亹亹的意思

注音 ㄨㄟˇ ㄨㄟˇ

拼音 wěi wěi

基本釋義

⒈  勤勉不倦貌。

⒉  行進貌。

⒊  水流貌。

⒋  謂詩文或談論動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⒌  不絕貌。

⒍  委順貌。

⒎  美妙;美好。


英文 diligently, relentlessly, pressing forward

國語辭典修訂本

亹亹「ㄨㄟˇ ㄨㄟˇ」

⒈  連續而不倦怠。

《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三國演義·第六九回》:「輅亹亹而談,言言精奧。」

⒉  往前進的樣子。

《楚辭·宋玉·九辯》:「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引證解釋

⒈  勤勉不倦貌。

《詩·大雅·崧高》:“亹亹 申伯,王纘之事。”
《漢書·張敞傳》:“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勞精於政事,亹亹不捨晝夜。”
宋 葉適 《故寶謨閣待制知平江府趙公墓銘》:“若夫兢兢於道德之意,而亹亹於事物之實,則前輩所難能也。”
梁啟超 《論佛教與群治之關係》:“且此生未及竟者,來生固可以補之,復何所憚而不亹亹。”

⒉  行進貌。

《楚辭·九辯》:“時亹亹而過中兮,蹇淹留而無成。”
王逸 注:“亹亹,進貌。”
《文選·陸機<赴洛>詩》:“亹亹孤獸騁,嚶嚶思鳥吟。”
李善 注:“亹亹,走貌也。”

⒊  水流貌。

《文選·左思<吳都賦>》:“玄蔭耽耽,清流亹亹。”
呂向 注:“亹亹,淥水徐進之勢。”
宋 蘇軾 《雙池》詩:“泝流入城郭,亹亹渡千家。”

⒋  謂詩文或談論動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

《後漢書·班固傳論》:“若 固 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
南朝 樑 鍾嶸 《詩品·晉黃門郎張協》:“詞采蔥蒨,音韻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唐 盧照鄰 《<南陽公集>序》:“岑 君論詰亹亹,聽者忘疲。”
《三國演義》第六九回:“輅 亹亹而談,言言精奧。”
清 姚鼐 《祭劉海峰先生文》:“嗣學古文,以任道期,亹亹其文,以贈吾離。”

⒌  不絕貌。

唐 黃滔 《司直陳公墓誌銘》:“十年而 許員外 稷,繼翔其後,詞人亹亹。”
宋 謝無量 《鶯啼序·重過金陵》詞:“慨商女不知興廢,隔江猶唱《庭花》,餘音亹亹。”
明 宋濂 《春日賞海棠花詩序》:“眾賓鹹悅,銜盃詠詩,亹亹不自休。”

⒍  委順貌。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經師書》:“豈能悖性徇物,亹亹隨人作上下耶!”

⒎  美妙;美好。

晉 曹毗 《歌世宗景皇帝》:“亹亹神算,赫赫王旅。”
南朝 樑 劉孝標 《廣絕交論》:“日月聯璧,贊亹亹之弘致。”
唐 歐陽詹 《王者宜日中賦》:“含靈亹亹,處植離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