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光羲 列表第2頁

同王十三維偶然作十首

作者:儲光羲
仲夏日中時,草木看欲燋。田家惜工力,把鋤來東皋。 顧望浮雲陰,往往誤傷苗。歸來悲困極,兄嫂共相譊. 無錢可沽酒,何以解劬勞。夜深星漢明,庭宇虛寥寥。 高柳三五株,可以獨逍遙。 北山種松柏,南山種蒺藜。出入雖同趣,所向各有

河中望鳥灘作貽呂四郎中

作者:儲光羲
河流有深曲,舟子莫能知。弭棹臨沙嶼,微吟西日馳。 平明春色霽,兩岸好風吹。去去川途盡,悠悠親友離。 漢宮成羽翼,伊水弄參差。為惜淮南子,如何攀桂枝。

秦中初霽獻給事二首

作者:儲光羲
渭水收暮雨,處處多新澤。宮苑傍山明,雲林帶天碧。 君子聳高駕,英聲邈今昔。鏘佩出中臺,彯纓入仙掖。 夙心幸清鑑,晚志欣良覿。鳴盜非足徵,願言同下客。 南國久為思,西都嘗作賓。雲開天地色,日照山河春。 善聽在知己,揚光唯達

劉先生閒居

作者:儲光羲
高第後歸道,乃居玉華宮。逍遙人間世,不異浮丘公。 甘寢何秉羽,出門忽從戎。方將遊崑崙,又欲小崆峒。 進退既在我,歸來長安中。焚香東海君,侍坐西山童。 善行無轍跡,吾亦安能窮。但見神色閒,中心如虛空。 期之比天老,真德輔帝

酬李壺關奉使行縣憶諸公

作者:儲光羲
青楓江上滄浪吟,白月宮中鸚鵡林。非有淨清心, 同道同房若斷金。離居忽有云山意,清韻遙轉舟楫事。 去時能憶竹園遊,來時莫忘桃園記。

薔薇

作者:儲光羲
嫋嫋長數尋,青青不作林。一莖獨秀當庭心, 數枝分作滿庭陰。春日遲遲欲將半,庭影離離正堪玩。 枝上鶯嬌不畏人,葉底蛾飛自相亂。秦家女兒愛芳菲, 畫眉相伴採葳蕤。高處紅須欲就手,低邊綠刺已牽衣。 蒲萄架上朝光滿,楊柳園中暝鳥

題虯上人房

作者:儲光羲
禪宮分兩地,釋子一為心。入道無來去,清言見古今。 江寒池水綠,山暝竹園深。別有中天月,遙遙散夕陰。

和張太祝冬祭馬步

作者:儲光羲
故壇何肅肅,中野自無喧。烈火見陳信,颺言聞永存。 房星隱曙色,朔風動寒原。今日歌天馬,非關征大宛。

獄中貽姚張薛李鄭柳諸公

作者:儲光羲
直道時莫親,起羞見讒口。輿人是非怪,西子言有咎。 誣善不足悲,失聽一何醜。大來敢遐望,小往且虛受。 中夜囹圄深,初秋縲紲久。疏螢出暗草,朔風鳴衰柳。 河漢低在戶,蠨蛸垂向牖。雁聲遠天末,涼氣生霽後。 負戶愁讀書,劍光忿衝

山中貽崔六琪華

作者:儲光羲
恍惚登高嶺,裴回看落日。遙想仲長園,如親幼安室。 春渚菖蒲登,山中撥穀鳴。相思不道遠,太息未知情。 意君來此地,時復疏林薄。中夜掃閒門,迎晨閉菌閣。 屣履清池上,家童奉信歸。憂隨落花散,目送歸雲飛。 故交在天末,心知復千

貽袁三拾遺謫作

作者:儲光羲
傾蓋洛之濱,依然心事親。龍門何以峻,曾是好詞人。 珥筆朝文陛,含章諷紫宸。帝城多壯觀,被服長如春。 天子儉為德,而能清約身。公卿盡虛位,天下自趣塵。 如君物望美,令德聲何已。高帝黜儒生,文皇謫才子。 朝廷非不盛,譴謫良難

登戲馬臺作

作者:儲光羲
君不見宋公仗鉞誅燕後,英雄踴躍爭趨走。 小會衣冠呂梁壑,大徵甲卒碻磝口。天門神武樹元勳, 九日茱萸饗六軍。泛泛樓船遊極浦,搖搖歌吹動浮雲。 居人滿目市朝變,霸業猶存齊楚甸。泗水南流桐柏川, 沂山北走琅琊縣。滄海沉沉晨霧開

同張侍御宴北樓

作者:儲光羲
今之太守古諸侯,出入雙旌垂七旒。朝覽干戈時聽訟, 暮延賓客復登樓。西山漠漠崦嵫色,北渚沉沉江漢流。 良宵清淨方高會,繡服光輝聯皁蓋。魚龍恍惚階墀下, 雲霧杳冥窗戶外。水靈慷慨行泣珠,遊女飄颻思解佩。 蒼蒼低月半遙城,落落

答王十三維

作者:儲光羲
門生故來往,知欲命浮觴。忽奉朝青閣,回車入上陽。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塘。是日歸來暮,勞君奏雅章。

隴頭水送別

作者:儲光羲
相送隴山頭,東西隴水流。從來心膽盛,今日為君愁。 暗雪迷徵路,寒雲隱戍樓。唯餘旌旆影,相逐去悠悠。

寄孫山人

作者:儲光羲
新林二月孤舟還,水滿清江花滿山。 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

終南幽居獻蘇侍郎三首時拜太祝未上

作者:儲光羲
暮春天氣和,登嶺望層城。朝日懸清景,巍峨宮殿明。 聖君常臨朝,達士復懸衡。道近無艮足,歸來臥山楹。 靈階曝仙書,深室鍊金英。春巖松柏秀,晨路鵾雞鳴。 羽化既有言,無然悲不成。 中歲尚微道,始知將穀神。抗策還南山,水木自相

題應聖觀

作者:儲光羲
空中望小山,山下見餘雪。皎皎河漢女,在茲養真骨。 登門駭天書,啟籥問仙訣。池光搖水霧,燈色連鬆月。 合磚起花臺,折草成玉節。天雞弄白羽,王母垂玄發。 北有上年宮,一路在雲霓。上心方向道,時復朝金闕。

石甕寺

作者:儲光羲
遙山起真宇,西向盡花林。下見宮殿小,上看廊廡深。 苑花落池水,天語聞鬆音。君子又知我,焚香期化心。

題崔山人別業

作者:儲光羲
南陽隱居者,築室丹溪源。溪冷懼秋晏,室寒欣景暾。 山雞鳴菌閣,水霧入衡門。東嶺或舒嘯,北窗時討論。 封君渭陽竹,逸士漢陰園。何必崆峒上,獨為堯所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