傖荒的意思

注音 ˙ㄔㄣ ㄏㄨㄤ

拼音 chen huāng

基本釋義

⒈  晉南北朝時,南人譏北地荒遠、北人粗鄙,故稱。《宋書·杜驥傳》:“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塗所隔,坦以此慨然。”又《劉勔傳》:“臣竊尋元嘉以來,傖荒遠人,多幹國議,負儋歸闕,皆勸討虜。”後用以泛指荒遠僻陋之地。

引證解釋

⒈  晉 南北朝 時,南人譏北地荒遠、北人粗鄙,故稱。

《宋書·杜驥傳》:“晚渡北人,朝廷常以傖荒遇之,雖復人才可施,每為清塗所隔, 坦 以此慨然。”
又《劉勔傳》:“臣竊尋 元嘉 以來,傖荒遠人,多幹國議,負儋歸闕,皆勸討虜。”
後用以泛指荒遠僻陋之地。 唐 司空圖 《送草書僧歸越》:“傖荒之俗,尤惡伎於文墨者。 華 民流寓而至,則遽發其橐,焚棄札牘之類以快。”
明 朱鼎 《玉鏡臺記·下鏡》:“我本傖荒鄙人;傖荒鄙人,才非英雋。”
林紓 《譯<孝女耐兒傳>序》:“餘將繼續以傖荒之人,譯傖荒之事,為諸公解酲醒睡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