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1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

  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髮,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2

  西漢時期,有一個著名將領叫李廣,他精於騎馬射箭,作戰非常勇敢,被稱為飛將軍。有一次,他去冥山南麓打獵,忽然發現草叢中蹲伏著一隻猛虎。李廣急忙彎弓搭箭,全神貫注,用盡氣力,一箭射去。李廣箭法很好,他以為老虎一定中箭身亡,於是走近前去,仔細一看,未料被射中的竟是一塊形狀很像老虎的大石頭。不僅箭頭深深射入石頭當中,而且箭尾也幾乎全部射入石頭中去了。李廣很驚訝,他不相信自己能有這麼大的力氣,於是想再試一試,就往後退了幾步,張弓搭箭,用力向石頭射去。可是,一連幾箭都沒有射進去,有的箭頭破碎了,有的箭桿折斷了,而大石頭一點兒也沒有受到損傷。

  人們對這件事情感到很驚奇,疑惑不解,於是就去請教學者揚雄。揚雄回答說:如果誠心實意,即使像金石那樣堅硬的東西也會被感動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這一成語也便由此流傳下來。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3

  勵志讀書的成語故事:斷織教子

  戰國時期,有一個很偉大的學問家孟子。他小時候,他的媽媽為了讓他能接受到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現在我們就來說說孟子小時候的故事。

  他三歲時父親就死了,孟子便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非常疼愛自己的兒子,為給孟子找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搬過三次家。

  起初,孟母為給孟子的父親守墓,就居住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後來,她發現孟子老玩一些喪葬、痛哭的遊戲。孟母很是擔心,覺得這個地方不利於孩子的生長,就帶著孟子離開了,將家搬到一條街上住下。可過了段時間,孟母發現新搬的家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孟母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曆每月初一這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yī)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啊。”於是,就在這裡定居下來了。

  孟母給孟子解釋了幾次搬家的原因後,孟子終於明白了母親的良苦用心。從此,他走上了勤學苦讀的道路。儘管如此,他也跟別的小孩子一樣,有貪玩的天性。

  有一天,逃學的孟子揹著書包假裝從學堂回家。母親叫他過來,問:“娘織的布好不好?”“好啊。”孟子正在奇怪母親為什麼問這個,卻見母親一聲不吭地拿出一把鋒利的剪刀,將織成的一段布“咔嚓,咔嚓”剪成兩段。

  孟子更是奇怪了,便問母親:“為什麼要剪斷布匹?”孟母解釋說:“一個人的求學就如同織布,現在只學一半便停下來不學,與在織布機上剪斷布匹是沒有什麼差別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又懼的鮮明印象,從此他日夜勤學不息,再也不貪玩了。

  孟子十五歲時,孔子的孫子孔極,在曲阜(fù)教書,孟母便鼓勵孟子到曲阜求學。從此,他開始正式接受到儒學的精髓,在孔極門下埋頭讀書。經過不斷的努力,他成了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並稱為“孔孟”。有《孟子》七篇流傳下來,是儒家經典之一。

  ——《列女傳》

  【求解驛站】多用來形容學習、做事應堅持不懈,切忌半途而廢,否則就會前功盡棄。

  【活學活用】孟母不惜~,真是用心良苦。

  【妙語點撥】孟母三遷以後,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並沒有因此而萬事大吉。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成不了才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她用織布來比喻學習,用斷織來比喻廢學,很有說服力。孟子對學習漫不經心,孟母採取“斷織”的措施,使孟子受到極大的刺激,從而改變“廢學”積習。這樣做,符合教育的激勵原則。孟子後來成為一個聞名天下的大儒,同他母親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延伸閱讀】孟子有一天看見鄰居“嚓嚓”地磨刀,準備殺一隻小豬。孟子非常好奇:“媽媽,隔壁幹什麼呢?”“在殺豬。”“殺豬幹什麼呀?”孟母當時在忙,笑著隨口說:“殺豬給你吃豬肉啊。”說完就後悔了,這不等於在教兒子撒謊嘛。孟母心想:要培養兒子誠實的品質,我這個做母親的首先就得講誠信啊。第二天,孟母就買了鄰居家的豬肉給孟子吃了。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4

  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5

  羽毛未豐

  戰國時期,蘇秦到秦國去,想勸說秦國征伐六國,稱霸天下。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不感興趣,說道:“現在的秦國,就好比一隻羽毛還未長全的小鳥,如果硬要展翅高飛,必定會遇到災禍。先生從很遠的地方來到我國,對我進行開導,我表示感謝。可是,關於爭霸稱帝的事,還是以後再說吧。”

  蘇秦不願意就此離去,於是給惠王上了十多次奏章,說明爭霸的重要性。可是,秦惠王對他的意見越來越反感。這時,蘇秦的資財也耗費光了,只得垂頭喪氣地回家去了。

  ◎成語釋義

  比喻尚未成熟或力量還不夠充足。豐:豐滿。

  ◎故事出處

  《戰國策·秦策一》:“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

  ◎出處譯文

  秦王說:“我聽說,羽毛還沒長全的小鳥,是不能夠展翅高飛的。”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6

  這個成語文講的是宋朝的.楊時苦心求學的故事:楊時考中了進士,卻不去做官,而到河南潁昌拜程顥為師。程顥死後,楊時又在洛陽拜程顥的弟弟程頤為師。那時,他已經四十歲了。有一天楊時去拜見程頤,程頤正在睡覺,楊時與他的朋友遊酢為了不影響老師休息,恭恭敬敬地站在門口等候。外面大雪紛飛,寒風刺骨,等到程頤醒來時,門外的雪已積了一尺多厚了。

  同學們,這是一段古人認真求學的歷史,後來人們把這個故事凝聚成一個成語程門立雪,用來比喻尊敬老師,誠心求學的態度或行為。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7

  一諾千金

  秦末有個叫季布的人,一向說話算數,信譽非常高,許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濃厚的友情。當時甚至流傳著這樣的諺語:?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這就是成語?一諾千斤?的由來)後來,他得罪了漢高祖劉邦,被懸賞捉拿。結果他的舊日的朋友不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著滅九族的危險來保護他,綞使他免遭禍殃。一個人誠實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獲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誼。反過來,如果貪圖一時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於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實惠。但為了這點實惠他毀了自己的聲譽。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8

  勵志讀書的成語故事:懸樑刺股

  這個成語由兩個故事組成,後人將這兩個故事合成“懸樑刺股”一句成語,用以激勵人發憤讀書學習。

  東漢·班固《漢書》記載:“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樑。”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東漢時候,有位著名的政治家叫孫敬。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獨自一人關起門,從早到晚不停地讀書,廢寢忘食。為爭分奪秒地抓緊時間學習和積累知識,他還想出了一個專門對付“瞌睡蟲”的方法。這個方法是什麼呢?

  古時候,男子的頭髮不是很長的嘛。他就找一根繩子,把繩子的一頭牢牢綁在房樑上,並拉直繩子,將繩子的另一頭綁在自己的頭髮上。當他讀書疲勞地打盹時,頭一低,繩子就會往上牽頭髮,這樣頭皮就會被弄痛。於是,他就馬上清醒了,繼續讀書學習。

  西漢·劉向《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這段話講述的故事大概如下:

  早在戰國時期,有一個著名的政治家蘇秦。他年輕時,由於學問不多,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後,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刺激很大。後來,他就下定決心發憤讀書,常常讀書到深夜。人很晚不睡覺,產生疲倦感、打盹兒什麼的是很正常的。但蘇秦總覺得睡覺很浪費時間。於是,他就準備了一把錐子,自己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讓自己猛然間感到疼痛,好清醒起來繼續挑燈夜讀。

  ——《漢書》、《戰國策·秦策一》

  【求解驛站】為了防止打盹,把辮子吊在房樑上,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以便讀書過程中時刻保持清醒。形容刻苦學習。股,大腿。

  【活學活用】我們不能考試抱佛腳,平時學習就應該發揚~的苦學精神。

  【妙語點撥】要想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必須自覺地刻苦讀書。因為學知識這事任何人也代替不了,只有透過自己的努力才能學到真知識。當有師長的關心和教導,有很好的學習條件時,如果再有孫敬、蘇秦二人發憤讀書的刻苦精神,怎麼會取得不了好成績呢?只是,“頭懸樑、錐刺股”的方法千萬不要盲目去效仿,以免對身體造成傷害。

  【近義】懸頭刺股、引錐刺股

  【反義】不學無術、無心向學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9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畢恭畢敬

  西周末期,周幽王荒淫無度,對人民實施暴政。有人投其所好,獻給他一名美女褒姒。他對褒姒非常寵愛,為了博得褒姒一笑,命人將烽火臺的烽火點燃。附近的諸侯見到烽火燃起,以為有敵軍攻打京城,於是慌忙帶領軍隊前來勤王救駕。可是等眾諸侯趕到京城,才知道是周幽王設計欺騙,只好掃興地離開。

  褒姒見到眾諸侯的狼狽樣子,突然撫掌大笑起來。幽王見褒姒果然笑了,自己也高興起來,從此對褒姒更加寵愛。

  周幽王為了討好褒姒,將申後廢掉,立褒姒為王后,又將申後所生的太子宜臼貶為庶人,將褒姒的兒子伯服立為當朝太子。

  宜臼毫無過錯,竟然被廢,心中非常愁苦,於是就寫了《小弁》一詩,宣洩心中的塊壘。詩中寫道:

  人們看到屋邊的桑樹梓樹,

  一定要表現出恭敬的態度。

  我尊重父親,

  依戀母親。

  世間之人哪個不是父母的骨肉,哪個不是父母所生?

  上天生了我,

  可我為什麼總是沒有好日子過呢?

  周幽王無故廢后、廢太子,終於給他帶來了禍患。申後的父親申侯對幽王懷恨在心,終於在公元前771年聯合犬戎攻入京城。周幽王慌忙出逃,死於亂軍之中。

  ◎成語釋義

  形容態度十分恭敬,非常有禮貌的樣子。

  ◎故事出處

  《詩經·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不屬於毛,不罹於裡。天之生我,我辰安在?”

  ◎出處譯文

  人們看到屋邊的桑樹梓樹,一定要表現出恭敬的態度。我尊重父親,依戀母親。世間之人哪個不是父母的骨肉,哪個不是父母所生?上天生了我,可我為什麼總是沒有好日子過呢?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鍥而不捨

  春秋戰國時期,學術領域相當活躍,名家輩出。當時有一位哲學家、教育學家荀子,其博大的學問、深刻的見解,令後人敬佩不已。他寫有許多散文,《勸學》稱得上是其中的代表之作。

  荀子在《勸學》篇中,提出不懈地學習可以增長人的才幹、改變人的氣質。他特別指出,學習要持之以恆,不能半途而廢。

  荀子說:“只要你不斷地堆積泥土,就能最終堆成高山,風雨就會從山裡產生出來;只要你不斷地積聚少量的水,就一定會形成深淵,那裡就會有蛟龍來潛藏;只要你做好事做多了,就一定會養成一種美德,如此,要完全具備聖賢的思想品質也就不難辦到了。

  “這裡重要的是,絕不能看輕點滴的積累。人若是不一步一步地走,哪能走到千里之外?不匯積小河裡的水,大江大海又怎麼能形成呢?一匹千里馬如果只跳一下,連十步的距離都不可能超過;而最劣等的馬如果連續走十天,也能走很遠。後者的成功就在於從不停止前進啊!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總之,人要成功,就得不斷地、專一地奮鬥下去!”

  荀子的這些話成為至理名言,一直流傳至今。

  ◎成語釋義

  常用來比喻堅持不懈。鍥:用刀子刻。舍:放棄。

  ◎故事出處

  《荀子·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出處譯文

  一個人如果懶懶散散,刻幾下木頭就停下來,他連朽木也刻不斷;而如果他發憤圖強,刻而不停的話,一定能把金石雕刻成器!

  有關勵志的四字成語故事:坐懷不亂

  春秋時魯國大夫柳下惠,以善於講究貴族禮節而著稱,是個道德高尚的人。

  有一次,柳下惠到外地辦事,夜宿城門客棧。不久,一位年輕貌美的女子也來到城門下夜宿。由於沒有房錢,她從後門溜進了柳下惠的房間。

  柳下惠見那女子衣服單薄,凍得瑟瑟發抖,擔心那女子受凍而死,就用自己的棉衣把她裹在懷裡,一直到天亮,絲毫沒有其他的舉動。由於他為人正派,沒有人懷疑他有行為。

  ◎成語釋義

  形容男子在兩性方面作風正派。

  ◎故事出處

  《荀子·大略》:“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

  ◎出處譯文

  柳下惠怕從後門進來的女子受凍,就用自己的衣服把她裹在懷裡。由於他為人正派,沒有人懷疑他有行為。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10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名叫孫康,非常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燈油,夜晚不能讀書,他就想盡辦法刻苦地學習。冬天夜裡,他常常不顧天寒地凍,在戶外借著白雪的光亮讀書。(孫康映雪苦讀)

  當時還有一個人,名叫車胤(yin),也和孫康一樣,沒有錢買燈油。夏天夜晚,他就捉了許多螢火蟲,盛在紗袋裡,用螢光照亮,夜以繼日地學習。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11

  欲蓋彌彰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崔杼權傾朝野,名氣很大。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弔唁,見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絕世,不禁心動神馳。他不顧眾人的一再反對,終於娶棠姜為妻。齊莊公性喜漁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與她暗中來往。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氣,便假裝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齊莊公色膽包天,借探視崔杼之機和棠姜相會,表現出一副樂不可支的醜態。崔杼見國君這樣欺負他,忍無可忍,設計將他殺了,改立景公為國君,自己擔任丞相之職。

  齊國負責修寫國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這件事情公正地記錄下來。崔杼聽說後,多次暗示史官,要他為自己避諱一二。可是,耿直的史官還是寫出了實情。他寫道:“崔杼殺了他的君主。”在當時,弒君之罪可是十惡不赦的罪行,誰弒了君,必會被後世之人所譴責。崔杼見史官竟然跟他對著幹,又羞又惱,心想你不給我留情面,我就不給你留活路。於是,兇狠的崔杼將那名史官殺死。

  誰知道,繼任的史官也是一個正直的人,還是秉筆直書,記錄下崔杼的罪行。崔杼心想,既然能殺一個史官,為什麼不能殺第二個,不信後來者不怕死。他為了讓別人屈從於自己,把這個史官也殺了。可是,下一任史官仍堅持原則,保留崔杼弒君的內容。

  崔杼見史官們都如此正直,自己這樣肆意殺人,也不會帶來好處,只好就此作罷,放了史官們一馬。

  後來閱讀歷史的人看到這一節時,都氣憤地說,崔杼想掩蓋自己的醜事,卻收不到理想的效果,只能是欲蓋彌彰。

  ◎成語釋義

  企圖掩蓋真相,反而暴露得更加明顯。彌:更加。彰:亦作“章”,明顯。

  ◎故事出處

  《左傳·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蓋而名章。”

  ◎出處譯文

  或者為求好的名聲而得不到,或者企圖掩蓋真相,卻讓罪行暴露得更加明顯。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12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援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

  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有關勵志的成語故事13

  手不釋卷

  三國時代,東吳有一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年青時,家境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作戰驍勇,常立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有一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是一員大將,掌權管事,更應該好好地讀一些書,增加自己的才幹。" 呂蒙一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託說:"軍隊裡的事情又多又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你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你去研究學問,而只是要你翻閱一些古書,從中得到一些啟發罷了。"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由於讀書很多,學習了很多知識,最後事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