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

  在各領域中,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議論文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通用5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 篇1

  古人常常在吟詩作詞時對文字下很大功夫。賈島推敲之美談,王安石“又綠江南岸”之用功,都是很好的例子。今天,著名唱作型歌手許嵩在創作上也可以用“咬文嚼字”來形容。《斷橋殘雪》中,許嵩對“溶解”的使用就曾下過很大的心思。“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輕點溶解”一句意境奇絕。許嵩起先為尋找一個動詞費盡思量,尋尋覓覓,後來才找到與“如雪”匹配的“溶解”。不僅此處,許嵩的很多歌詞用詞都是“唯一”,無可替代。

  咬文嚼字,咬的是文字的內涵,嚼的是文字的精髓。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是兩種不同的讀書方法,適用情況各不相同,所以兩者並不矛盾。

  當你讀到一首詩或是一篇文章的精華之處,是需要字斟句酌,錙銖必較的。好的東西總會經得起推敲,一個字乃至一個標點符號的食用,不僅與文字的內容和形式相關,更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密切聯絡。細細品味,你不但能夠與作者產生共鳴,而且在自己的文學創作中也能推陳出新,獨樹一幟。

  但如果你讀的是一篇語言平俗的文章,或是言簡意賅的新聞報告,這時候你再死摳一字一句,只會因小失大,多此一舉。在這種情況下,觀其大略,會其大意,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好方法。

  方法本無好壞之分,關鍵在於使用得當。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因文而異,才是明智的閱讀。

  閱讀文章應不求甚解。所謂不求甚解,並不是指囫圇吞棗或漫不經心的閱讀,而是把握大概,會心領悟。

  有人說:“閱讀文章應該咬文嚼字。”其實不然,好比欣賞風景,咬文嚼字者只懂得觀其一隅,而不求甚解者卻能領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趣味。清代李笠翁以為宋子京的“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極為粗俗,殊不知,觀之全詩,這個“鬧”字最能寫出百花爭奇鬥豔,蜂圍蝶陣亂紛紛的盛景。糾纏一字雅俗而棄全詩意境於不顧,因小失大,是咬文嚼字者的弊病。

  不求甚解需要感知全文,概括全文,從而知曉中心,領會意圖。閱讀文章需要有不求甚解的精神,才能不在文字跋涉中被束縛手腳,而有“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豔之美。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 篇2

  朱光潛先生認為,咬文嚼字才能避免粗枝大葉,從而養成嚴謹精神。然而我卻認為,在讀書的過程中,不應咬文嚼字,字字死摳。

  杜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倘若讀萬卷書時,為了追求所謂的嚴謹精神而咬文嚼字,那麼,該是一項多麼浩大的工程量啊!堪比南水北調工程哩!可見,咬文嚼字萬萬不可。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東西,咬文嚼字說明這個人愛鑽牛角尖,不求甚解說明這個人有大局觀。

  在字面上,“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是相對的,是兩個意思完全相反的詞,但實際上這兩個詞卻是不矛盾的。

  首先,“咬文嚼字”講究的是文字的意境,並非以“套板反應”來讀書,因為這種方法不僅是“不求甚解”所反對的,也是“咬文嚼字”所不允許的。文字的改變,可以改變一個句子的意境,因此要講究咬文嚼字,這是用在做文章上的。而“不求甚解”是指不要死扣字眼,要放開眼睛去看,死盯住一點,會使自己因小失大。所以要求讀書不求甚解。因此這兩個詞所要達到的。前者是作者,後者是讀者,這完全不矛盾。

  其次,“不求甚解”是馬南邨先生在根據古人的例子之後得出的結論。古人的文章有部分是不錯的,但有部分是華而不實的,沒有太多內涵的東西,所以只需“不求甚解”的閱讀它們。否則會使自己侷限於思維的定勢中無法自拔。而現在有部分書是隻要“不求甚解”的閱讀的,但是有大部分書都需要認真的去研究一下,特別是作者的意境。所以“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是並列的,對所有的書抓住重點,運用正確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它們之間是不矛盾的。

  兩個詞所反對的其實是相同的,應該準確的'說是相關的,它們之間不存在矛盾問題,所以合理的運用正確的方法去讀書,是讀好書的關鍵。

  “咬文嚼字”“咬”的是意味深的“文”,“嚼”的是富有內涵的“字”;“不求甚解”是“不求”無內涵之書的“甚解”。所以對於不同的文章,應該分成不同的情況來閱讀,它們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們之間是不存在任何矛盾的。所以“咬文嚼字”和“不求甚解”只是讀書的兩個不同的階段,不同方法。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 篇3

  我認為讀書應如陶淵明先生所說“不求甚解”。在讀書時不應在字詞上過分細究,領會文章大意,大的輪廓就行。尤其是在讀課外書籍時,更應如此。

  《魏略》中曾記載,諸葛亮曾在荊州與石廣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一同遊學,其他三人讀書務於精熟,追求把一本書吃得透徹,而諸葛亮看書則“觀其大略”領會書中大意,不去追究細枝末節。一天諸葛亮對其他三人說,倘若他們入仕,那麼此三人最高的職位便是刺史郡守。後來歷史也告訴我們,諸葛亮官至蜀漢丞相,而此三人最後只任郡守這一級的官職。可見,諸葛亮這種提綱挈領式領會精神實質和要點的“觀其大略”讀書方法要比“咬文嚼字”這種方法更高明。

  諾貝爾物理獎學金獲得者曾說過這樣一句話“許多物理問題的解答往往並不在物理範圍之內”。對於那些課外書籍,尤其是自己專業之外的書籍,不可能永遠不接觸,知識是貫通的,只專攻於自己的專業便想達到新的境界幾乎不可能。很多歷史上的名人,他們學位的標籤不只是屬於自己專業的。例如著名的達芬奇,多數人可能對他認識只限於“畫雞蛋”,知道他是一位有名的畫家。但事實上他的涉獵非常廣泛,在除繪畫之外的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天文學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由此可見,想要在自己的專業領域裡走的更遠便不能只學自己專業上的知識。

  但是一個人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更何況隔行如隔山。一個人不可能將大部分精力花費在研究自己不擅長的專業上。倘若用“咬文嚼字”的方式攻克這些,即使你天賦異稟,這對於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顯然是巨大的考驗。此時“不求甚解”的讀書方法便發揮出其優勢。快速的領會文章大意,搜尋到與自身專業有聯絡的知識,這有助於開拓知識領域,激發創造性和散發性思維。對自身專業的研究實在是百利而無害。

  如此一來,在小細節上或者部分上的“不求甚解”實際上對於整體來說便是“求甚解”。

  綜上所述,我認為在讀教科書以外的書籍或者獲取自己專業以外的知識時,應做到“不求甚解”。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 篇4

  字字珠璣,串起一句句經典;篇篇精彩,匯成巨大的海洋。這裡擺渡不須槳,這裡故事似星辰,這裡是我的樂園——書的海洋。

  我無意中闖入,便再也不捨離去,緣份好似天註定一般。那時的我還是個扎著蝴蝶結的小丫頭,拿起的第一本書便是鼎鼎大名的《水滸傳》,我從此便再也沒有放下,一百零八個人物, 一百零八種經歷, 一百零八種生活態度。他們的豪氣義薄雲天,他們的故事為我展開了一幅宋朝的生活畫卷,我學到了重義、正直、無所畏懼。我沒有金聖嘆先生那麼高深的思想,從林沖草料場下雪的“緊”字型味到氣氛的緊迫,也無法從景陽岡山神廟“落破”讀出人跡的罕至,我一直把書當成是我的好友,“好讀書,不求甚解”是我欣賞的讀書態度。

  我當然無法與如野鶴般閒逸的五柳先生相比,淘到一本好書,還得看看課程緊不緊,作業多不多,還要躲開母親的嚴密監控,才能盡情暢遊在書籍之中。其實我早已把讀書當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它在的日子裡,天空才是藍色的。

  和書有關的日子,我從不感到孤獨,書中有我無數的好友,無數的知音,我讀他們的故事,體味他們人生的酸甜苦辣,看他們在戰爭中揮灑熱血,商海中翻雲覆雨,生活中忙忙碌碌,從他們身上我看到了生活中的陽光和人生的艱辛,在無數次想跌倒的時候,都有他們的力量支撐我一直走下去,前方的道路雖然泥濘,但生活的春天早已到來。

  與書有關的日子,我也把自己的情感加在書的裡面,陪他一起哭,一起笑,為他所遭遇的不幸傷心難過,為他所取得的成功欣喜若狂,那之中有淚有笑,有香有色,在書中體味情感百態,在書中翻看雲捲雲舒,花開花落,甜蜜的滋味淌在心裡。

  與書同行,左邊是愛,右邊是真,踏著荊棘不覺有痛,有淚可落,卻不是悲涼。

  咬文嚼字與不求甚解作文 篇5

  陶淵明,晉代詩人,喜歡隨其自然。

  他窮得有時吃飯都成問題,有時冬天還穿著單衣,卻怡然自樂,說:“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他當過一個小縣令。一次郡守派人來視察。縣吏提醒他要去迎接,他正在飲酒賞菊,有些不情願。縣吏又提醒他要穿官服,系冠帶,不可違了體統。陶淵明長嘆道:“我怎麼能為了五斗米的俸祿,而屈身呢?”就辭官回家了。

  他家有七八間草屋,門前有五棵柳樹,他就自稱“五柳先生”。

  他喜歡讀書,但不摳字眼,只要領會意思就可以了(“不求甚解”)。他在《五柳先生傳》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寫的詩就象他的為人,平淡、自然,如同天成。

  “不求甚解”現在卻多指學習不認真,或不深入瞭解。不過“求甚解”的卻很少有誰寫出陶淵明那樣的詩來。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