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寫作素材是積累:關於文化

2016年中考寫作素材是積累:關於文化

  文化,天地萬物(包括人)的資訊的產生融匯滲透(的過程)。是以精神文明為導向的融匯、滲透。文化,是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導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於文化素材,歡迎大家閱讀!
 

  【關於文化】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公元后的頭13個世紀中國傳出許許多多的技術發明,整個化學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的,中國的發明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在人類瞭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國人的貢獻是偉大的.(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序言)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揚棄

  衚衕文化的"處街坊"、"知足"、"忍"等,對於和諧社會建設是很有作用的,值得弘揚.但"易於滿足"、"不愛管閒事","安分守已,逆來順受"等,不利於改革進取,不是現代公民應有的素質,應當揚棄.(汪曾祺《衚衕文化》)

  音樂美化人生

  音樂是心靈之聲——喚醒記憶,匯聚憂傷,彙編快樂,化淚作笑;音樂是人生的力量——戰鬥的引領,孤獨的驅趕,旅者的馱轎;音樂是心靈的伴隨——生時為你歡迎,婚時為你見證,死時為你送殯.所以歌德說:"不愛音樂的人,不配做人……只有對音樂傾倒的人,才可完全稱作人."(紀伯倫《音樂短章》)

  文字傳承人文

  文字是精神存在的家園,文字的離去實質上是人文精神的喪失,是人格的喪失."中國人拋棄漢字之始,就是拋棄民族文化之時."(瑞典漢學家高本漢所說)(鄧海南《如果優美的文字離我們而去》)

  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人尚態,中國曆代書法各有魅力,是中華文化的一絕,弘揚書法藝術是我們的責任.(陳燮君《百代法書》)

  審美彰顯民族

  中國的語言文學講究的是意蘊審美,突出的是移情的效果.移情於景,無生命的物被賦之以人的情味,於是景物活了,有了動人的魅力.西方語言文學側重心裡解剖,突出的是意識的流動,凸顯人物思想心理的支配作用.(朱光潛《你為什麼會感到美感》)

  中國畫重神韻,西洋畫重形似;中國畫著意寫虛,給人意趣與品味(重藝術),西洋域著力於寫實,給人實體感而少意趣(重科學).東西文化各有千秋,互補更蔚為大觀.(豐子愷《中國畫與西洋畫》)

  民族審美特點是,大中取小,小中見大,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或藏或露,或淺或深,講究開放(連通、融合)務虛;西方審美注重區域性(孤立、封閉),求實.(宗白華《空間的美感》)

  【題目】

  中華文化對世界的重大貢獻

  公元后的頭13個世紀中國傳出許許多多的技術發明,整個化學中最重要的根源之一就是地地道道從中國傳出的,中國的發明發現往往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在人類瞭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國人的'貢獻是偉大的.

  寫一篇不少於600字的作文

  【範文】

  中國傳統文化,最具魅力的莫過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經過幾千年的延續和發展,形成了我泱泱大國的民族精神,並倍受世界各民族的推崇。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具有不朽的地位,有著光輝的作用。發揚中國傳統文化有利於人們正確對待人與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係;善於區別真、善、美與假、醜、惡,並能作出正確評價與判斷;培養愛科學、愛勞動、守紀律、有禮貌、誠實、勇敢、尊師敬長、孝敬父母、團結友愛、助人為樂、勤勞節儉、見義勇為等優良道德品質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埃及,雖然歷史比中國早一些,但先後被波斯、羅馬、阿拉伯帝國所征服,其文化也被阿拉伯文化所代替;古代印度,其本民族歷史的文字記載早已喪失殆盡;古巴比倫,作為一個國家的名稱早已在歷史上消失,其文化也被中斷。人類文明的四大發源地,有三個都先後衰落了,或者分裂成許多國家,唯獨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綿延不斷,經久不衰,世代相襲,至今仍然屹立於世界的東方,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延續力,這是什麼道理?原因方方面面,但其中有一個重要的根由,就是中國不僅有著共同祖先遺傳下來的血統,而且有著共同的優秀文化和美德傳統。就是這血統與傳統,繁衍、培育、造就了世世代代的炎黃子孫;就是這兩統影響著、凝聚著人口眾多的中國社會的穩定執行,維繫了社會和諧;就是這兩統的凝聚性與延續性,使中華民族祖德與祖魂代代相傳。

  傳統美德教育是前人經過五千多年不斷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結果。

  我國是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古國,刻苦耐勞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勞動創造了世界,勞動創造了人類。古往今來,湧現出多少勤勞向上的名人,成為世人學習的楷模。

  但據調查,現在的中小學生,愛勞動、有較好勞動習慣的約佔1/3,另外的2/3是不愛勞動或不太愛勞動的。有些孩子,懶得鋪床疊被,懶得洗襪子、洗手絹,懶得收拾書包、收拾桌子,甚至於懶得洗臉、洗腳,連喝水也懶得自己倒。過去的公子哥兒、嬌小姐什麼樣,他們也差不多了。

  事實上,家長重視對孩子從小培養熱愛勞動品質的並不多。 現在,我國幾千萬個獨生子女家庭中,有不少家庭把獨生子女視為“小太陽”,凡事都圍著獨生子女轉。現在的青少年學生大都是獨生子女,處於幸福家庭,優越的生活環境,祖輩父輩們過多的照顧、寵愛、放任和袒護,致使獨生子女從小就以家庭“小皇帝”自居,養成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不良習慣,產生了父母寵愛自己是天經地義、本該如此的錯誤思想。而一些學校為了迎接科技挑戰,只顧傳授科技知識和能力,卻嚴重地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與民族道德素質的培養。結果,智慧上去了,德能下來了。一些青少年思想品質出現問題,見利忘義、騙財害人,不講人格、不顧國格;自私自利、損害公德;虐待父母、不講孝敬的非道德現象時有發生,民族形與民族魂,遭到嚴重的扭曲。要遏止和消除這些社會的非文明、非道德現象,除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外,還必須進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而傳統美德的教育除了家庭、學校的教導以外,更需要整個社會的配合。

  二十一世紀,人類第三次站在了世紀的起跑線上,未來的中國面臨嚴重的挑戰,迎接跨世紀的挑戰,關鍵在於人的素質。試想一下如果未來的接班人連修身也做不好,更不用說什麼“齊家、治國、平天下”了。

  所以,應當站在培養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理解開展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意義。 提高學生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懂得什麼是美德,什麼是非美德,從中能正確分辨真與偽、善與惡和美與醜,知榮辱、明愛憎,讓學生實踐良好的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勇於實踐,著力實踐,真正按著道德準則,規範自己的行為。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