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質彬彬的意思

注音 ㄨㄣˊ ㄓˋ ㄅ一ㄣ ㄅ一ㄣ

拼音 wén zhì bīn bīn

詞性 形容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原指人的文采和實質配合適當。形容氣質溫文爾雅,行為舉止端正。

gentle; balance of outward grace and solid worth; combination of elegance end plainness;

國語辭典簡編本

文質彬彬「ㄨㄣˊ ㄓˊ ㄅㄧㄣ ㄅㄧㄣ」

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語出《論語.雍也》。

造句不論是就談吐或舉止,他都算得上是一位文質彬彬之士。

國語辭典修訂本

文質彬彬「ㄨㄣˊ ㄓˋ ㄅ一ㄣ ㄅ一ㄣ」

⒈  文采和實質均備,配合諧調。語出後用以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唐·王勃〈三國論〉:「文帝富於春秋,光膺禪讓,臨朝恭儉,博覽墳籍,文質彬彬,庶幾君子者矣。」也作「彬彬文質」。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鏡花緣·第一五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質彬彬,極其清秀。」

溫柔敦厚 溫文爾雅

龍驤虎步 俗不可耐

引證解釋

⒈  亦作“文質斌斌”。

⒉  文華質樸配合得宜,既有文彩,又很樸實。

《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何晏 集解引 包鹹 曰:“彬彬,文質相半之貌。”
《後漢書·章帝紀》:“敷奏以言,則文章可採;明試以功,則政有異跡。文質彬彬,朕甚嘉之。”
《南史·庾杲之劉懷珍等傳論》:“懷珍 宗族文質斌斌,自 宋 至 樑,時移三代,或從隱節取高,或從文雅見重。”
明 劉基 《梅頌》:“文質彬彬,德之儀兮。”
章炳麟 《論式》:“如曏者一二耆秀,皆浮華交會之材,譁世取寵之士,噓枯吹生之文,非所謂文質彬彬者也。”

⒊  形容人舉止文雅有禮貌。

元 費唐臣 《貶黃州》第三折:“見如今御史臺威風凜凜,怎敢向翰林院文質彬彬。”
毛澤東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革命不是請客吃飯,不是做文章,不是繪畫繡花,不能那樣雅緻,那樣從容不迫,文質彬彬,那樣溫良恭儉讓。”
楊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三四章:“陳教授 文質彬彬從容不迫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