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考作文指導:學會選材與立意

2017年中考作文指導:學會選材與立意

  什麼是選材呢?選材就是選擇材料,就是開啟手中或記憶中的“材料庫”。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學會選材與立意,歡迎大家參考!
 

  【學會選材與立意】

  選材必須要經歷一個從“多”中篩選的過程;如果想到或尋找到一個素材,也不管好與壞,切題與否,拿過來就用,這不叫選材,準確地說,應該叫做“尋找”、“找材”或“抓材”,這樣寫出來的文章也就很難盡如人意了。

  怎樣選擇材料呢?大家先來讀讀下面這篇文章,小作者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榜樣。

  印象最深的一個人

  小學生活馬上就要結束了,可是有一位老師至今讓我思念。她給我留下的印象最深,讓我敬佩,讓我永遠不能忘記。她就是我們以前的音 樂老師--張老師。

  有一天,我犯了錯誤--忘了帶音樂書。來到音樂教室,同學們都準備好了音樂書,只有我兩手空空。我心嘣嘣亂跳,腦子裡在想老師會怎麼樣,是罰站還是罰寫,一個小女孩罰站多難看啊!但願老師罰寫,求求老師罰寫,寫10遍,20遍,100遍,都行……老師掃了一眼全班同學,好像眼光落到了我的身上。我急忙低下頭,等著挨批。稍停一會兒,老師開始講課。她邊走邊講,走到我面前,把她的簡譜書輕輕放在我面前。我雙手捧書,心中不知是酸還是甜。從此,我再也沒有一次忘記帶音樂書。

  冬天,我在學校吃飯。一天,寒風刺骨,我哆哆嗦嗦地端著剛剛打來的飯向教室走去,可一不小心踩在冰上滑倒了。當時我都要哭了,飯灑了,手也挺痛。就在這時,一雙充滿溫暖,充滿愛撫的手扶起了我,拾起了飯盒。我一看,是那張熟悉的面孔。啊!張老師。她撣了撣我身上的土,擦了擦我的手,問我痛不痛。我望著那張慈祥的面孔,疼痛不知那去了。張老師從她的飯盒裡拿出兩個包子遞給我,我忙說:“謝謝,張老師我不要。”張老師親切地說:“你不要,中午吃什麼?”我說:“我……我爸爸說中午來看我,我讓爸爸去買。”張老師把我送回教室並一再叮囑我:“如果你爸爸沒來,你一定來找我,不能餓著肚子上課。”我看著那張熟悉而慈祥的面孔,淚珠在眼眶裡滾動……

  四年級開學後,我再也沒有看見她可親可敬的面孔。有的同學說張老師病了,有的說張師退休了。我沒有勇氣問別的老師,只是在心中想念,想念張老師,祝福張老師。

  這篇習作十分感人。文章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效果呢?這主要得益於小作者善於精選材料。面對學校那麼多教過自己的老師,作者經過回憶,一一排列,最終選擇出音樂張老師是給“我”印象最深的人。張老師教“我”好幾年,關心“我”的事例一定是數不勝數的,作者再次經過一一排列、比較,最終選出兩件--第一件事發生在課內,張老師尊重“我”的自尊心,關心“我”的學習;第二件事發生在課外,張老師關心“我”的生活,像媽媽一樣給與“我”溫暖。材料感人,又具有這麼大的覆蓋面兒,張老師的形象怎不呼之欲出呢?

  這就提示我們,在選擇材料時:

  (1)要廣泛回憶,擺列。要根據一定的寫作目的、要求,在題目限定的範圍領域內,廣泛地回憶,儘量多地搜尋、擺列作文素材。這裡,要特別強調說明:回憶的面兒一定要廣,擺列的作文素材的數量一定要足,至少不能少於三個。如,要求我們寫一個人,我們就至少要想出三個人;限定我們只寫一件事,我們至少要想出三件事來。這樣,才有選擇的餘地,選擇出的材料才能保證質量,才能寫出精品。如果沒有達到這個數量要求,暫時就不要急於進行“選擇”,更不能開始動筆作文。

  為了拓展選材面兒,開闊自己的思維、視野,我們還可以練習採用“座標”的形式進行多向、廣闊的回憶,擺列作文素材。如,要求寫一件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有意義的事,選材時就可以按照下面的座標圖,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不同的範圍領域去回憶、擺列素材。

  (2)要進行橫向、縱向比較,篩選。要根據寫作的目的、要求進行選擇;材料再好,但與寫作目的、要求不相吻合,也要忍痛割愛。要根據材料的特點(生活中的原始素材並不都適合寫成文章)及自己對材料的瞭解程度進行選擇;太簡單、無法展開的材料,沒有積極意義的材料,太俗、大家寫濫了的材料,自己說不清楚的材料……要統統捨去。

  【思考練習】

  (1)什麼叫選材?怎樣選擇材料?

  (2)以《他真值得我學習》為題,寫一篇短文。作文前,要求採用“座標”的形式,進行多向、廣闊地回憶,擺列作文素材,然後對人物、材料進行比較、優選。

  學會依據題目特點選材

  知道怎樣審題,也懂得選擇材料要有一個“選”的過程,可是當作文題目擺在面前時,卻不知道從哪入手,從何處選擇。這種現象在同學們當中是比較普遍的。這就需要同學們還要掌握依據題目特點來選擇材料的本領。

  (1)對限定了中心的題目,如《記一個不怕困難,努力進取的人》:首先要準確、深刻理解題目中揭示中心的關鍵詞語的含義,弄清什麼叫“不怕困難,努力進取”;接著,按照題目中限定的中心考慮寫作物件(擺列3~5個),確定寫作物件;然後,廣泛蒐集材料(擺列3~5個),從中選取最能表現這個中心的、最佳的作文材料。

  (2)對沒有直接限定中心,但是限定了中心範圍的題目,如《我的親人》:首先要弄清中心思想的範圍有多大,都有哪些人是自己的“親人”,還有哪些人不是“親人”勝似親人,這些“親人”各有哪些品質、特點,確定出寫作物件及要表現的中心思想;接著,根據題目限定的範圍,廣泛地回憶一下自己有哪些材料可以表現這個範圍內的中心思想;最後,從想到的眾多材料中,挑選出最好、最有說服力的材料來寫。

  (3)對於完全沒有涉及中心,而只限定了選材範圍的題目,如《記爸爸和媽媽之間的一件事》:首先,要廣泛地想一想,在題目限定的範圍內有哪些材料可寫,即爸爸和媽媽之間都發生過哪些事;接著進一步思考,每一個材料各有什麼意義;最後,把沒有意義或自己還不能確定中心思想的材料捨去,從有意義、能確定中心的材料中,選出一個自己認識最明確、最深刻的材料來寫。

  大家讀讀下面這篇短文,想一想文章題目屬於哪種形式,小作者又是如何依據題目特點選擇材料的:

  記節日裡的一件事

  中秋節那天的早晨,媽媽提著兩份過節的禮物,樂呵呵地對我說:“你還小,若能替媽媽跑這趟腿兒就好了。”望看媽媽包裝好的兩份禮物,我打心眼裡就不痛快:媽媽為什麼弄得一份多、一份少呢?瞧,那份多的一定是送給姥姥的。哼,太偏心了。姥姥那兒有好幾個舅舅在外工作,生活很富裕;而奶奶呢,六十多歲了,生活水平連姥姥的一半也達不到。想到這兒,我愣了一會兒,想出一個主意,說道:“媽媽,我已經長大了,現在我就替您跑這個腿兒吧!”媽媽又驚又喜:“你能行嗎?”我說:“一定行!真的媽媽,我一定行!”

  “節日裡,路上人多,你可要小心點兒,千萬別惹事呀!”媽媽不放心地對我說著。

  我從媽媽的叮囑聲中掙脫出來,就去推車了。媽媽問我是先給奶奶送還是先給姥姥送。我說:“奶奶離得遠,還是先給姥姥送吧!”媽媽把大包掛在車把上,把小包捆在後坐上,囑咐我向姥姥問好,讓姥姥到我家來住。我嘴上答應著把車推出了家門。

  奶奶住在村東,姥姥住在村西。一出門,我先向西騎,騎了一會兒向後一看,媽媽回家了。我馬上把車把一斜,轉了個一百八十度進了一個衚衕,穿過衚衕,直奔公路,徑直向奶奶家奔去。儘管這樣比出家門直往東走要遠得多,那也沒什麼,只要能把禮物送到奶奶手裡,再苦再累我也不怕。

  《記節日裡的一件事》這個題目,屬於第三種形式--題目完全沒有涉及中心,只限定了選材的範圍(寫一件事,而且必須是發生在節日裡的)。小作者動筆前想了很多:她想到了春節期間媽媽為她買新衣的事,爸爸帶她去看焰火的事;想到了“六一”兒童節,她與夥伴們去兒童樂園遊玩的事,參加商場書畫大賽的事;……最後,她選中了中秋節替媽媽給姥姥、奶奶送禮物這件事。這個材料選得多好啊,真切地表達出了小作者對媽媽做事不公的反抗心理。

  【思考練習】

  (1)文題的形式主要有哪幾種?怎樣依據題目的形式特點選擇材料?

  (2)《我喜歡的小夥伴》這個文題屬於哪種形式?依據題目的形式特點選擇材料,然後動筆寫下來。

  要選取真實的材料

最近訪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