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銖錢的意思

注音 ㄨˇ ㄓㄨ ㄑ一ㄢˊ

拼音 wǔ zhū qián

基本釋義

⒈  錢幣名。

國語辭典修訂本

五銖錢「ㄨˇ ㄓㄨ ㄑ一ㄢˊ」

⒈  一種古代錢幣。始鑄於漢武帝,重五銖,上有篆體「五銖」兩字,自漢迄隋,皆有冶鑄,大小不一。

《漢書·卷六·武帝紀》:「元狩五年,……罷半兩錢,行五銖錢。」
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引證解釋

⒈  錢幣名。 漢武帝 元狩 五年始鑄,重五銖,上篆“五銖”二字。自 漢 歷 魏、晉、六朝 至 隋 皆續有鑄造,惟形制大小不一。 唐 武德 四年廢。

《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鎔焉。”
《晉書·食貨志》:“於是復鑄五銖錢,天下以為便。”
唐 樑鉉 《天門街西觀榮王聘妃》詩:“燈攢九華扇,帳撒五銖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