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ㄅㄢˇ

拼音 sān bǎn

基本釋義

⒈  古代築牆、墳所用的板,每塊高二尺,三板為六尺。

⒉  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槳劃的小船。

⒊  三級。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板「ㄙㄢ ㄅㄢˇ」

⒈  小船。或附掛於海船上;或長竹束成,用於近海捕魚;或首尾置炮,兩旁具槳,用以 作戰。也作「舢板」、「舢舨」。

⒉  古代築牆用的板。每塊板二尺高,三板高六尺。

《戰國策·趙策三》:「今城不沒者三板。」

引證解釋

⒈  古代築牆、墳所用的板,每塊高二尺,三板為六尺。

《戰國策·趙策一》:“智伯 從 韓、魏 以攻 趙,圍 晉陽 而水之,城下不沉者三板。”
宋 蘇軾 《徐州謝獎諭表》:“百堵皆作,蓋僚吏之劬勞;三板不沉,本朝廷之威德。”
清 吳偉業 《清江閘》詩:“石高三板浸,鼓急萬夫爭。”

⒉  亦作“三版”。即舢板。近海或江河上用槳劃的小船。

唐 錢起 《江行無題》詩:“一灣斜照水,三版順風船。”
宋 陸游 《舟中作》詩:“蘧蒢作帆三版船,漁燈夜泊 閶門 邊。”
清 鬱永和 《採硫日記》捲上:“二十三日乘三板登岸。”
原注:“三板即腳板也。海舟大,不能近岸,凡欲往來,則乘三板。至欲開行,又拽上大船載之。”

⒊  三級。

元 關漢卿 《金線池》第二折:“高如我三板兒的人物也出不得手,強如我十倍兒的聲名道著處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