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王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ㄨㄤˊ

拼音 sān wáng

基本釋義

⒈  指夏、商、週三代之君。(1)夏禹、商湯、周武王。《穀梁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範寧注:“三王,謂夏、殷、周也。夏後有鈞臺之享,商湯有景亳之命,周武有盟津之會。”(2)夏禹、商湯、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趙岐注:“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是也。”(3)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屍子》卷下:“湯復於湯丘,文王幽於羑里,武王羈於王門;越王棲於會稽,秦穆公敗於崤塞,齊桓公遇賊,晉文公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⒉  指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⒊  王姓三名人之合稱。(1)漢之王奉光、王商、王鳳。《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宣、元、成、哀外戚興者,許、史、三王、丁、傅之家,皆重侯累將。”顏師古注:“三王,謂邛成侯及商、鳳三家也。”邛成侯,王奉光的封爵。(2)漢之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駿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趙、張,後有三王。'”晉潘岳《西征賦》:“趙張三王之尹京,定國釋之之聽理。”(3)唐之王珣、王璵、王瑨。《新唐書·王珣傳》:“﹝王方翼﹞子珣,字伯玉,與兄璵、弟瑨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⒋  (4)唐之王勃、王緒、王仲舒。唐韓愈《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王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清錢謙益《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王。”清趙翼《陔餘叢考·四三王》:“唐滕王閣有三王、則王勃作序,王緒作賦,王仲舒作修閣記也。”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王「ㄙㄢ ㄨㄤˊ」

⒈  夏、商、週三代開國君王。一說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夏禹、商湯、文王、武王。

《文選·賈誼·過秦論》:「上以安主體,下以便萬民,則五帝三王之道,可幾而見也。」
宋·歐陽修〈縱囚論〉:「是以堯舜三王之治,必本於人情。」

引證解釋

⒈  指 夏、商、周 三代之君。(1) 夏禹、商湯、周武王。

《穀樑傳·隱公八年》:“盟詛不及三王。”
範寧 注:“三王,謂 夏、殷、周 也。 夏後 有 鈞臺 之享, 商湯 有 景亳 之命, 周武 有 盟津 之會。”
(2) 夏禹、商湯、周文王。《孟子·告子下》:“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
趙岐 注:“三王, 夏禹、商湯、周文王 是也。”
(3) 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屍子》卷下:“湯 復於 湯丘,文王 幽於 羑里,武王 羈於王門; 越王 棲於 會稽,秦穆公 敗於 崤塞,齊桓公 遇賊, 晉文公 出走,故三王資於辱,而五霸得於困也。”

⒉  指 周 之 太王、王季、文王。

《國語·周語下》:“以太蔟之下宮,布令於 商,昭顯文德,底 紂 之多罪,故謂之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韋昭 注:“三王, 太王、王季、文王 也。”

⒊  王 姓三名人之合稱。(1) 漢 之 王奉光、王商、王鳳。

《漢書·王商史丹等傳贊》:“自 宣、元、成、哀 外戚興者, 許、史 、三 王、丁、傅 之家,皆重侯累將。”
顏師古 注:“三王,謂 邛成侯 及 商、鳳 三家也。”
邛成侯,王奉光 的封爵。(2) 漢 之 王尊、王章、王駿。《漢書·王吉傳》:“先是京兆有 趙廣漢、張敞、王尊、王章,至 駿 皆有能名,故京師稱曰:‘前有 趙、張,後有三 王。’”
晉 潘岳 《西征賦》:“趙 張 三 王 之尹京, 定國 釋之 之聽理。”
(3) 唐 之 王珣、王璵、王瑨。《新唐書·王珣傳》:“﹝ 王方翼 ﹞子 珣,字 伯玉,與兄 璵 、弟 瑨 以文學稱,時號‘三王’。”
(4) 唐 之 王勃、王緒、王仲舒。唐 韓愈 《新修滕王閣記》:“及得三 王 所為序、賦、記等,壯其文辭,益欲往一觀而讀之。”
清 錢謙益 《寄侯豫章督學江西》詩:“勵俗蒸嘗先兩廟,採風詞翰繼三 王。”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四三王》:“唐 滕王閣 有三 王 、則 王勃 作序, 王緒 作賦, 王仲舒 作修閣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