樞密院的意思

注音 ㄕㄨ ㄇ一ˋ ㄩㄢˋ

拼音 shū mì yuàn

基本釋義

⒈  官署名。五代後梁時設崇政院,後唐改稱樞密院,宋代沿置,掌軍事機要、邊防等,為最高國務機關之一。遼代設北樞密院,相當於兵部;南樞密院,相當於吏部;漢人樞密院,管理漢族地區兵馬。元代樞密院掌軍機、邊防、宮廷禁衛等,戰時設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明代廢止。

國語辭典修訂本

樞密院「ㄕㄨ ㄇ一ˋ ㄩㄢˋ」

⒈  一種古代官署。掌管國家機要政務。創始於唐中葉,掌出納帝命。宋代與中書省並稱為「兩府」,掌兵權;明初廢。

引證解釋

⒈  封建時代中央官署名。主管官稱樞密使。 五代、後梁 建崇政院,以崇政使知院事。 後唐莊 宗 同光 元年改為樞密院,以樞密使知院事與宰相共秉朝政,文事出中書,武事出樞密。 宋 代與中書省分掌軍政,號為“二府”。 遼 分置北樞密院(相當兵部)、南樞密院(相當吏部)及 漢 人樞密院(掌 漢 族地區兵馬)。 元 代樞密院主管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等事。 明太祖 改置大都督府,樞密院遂廢。參閱《文獻通考·職官十二》、《續文獻通考·職官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