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的意思

注音 ㄋㄢˊ ㄐ一ㄥ

拼音 nán jīng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古都名。唐安史之亂,玄宗奔蜀。到至德二載,收復兩京,還都長安,遂將蜀郡改為成都府,建號南京。

⒉  古都名。契丹神冊四年葺遼陽故城建東平郡。天顯三年遷東丹國都於此,升為南京。

⒊  古都名。契丹會同元年得幽薊十六州,升幽州為幽都府,建號南京。

⒋  古都名。宋大中祥符七年,因應天府為趙匡胤舊藩,建為南京。地在今河南商丘縣南。建炎元年,高宗繼位於南京,即此。參閱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六。

⒌  古都名。金天輔七年,以新得遼地南京(即燕京)六州歸宋,改以平州為南京。

⒍  古都名。金初稱北宋故都開封府為汴京,貞元元年改稱南京。貞佑二年遷都於此。

⒎  古都名。明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於江南應天府,永樂間遷都北京,改應天府為行在,正統間建為南京。清為江寧府治,而仍沿南京之稱。即今南京市。


英文 Nanjing subprovincial city on the Changjiang, capital of Jiangsu province 江蘇|江苏, capital of China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法語 Nankin, Nanjing

國語辭典修訂本

南京「ㄋㄢˊ ㄐ一ㄥ」

⒈  地名。位在江蘇省西南部。東有鐘山,西、北臨長江,依山面水,中間為秦淮河和長江的沖積平原,形勢險要。戰國時稱為「金陵」,三國時吳國於此建都,改稱為「建業」。後東晉、宋、齊、樑、陳皆以南京為首都,改稱為「建康」。至明太祖又在此建都,稱為「應天府」。後明成祖遷都北京,以應天府為南京,為「南京」名稱的由來。

⒉  城市名。參見「南京市」條。

引證解釋

⒈  古都名。 唐 安史 之亂, 玄宗 奔 蜀。到 至德 二載,收復兩京,還都 長安,遂將 蜀郡 改為 成都府,建號 南京。

唐 李白 《上皇西巡南京歌》之六:“北地雖誇 上林苑,南京 還有 散花樓。”

⒉  古都名。 契丹 神冊 四年葺 遼陽 故城建 東平郡。天顯 三年遷 東丹國 都於此,升為 南京。

⒊  古都名。 契丹 會同 元年得 幽 薊 十六州,升 幽州 為 幽都府,建號 南京。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遼太宗 把皇都建號 上京,稱 臨潢府。

幽州 稱 南京。”

⒋  古都名。 宋 大中 祥符 七年,因 應天府 為 趙匡胤 舊藩,建為 南京。地在今 河南 商丘縣 南。 建炎 元年, 高宗 繼位於 南京,即此。參閱 宋 高承 《事物紀原》卷六。

⒌  古都名。 金 天輔 七年,以新得 遼 地 南京 (即 燕京 )六州歸 宋,改以 平州 為 南京。

⒍  古都名。 金 初稱 北宋 故都 開封府 為汴京, 貞元 元年改稱 南京。貞祐 二年遷都於此。

宋 周煇 《北轅錄》:“九日,至 東京。虜改名 南京 ……按 東京,春秋 衛、陳、鄭 三國之境,古 大梁城 也。”

⒎  古都名。 明 洪武 元年八月建都於 江南 應天府,永樂 間遷都 北京,改 應天府 為行在, 正統 間建為 南京。清 為 江寧府 治,而仍沿 南京 之稱。即今 南京市。

清 孫枝蔚 《初至南京客有談南京事者感賦》詩:“南京 歌舞驕南渡,四鎮功名誤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