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齧的意思

注音 ㄕˋ ㄋ一ㄝˋ

拼音 shì niè

基本釋義

⒈  咬。

⒉  喻侵蝕。

⒊  喻迫害。

引證解釋

⒈  咬。

唐 柳宗元 《憎王孫文》:“雖群不相善也。食相噬齧,行無列,飲無序。”
宋 蘇洵 《上韓樞密書》:“蝮蠍終日而不螫,則噬齧草木以致其毒。”
章炳麟 《五無論》:“獸類無一夫一婦之事,兩性相逐,天下為公,而以字尾之故,相噬齧猶眾,何獨於人類而能外是?”
《花城》1981年第1期:“老人眼裡閃露出悲憤,嘴裡含著痛苦,彷彿有什麼在噬齧著他的心。”

⒉  喻侵蝕。

唐 韓愈 《孟東野失子》詩:“日月相噬齧,星辰踣而顛。”

⒊  喻迫害。

魯迅 《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壞人靠著冰山,恣行無忌,一旦失足,忽而乞憐,而曾經親見,或親受其噬齧的老實人,乃忽以‘落水狗’視之,不但不打,甚至於還有哀矜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