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蹇的意思

注音 一ㄢˇ ㄐ一ㄢˇ

拼音 yǎn jiǎn

基本釋義

⒈  高聳。

stand tall and erect;

⒉  驕橫;傲慢。

懼其偃蹇。——唐·柳宗元《柳河東集》
那些督撫貴人點了點頭,他就得意的了不得,從此就故作偃蹇之態去驕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arrogant;

⒊  困頓;窘迫。

叔寶道:“小弟當時偃蹇。——《隋唐演義》

tired out;

⒋  形容委曲婉轉的樣子。

meanding;

國語辭典修訂本

偃蹇「一ㄢˇ ㄐ一ㄢˇ」

⒈  傲慢。

《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
明·淩濛初《紅拂記·第二齣》:「則見他取角枕欹斜臥倒。更半支頤偃蹇頻瞧。」

⒉  高立的樣子。

《楚辭·屈原·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娥之佚女。」
《文選·枚乘·七發》:「旍旗偃蹇,羽毛肅紛。」

⒊  屈曲。

《淮南子·本經》:「偃蹇寥糾,曲成文章。」
《初刻拍案驚奇·卷七》:「蛇龍偃蹇,觀闕嵯峨,縹緲笙歌沸。」

⒋  安臥。

《後漢書·卷六〇下·蔡邕傳》:「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

⒌  困頓、失志。

《聊齋志異·卷三·連城》:「少負才名,年二十餘,猶偃蹇。」

引證解釋

⒈  高聳貌。

《楚辭·離騷》:“望瑤臺之偃蹇兮,見有娀之佚女。”
王逸 注:“偃蹇,高貌。”
唐 楊炯 《青苔賦》:“借如靈山偃蹇,巨壁崔巍,畫千峰而錦照,圖萬壑而霞開。”
清 戴名世 《遊天台山記》:“大石偃蹇負土出,長廣數十丈。”

⒉  高舉貌。

《文選·枚乘<七發>》:“旌旗偃蹇,羽旄肅紛。”
呂向 注:“偃蹇,高貌。”
唐 韓愈 《豐陵行》:“清風飄飄輕雨灑,偃蹇旌斾卷以舒。”

⒊  驕傲,傲慢。

《左傳·哀公六年》:“彼皆偃蹇,將棄子之命。”
杜預 注:“偃蹇,驕敖。”
《後漢書·文苑傳·趙壹》:“偃蹇反俗,立致咎殃。”
李賢 注:“偃蹇,驕慠也。”
《新唐書·蘇良嗣傳》:“遇 薛懷義 於朝, 懷義 偃蹇, 良嗣 怒,叱左右批其頰,曳去。”
宋 司馬光 《送同年郎兄景微歸會稽榮覲序》:“由七品官舉進士,一上中選,可謂美矣;然未嘗有偃蹇之容,自滿之意。”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續黃粱》:“舍中一老僧,深目高鼻,坐蒲團上,偃蹇不為禮。”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四回:“有甚麼趣味呢,不過故作偃蹇,鬧他那狂士派頭罷了。”

⒋  猶安臥。

宋 司馬光 《辭知制誥第六狀》:“豈偃蹇山林,不求聞達之人邪!”
元 薩都剌 《山中懷友》詩之三:“高林容偃蹇,眾翼避扶摶。”

⒌  眾盛貌。

《楚辭·離騷》:“何瓊佩之偃蹇兮,眾薆然而蔽之。”
王逸 注:“偃蹇,眾盛貌。”

⒍  亦作“偃寋”。宛轉委曲;屈曲。

《楚辭·九歌·東皇太一》:“靈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滿堂。”
《漢書·司馬相如傳》:“掉指橋以偃寋兮,又猗抳以招搖。”
顏師古 注引 張揖 曰:“偃寋,委曲貌。”
漢 淮南小山 《招隱士》:“桂樹叢生兮山之幽,偃蹇連蜷兮枝相繚。”
南朝 樑 江淹 《水上神女賦》:“窈窕暫見,偃蹇還沒。”
唐 盧照鄰 《於時春也慨然有江湖之思寄此贈柳九隴》詩:“晨攀偃蹇樹,暮宿清泠泉。”
宋 袁褧 《楓窗小牘》捲上:“石傍植兩檜,一夭矯者,名朝日升龍之檜;一偃蹇者,名臥雲伏龍之檜。”
元 範子安 《竹葉舟》第四折:“俺那裡有蒼松偃蹇蛟龍臥,有青山高聳煙嵐潑。”

⒎  猶困頓。

《新唐書·段文昌傳》:“憲宗 數欲親用,頗為 韋貫之 奇詆,偃蹇不得進。”
明 單本 《蕉帕記·行賂》:“他遭逢偃蹇,教人怎不行方便。”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連城》:“喬生,晉寧 人,少負才名。年二十餘,猶偃蹇。”
許地山 《綴網勞蛛》:“命運底偃蹇和亨通,於我們底生活沒有多大關係。”

⒏  艱澀;艱難。

宋 葉夢得 《石林詩話》卷中:“詩人以一字為工,世固知之,惟 老杜 變化開闔,出奇無窮……今人多取其已用字模放用之,偃蹇狹陋,盡成死法。”
明 陸採 《懷香記·醉誤佳期》:“步窄弓鞋偃蹇,相逢欲進難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