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而不厭的哲理故事

學而不厭的哲理故事

  知識沒有止境,我們要有學而不厭的勁頭。下面將由小編為你分享學而不厭的哲理故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學而不厭的哲理故事

  上週一,九月九日升旗儀式結束之後,有一個同學找到我,說:“老師,您的演講太精彩了,還很幽默,令我們都笑了,笑過之後又能夠明白一些道理,非常感謝老師。我的演講很糟,班裡有一分鐘演講,會輪到我;我有時候還有機會到講臺上講話,但是,一到講臺,看到下面黑壓壓的全是人,而且個個都有腦袋,我腿就軟了,語言就會顛三倒四。我怎樣才能像您那樣脫稿演講,而且很幽默地演講?”

  我沒有直接回答他的問題,跟他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廟。”

  “廟裡有個和尚。”同學們接下去說,大家都笑了。

  “不對,不是這個。”大家都樂了。我繼續講故事:

  “廟裡供奉著一尊佛,佛是用花崗岩雕刻而成。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前來上香的施主絡繹不絕,人特別多。從上頂到山腳下有一條崎嶇不平的小路,也是用花崗岩鋪砌而成。由於香客越來越多,鋪在路上的石板被磨得很平。

  一天夜裡,幾塊石板心裡不平衡了,找到佛爺。

  石塊們說:佛爺,我們心裡不平衡,我們來自同一個母親,都是花崗岩,憑什麼你高高在上,千人敬仰,萬人跪拜;而我們卻鋪在地上,千人踩萬人踏。你告訴我們理由是什麼。

  佛爺聽到他們的質疑,淚都下來了。看著這幾塊石板,嘆了一口氣,說:你們幾個看看我,我哪怕是一個眼睛,一個鼻子,一個手指,都是經過千錘萬鑿,精心打磨,千刀萬剮出來的。而你們,就‘咔!咔!咔!咔!’挨四刀,切成個四方形,就走向工作崗位,能跟我比!

  幾塊石頭聽完了佛爺的話,屁都不敢放一個,轉身走了。”

  故事講完了。同學想了一會,說了一句話,我幾乎哭了。

  學生說:“老師,我明白了,現在我還不能跟您這個千刀萬剮的人相比。”

  同學們都樂了。

  所有的人,要取得一點成績,取得一點進步,都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大家看看身邊那些成績好的同學,哪一個不是付出了汗水、淚水、辛苦的勞動,然後取得好成績?有沒有哪一個同學的成績是風颳來的?沒有。

  孔子50歲學《易經》,並且一生始終如一堅持學習,是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論語》當中有許多關於學習的論述,選擇其中一句和大家分享。

  子曰:“默而知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學而篇》第二則)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

  孔子說:把所見所聞默默記在心裡,努力學習而不厭煩,教導別人而不疲倦,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論語譯註》楊伯峻譯註)

  孔子在這句簡短的話中傳遞給我們三個資訊,學習方法:將知識默默記在心裡。這對我們今天的來說,還是非常有用的,大家看,語文、英語、歷史、政治,哪一門不是“背多分”?其實,很多理科的知識,你不記住,也運用不了。教育方法:誨人不倦。學習態度:學習而不厭煩。要做到“學習而不厭煩”,很不容易。

  怎樣才可以做到這一點呢?

  我覺得做好兩個方面,就可以做到這一點。

  首先說外部因素。現代心理學研究成果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天生的學習者,每一個人都有學習的願望和需要。但是,現實中很多的人表現不出自己學習的慾望,相反卻總是表現厭學。這是為什麼?許多時候是外界因素吞噬了我們學習的本來熱情。舉個例子吧,我遇到過這樣一個學生,上課就“三不管”,不管老師,不管同學,不管自己的學習,只管一件事,睡覺,被同學稱為最頑強的人,睡眠的環境如此惡劣,依然睡得口水橫流。有一次我開玩笑叫他起來,說:“睡姿不對,起來重睡。”他真聽話,站起來,馬上又睡下去。開家長會,他父母沒來,我見到他爺爺。他爺爺拉著我的手,叫他孫子過來,“孫子,孫子,過來。”老爺爺非常誠懇地問:“老師,你看,這個孫子,怎麼辦?這樣的成績!”“唉!”老人家深深地嘆了一口氣,欲言又止。我點點頭。老爺爺說:“這個孫子啊,學習沒少花錢!從小學一年級開始補習語文,後來說不行,又去補作文,到現在,花了我兩萬多塊錢。”後來,我一翻他成績,語文從來不過40分。我就找他,想知道為什麼。

  他說:“老師,我小學四年級,遇到一個好……好老師,他要我抄課文,一遍又一遍,寫作文,抄生字,還要背書。老師對我太嚴格了,所以從四年級開始,我就決定,不再學習語文了。”

  這就是外在的因素吞噬了他本來的`學習慾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摒棄外界因素對自己的影響,不管老師、父母、同學怎樣對待我,怎樣評價我,我依然故我,堅持自己本來慾望,一心一意將學習搞好。以後不要再為一些瑣事而耽誤自己的前程,老師看一眼,同學說你一句,家長一瞪眼,就“啊!我不再學習。”這些都是小兒科,我們都不要為其所動,一心一意將自己的學習搞好,管他呢!

  做到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摒棄一大外在的學習障礙。

  內在的學習障礙又是什麼呢?就是傲!我們每一個人都會犯這樣的毛病,總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自己懂得很多,別人都不如我。這就是驕傲。一旦落下這個毛病,就很難進步。

  我有幾個徒弟,跟我一起學習太極拳。其中有一個是所有徒弟中最勤奮的,也是進步最快的。學習不到一個月吧,有一次他來上課,就對我說:“師傅,哈哈哈,笑死我了,我到公園去看一些人打太極,他們打的跟我不一樣,他們都打錯了。我很想糾正他們。”

  我連忙說:“別!別!你千萬別這樣。在非洲,你不要說自己長得黑;在中國,你不要說自己太極打得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高人太多。以你還不到一個月的學歷,去糾正別人的錯誤,未免太自以為是了。”

  這就是標準的“傲氣”,以“無知”相等!

  我們一旦驕傲了,就是無知了。

  事實上,我們每一個人所懂得的都很少很少,還有很多很多很多未知的領域有待我們的探索。我們有什麼資本去驕傲呢?

  一旦我們的心態擺正了,知道自己所知甚少,內心就迸發出強烈的求知慾,就能夠謙虛、踏實地探索知識,就會如痴如醉,孔子所說“學而不厭”的境界就會來到我們的身邊。那是多麼美妙的境界啊!一旦有了這樣的學習境界,我們就會變得更加謙虛,就能夠像大海一樣,海納百川。

  排除了外界因素的干擾,又端正了自己的內心,我們就能夠像孔子所說的那樣“學而不厭”!

  努力吧,朋友們,老天爺從來沒虧待過誰!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