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持己見的成語解釋

各持己見的成語解釋

  成語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錘鍊而形成的固定短語,它是比詞大而語法功能又相當於詞的語言單位。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各持己見的成語解釋,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發音:gè chí jǐ jiàn

  簡拼:gcjj

  型別:中性成語

  結構:主謂式成語

  正音:己,不能讀作“yǐ”。

  辨形:己,不能寫作“已”。

  辨析:~和“各抒己見”都含有“各有各的”意思。但~表示“各人堅持自己的意見”;“各抒己見”表示“各人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用法:作謂語;多用於討論問題或論點闡述時

  出處:宋·錢易《南部新書·乙》:“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

  解釋:持:抓住不放。見:見解,意見。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意見。

  示例:討論會上,他們各持己見,爭執不下。

  造句:

  1.在辯論會上,正方和反方各持己見,爭得難解難分。

  2.校長拍了拍手,說:"靜下來,別吵了,各持己見的同學也要虛心聽別人的意見,是不是?"

  3.在辯論會上,雙方各持己見,毫不相讓。

  4.會上,同學們紛紛發言,各持己見。

  5.大家各持己見,他同意再投一次票.

  6.各持己見,各主所派,世人敬仰的佛門,到了聖賢莊口中,竟成了不仁不義之輩。

  7.參與會議的人員最後就分成了這兩個意見,大家各持己見爭論不休。

  8.林子傑聽到這些鬍子頭都各持己見,鬼見愁說合成一股人馬開啟一個缺口衝出去,掃把星說還是分散著往外衝的好,這樣目標會小一些。

  9.對於這樣的新情況同盟會內部也各持己見。

  10.雙方各持己見,相持不下,考古工作再度擱淺,段老也覺得一味假設沒有任何意義,所以決定三天後全隊再次進發驪山,順便也讓這些初生牛犢去歷練一下。

  11.聽起來都不錯,中立派裡也分為兩派,各持己見。

  12.兩人各持己見一時間爭論不休誰也說服不了誰,良久一老一少似乎不知道該說什麼又或者在思考如何說服對方,房間裡陷入了一片的沉默之中。

  13.長老們的.討論激烈的進行著,對武子凡的存留都各持己見,只不過這些爭論不像平凡人一樣吵來吵去,那樣太費時間。

  14.幾個裁判各持己見,無法達成統一意見,最後他們只好去議事廳閉門商討,大家等待最後的決斷。

  15.晏葉放又說,雲霧縣的老百姓各持己見,要求市紀委的同志把自己和姬淑媛的那事兒調查清楚,給老百姓一個明確的答覆。

  16.雙方各持己見,吵吵鬧鬧,沒有一絲一毫的妥協。

  17.雙方都各持己見,要麼支援莫家當南方盟主,要麼就是支援玄劍門。

  18.現在的情況真是很傷腦筋,雙方都各持己見不肯退步,我怎麼調解都不肯聽。

  19.觀眾們各持己見,在場邊大嚷大叫。

  20.對於八皇子的病,眾御醫各持己見。

  21.你們在這裡商量了半天還不是各持己見,一個不同意,一個偏執要了卻死者所託之夢。

  22.兩人各持己見,到最後楚向宇乾脆建議各查各的,老徐想起李西河交代他的話:“看住這小子,查不查得出案子無所謂,千萬別讓他惹事。

  23.在諸多的修行門派中,對滅魔誅妖一事各持己見,致使各門各派互不往來,之間產生莫大的矛盾。

  24.萬曆十年之後的十年裡,萬曆皇帝和大臣們各持己見爭得不可開交。

  25.既然我們都各持己見,那麼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應該是比試。

  宋·錢易《南部新書·乙》節選譯文

  夏季,四月,乙亥(初四),太上皇李淵遷居弘義宮。改弘義宮為大安宮。太宗開始到太極殿聽政,對群臣說:“中書、門下省,都是機要的部門,詔敕文書有不當之處,均應議論提出意見。近來唯見順從旨意,聽不見相反意見。如果只是過往文書,那麼誰不能幹呢,何必又要慎擇人才呢?”房玄齡等人均磕頭謝罪。

  按以前的慣例,詔書凡涉及軍國大事,則讓中書舍人執所見,大家分別署名,稱之為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加以稽核,給事中、黃門侍郎予以駁正。太宗開始申明舊的規制,於是很少有錯誤。

  茌平人馬周,遊歷來到長安,住在中郎將常何家裡。六月,壬午(十二日),天下大旱,詔令文武百官暢言得失。常何乃一介武夫,不學無術,不知道說什麼,馬周便代他上呈建議二十多條。太宗驚奇常何的能力。便問常何,常何答道:“這不是我能寫的,而是我的客人馬周代我起草的。”太宗立刻召見馬周,沒有來,又派人催促了幾次。馬周到宮中謁見太宗,太宗與他談論,十分高興,令其暫在門下省做事,不久又任命為監察御史,奉使出巡很合旨意。太宗認為常何知人善任,賜給絹帛三百匹。

  夏,四月,乙亥,上皇徙居弘義宮,更名大安宮。上始御太極殿,謂侍臣曰:“中書、門下,機要之司,詔敕有不便者,皆應論執。比來唯睹順從,不聞違異。若但行文書,則誰不可為,何必擇才也!”房玄齡等皆頓首謝。故事:凡軍國大事,則中書舍人各執所見,雜署其名,謂之五花判事。中書侍郎、中書令省審之,給事中、黃門侍郎駁正之。上始申明舊制,由是鮮有敗事。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