懍然的意思

注音 ㄌ一ㄣˇ ㄖㄢˊ

拼音 lǐn rán

基本釋義

⒈  亦作“懍然”。

⒉  危懼貌;戒懼貌。

⒊  嚴正貌。

國語辭典修訂本

懍然「ㄌ一ㄣˇ ㄖㄢˊ」

⒈  悚慄、恐懼的樣子。

《荀子·議兵》:「殺戮無時,臣下懍然莫必其命。」
《史記·卷二三·禮書》:「時臣下懍然,莫必其命。」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懍然”。

⒉  危懼貌;戒懼貌。

《荀子·議兵》:“紂 刳 比干,囚 箕子,為炮烙刑;殺戮無時,臣下懍然莫必其命。”
楊倞 注:“懍然,悚慄之貌。”
《陳書·儒林傳·張譏》:“吾每登座,見 張譏 在席,使人懍然。”
宋 葉適 《廬州錢公墓誌銘》:“朕思之懍然,太子宜常在念。”
葉聖陶 《義兒》:“重重地訓斥他一頓,使他沒搬進學校就覺得懍然。”

⒊  嚴正貌。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輕詆》:“桓公 懍然作色……四坐既駭, 袁 亦失色。”
北周 庾信 《哀江南賦》:“鎮北 之負譽矜前,風飇懍然。”
《清史稿·禮志三》:“關帝 力扶炎 漢,志節懍然。”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四章:“她咬著嘴脣,懍然地瞪視著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