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大夫的意思

注音 ㄕˋ ㄉㄚˋ ㄈㄨ

拼音 shì dà fū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古時指當官有職位的人,也指沒有做官但有聲望的讀書人。

充乎士大夫之列。
天下有縉紳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清·周容《芋老人傳》
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宋·蘇軾《石鐘山記》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scholar-bureaucrat;


英文 scholar officials

法語 fonctionnaire, mandarin (personne)​, personne cultivée

國語辭典簡編本

士大夫「ㄕˋ ㄉㄚˋ ㄈㄨ」

舊稱擔任官職的人。

造句古代凡是知書達禮的士大夫,都會受到大家的敬重。

國語辭典修訂本

士大夫「ㄕˋ ㄉㄚˋ ㄈㄨ」

⒈  舊稱在職居官的人。

《周禮·冬官考工記》:「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
唐·韓愈〈師說〉:「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⒉  軍中的將士。舊時軍職中有大夫、士,故以士大夫泛指將士。

《史記·卷一〇九·李將軍傳·太史公曰》:「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彼其忠實心誠信於士大夫也?」
《文選·司馬相如·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⒊  士族。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
《南史·卷三六·江夷傳》:「僧真喪氣而退,告武帝曰:『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引證解釋

⒈  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

《周禮·考工記序》:“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審曲面執,以飭五材,以辨民器,謂之百工。”
鄭玄 注:“親受其職,居其官也。”
《晉書·夏侯湛傳》:“僕也承門戶之業,受過庭之訓,是以得接冠帶之末,充乎士大夫之列。”
宋 葉適 《辯兵部郎官朱元晦狀》:“居要津者密相付授,見士大夫有稍慕潔修,麤能操守,輒以道學之名歸之。”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宋 世士大夫最講禮法,然有不可解者二:仕宦卒葬,終身不歸其鄉,一也;閥閲名家,不以再嫁為恥。”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曾思懿 是一個自小便在士大夫家庭裡薰陶出來的女人,自命知書達禮,精明幹練。”

⒉  將佐;將士。

《吳子·勵士》:“於是 武侯 設坐廟廷,為三行饗士大夫……行之三年, 秦 人興師,臨於 西河,魏 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
漢 司馬相如 《喻巴蜀檄》:“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
明 柯維騏 《<史記>考要》卷八:“《周禮》師帥皆中大夫,旅帥皆下大夫,卒長皆上士,兩司馬皆中士,而皆統於軍將,故曰士大夫。”

⒊  士族;士族中的人。

《南史·江斅傳》:“﹝ 紀僧真 ﹞謂帝曰:‘臣小人,出自本縣武吏,邀逢聖時,階榮至此。為兒昏,得 荀昭光 女,即時無復所須,唯就陛下乞作士大夫。’”
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勉學》:“多見士大夫恥涉農商,羞務工伎,射則不能穿札,筆則才記姓名。”
范文瀾 《唐代佛教·引言》:“南朝 士大夫有談玄(玄學也是一種麻醉劑)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