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豕涉河的意思

注音 ㄙㄢ ㄕˇ ㄕㄜˋ ㄏㄜˊ

拼音 sān shǐ shè hé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之晉,過衛,有讀史記者曰:‘晉師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晉而問之,則曰晉師己亥涉河也。”

國語辭典修訂本

三豕涉河「ㄙㄢ ㄕˇ ㄕㄜˋ ㄏㄜˊ」

⒈  古代「己」與「三@@@亥」與「豕」字形相近,衛國人讀晉史,乃誤將「己亥涉河」讀成「三豕涉河」。見《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後指文字訛誤或傳聞失實。也作「三豕渡河」。

如:「古來字型多所轉變,三豕涉河之誤,屢見不鮮!」

引證解釋

⒈  亦省作“三豕”。

《呂氏春秋·察傳》:“子夏 之 晉,過 衛,有讀史記者曰:‘ 晉 師三豕涉 河。’ 子夏 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與三相近,豕與亥相似。’至於 晉 而問之,則曰 晉 師己亥涉 河 也。”
《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作“三豕渡河”。後多以喻文字的訛誤。 漢 蔡邕 《月令問答》:“書有轉誤,三豕渡河之類也。”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練字》:“晉 之史記,三豕渡河,文變之謬也。”
宋 孔平仲 《和常父》詩:“溫尋簡策評三豕,點綴文章學受辛。”
清 趙翼 《漫興》詩:“觀史眼漸迷三豕,導氣身將學 五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