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攘的意思

注音 ㄖㄤˇ ㄖㄤˇ

拼音 rǎng rǎng

基本釋義

⒈  形容紛亂擁擠的樣子。

disorderly;


英文 disorderly, confused, chaotic

法語 va-et-vient bruyant, (rue)​ affairée et trépidante, (foule)​ grouillante

國語辭典修訂本

攘攘「ㄖㄤˇ ㄖㄤˇ」

⒈  紛亂的樣子。元·馬致遠〈夜行船·百歲光陰一夢蝶套·離亭宴煞〉:「看密匝匝蟻排兵,亂紛紛蜂釀蜜,急攘攘蠅爭血。」元·揭傒斯〈雨述〉詩三首之一:「逋民攘攘度閩山,十人不見一人還。」也作「壤壤」。

引證解釋

⒈  紛亂貌。

《古詩源》卷一引《六韜》:“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唐 歐陽行周 《藏冰賦》:“六合蒼蒼,萬物攘攘,詎無時啟,亦有時藏。”
明 唐順之 《讀<春秋>》:“文宣 而下,則諸侯又不能自執其權,而大夫之交政於中國者攘攘矣。”
清 唐孫華 《四月七日攜家南廣寺飯僧》詩:“側目窺帝所,攘攘逐朝簪。”

⒉  眾多;豐盛。攘,通“穰”。

漢 桓寬 《鹽鐵論·論災》:“《詩》雲:‘降福攘攘。’”
今本《詩·周頌·執競》作“穰穰”。 毛 傳:“穰穰,眾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