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爛朝報的意思

注音 ㄉㄨㄢˋ ㄌㄢˋ ㄔㄠˊ ㄅㄠˋ

拼音 duàn làn cháo bào

詞性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宋王安石對《春秋》經的貶稱。王安石以《春秋》多殘缺,而解經者每遇疑難之處,即指為闕文,故云。斷爛,殘缺不全。朝報,政府的公告。

⒉  謂事實記載凌亂蕪雜。

國語辭典修訂本

斷爛朝報「ㄉㄨㄢˋ ㄌㄢˋ ㄔㄠˊ ㄅㄠˋ」

⒈  斷爛,殘缺陳腐。朝報,朝廷的公報,傳抄皇帝詔令和官員章奏之類。王安石戲稱《春秋經》只有簡略要聞而缺乏事情的原委本末,如同斷爛朝報。見《宋史·卷三二七·王安石傳》。後指陳腐雜亂,缺少價值的記載。

元·王惲〈編年紀事序〉:「若筆之無所用,則上下數千載事績,特斷爛朝報耳。」
清·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三·歷史·東華錄》:「閱東華錄,此書絕無觸礙,而所記大事,往往不具首尾,錯雜漏缺,全無體裁,真斷爛朝報也。」

引證解釋

⒈  宋 王安石 對《春秋》經的貶稱。 王安石 以《春秋》多殘缺,而解經者每遇疑難之處,即指為闕文,故云。斷爛,殘缺不全。朝報,政府的公告。

《宋史·王安石傳》:“先儒傳注,一切廢不用。黜《春秋》之書,不使列於學官,至戲目為斷爛朝報。”
明 沉德符 《野獲編補遺·列朝·今上史學》:“宋 朝大儒如 王荊公,以《春秋》為斷爛朝報,不列六經。”
劉大傑 《中國文學發展史》第三章二:“《春秋》的文句雖是簡短,前人竟有譏之為‘斷爛朝報’者,但在文字的技術及史事的編排上,比起《尚書》來,都有明顯的進步。”

⒉  謂事實記載凌亂蕪雜。

清 王鳴盛 《蛾術編·說錄十·遼宋金三史》:“《宋紀》凡一人一事,必為二目,如除既有文,授又疊出,建議施行,類皆數見,讀盡一通,漫無綮要,所謂斷爛朝報,良可浩嘆。”
魯迅 《小說舊聞鈔·雜說》:“作者見聞較近,當有所根據,惟敍次散漫,多近乎斷爛朝報,不甚合章回小説體裁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