巖、為草木、為羽毛、為士女,以取悅於人,盡失其意矣”。

  凡文學和繪畫都得“垂法”“明尊”“示戒”,何嘗不讓人感到蒼白無味,何嘗不令人沉悶窒息!連精神審美活動也被取締,生命還有什麼情趣?人活著還有什麼意義?生活還有什麼色彩?人人都往“有用”的方向努力,都向“實用”的事情上扎堆,審美心靈麻木了,審美空間堵塞了,必然造成人際關係緊張,生活壓力沉重。曾幾何時,在中國,說教文藝佔據主流,政治功利化導致審美單一化,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隨後,文藝市場化,又被金錢符號統領,價值讓位於價格,同樣禁錮了人們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審美被“實用”點選,失去了文學藝術的精神與本色。

  現實真的如唐甄所說,冰雕雖“悅目”卻無法勾起“觀眾”學藝的興趣?如果真的那樣,那位冰雕大師從何而來?他的靈性難道非人性具有?自古至今的冰雕愛好者從何而來?為審美而創作的激情難道非人的精神所需?畢竟為藝術與審美而“勞心”的人沒有被歷來秉持實用主義哲學的人的口水淹沒,否則哪有古典文學藝術,哪有現代文學藝術?

  純粹的藝術審美,也是一種“實用”的精神需要,帶來心靈的快樂,不可缺失,亦不可被剝奪。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2

  我唱歌,然而並沒有人認為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著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為了什麼?娛樂自己,放鬆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麼“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彷彿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後硬逼著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為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為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於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後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閒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後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後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願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於途”的負者,負著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著體面的醉漢眯著眼望著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於我的隻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3

  世間有太多的無用之物,糟粕之事,也許我們會創造出一種職業,去剷除這些無用與糟粕。殊不知,正是這些無用與糟粕,卻能奏響另一番樂章。

  在剛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還靜躺在母親的臍肚中,包裹著羊水,擁抱著溫暖。當羊水被神之指輕挑開的那一剎,我依稀看見外邊的一絲光明,還有那隱約間傳來的聲音,很吵,塗滿了激動。不知為何,心中湧出一股力量,亦或是一種本能——欲墜地。漸漸地,便有了執意,半是流汗,半是落淚,卻不肯退讓,不肯商量。終,墜地。

  剛出生的我,大聲抽泣,拼盡全力去呼吸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無味,卻帶著絲縷的芬芳。回望床上的母親,靚麗的黑髮被汗水弄得凌亂,滿臉的苦澀甘甜不知被汗,還是淚所模糊。她身下的白色床單,開滿了點點腥紅,似在靜默地祈禱,而褶皺的本身,讓白色的床單儼然成了一塊布,一塊破布。

  在裡,在外,我和母親,呼吸著同一口空氣,同在流汗,同在落淚,闖出了這道鬼門關。

  那一刻,有那麼一種痛,讓全身骨頭位移的疼痛。而今的剖腹產卻為一部分人免除了這超越生命的疼痛,這無用的疼痛。我們追求著結果,渴望著肚中的孩兒墜地。但,那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墜地。我們在追求有用的結果,有用的出生,有用的墜地,有用的嬰兒,可忘了,都忘了——還有一種無用,那是讓人恐懼的疼痛,以及嬰兒那聲無用,甚至低微的哭啼。

  無用的疼痛,卻是經歷一個靈魂的洗禮。每一位接受過此疼痛的母親,都是戰場上的一位勇士,任身後的傷痕仍在滴血,依舊還堅守在前線。無用的哭啼,那是對生命最真切的吶喊,沒有高音,卻拼盡了一個嬰兒的全力,將無用的音符,唱響了無用的最強音。

  我看著在手術室黃色燈光照耀下的母親,她像拂曉的英雄,在晨曦中向我微笑。我願用我的哭聲,為她奏一曲靜謐與美好。

  聽啊,那無用的歌,唱得多美,讓人心碎。我願做一位去糟粕,除無用的作曲家,把每一件無用之事,換作一枚音符,譜寫無用之歌,讓所有人知道:無用有聲。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4

  在混凝土搭成的高大建築物中,我們過著物資充裕的愜意生活。沒有人敢說它是無用之物,可恰恰是它把我們囚禁在了幾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寸步難離。

  而在除夕夜,我們可以看著絢麗的煙花綻放在空中,散發在夜裡,但也僅限於觀賞罷了,既摸不著,甚至還汙染大氣,這樣說來,煙花的確無用。還有掛在家門口的大燈籠,很少人會認真主意它,若非除夕夜,想來我也不會瞥它一眼,它也的確無用。可我們仍不會割捨掉這些“無用之物”,因為看似無實際用處,卻於無形中營造了節日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年味,它們是節日的盛裝啊。

  我很難想象少了燈籠與煙花點綴的春節是一幅怎麼樣的情景,我也很難想象摒棄所有無用之物之後的世界會是怎樣不堪的場景。

  一張紙和一支筆給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多大的用處,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但是,用它寫出來的詩文歌賦卻能幾百幾千年地感召著世人的心靈,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時至今日,曾奉為經典的傳統文學卻被視為多餘之物,頂多供附庸風雅的人賣弄風雅之用。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無用之物因為不能帶來實惠而被摒棄,我們都過分追求某些有實在用處的東西了,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的短淺目光在作祟。

  顏回能在一簞食、一瓢飲中樂享大道,為“無用之物”窮困潦倒而不以為苦。我們達不到顏回那樣的境界,但可以保持對精神的追求,不為“有用之物”迷了眼。

  “無用之物”,很多時候,能消除我們靈魂的塵埃。而看似有用的有用之物不過是方便和幫助我們完成某件事情的工具,那些看似無用之物雖不能給予我們多大的具體的幫助,但它們卻能深刻影響我們的內心。想象一下,你可以在餘暇時吟詩怡情,悲傷時寫文遣懷,更可以來上一場評茶論文,豈不快哉!

  我看到的無用之物,猶如青山白水繚繞我的心間。

  有用與無用優秀議論文15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影片: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為“我的世界”的遊戲裡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影片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麼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於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為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麼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麼?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後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麼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著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為喜歡,所以彼此才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