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後語的意思

注音 ㄒ一ㄝ ㄏㄡˋ ㄩˇ

拼音 xiē hòu yǔ

基本釋義

⒈  由兩部分組成的固定語句,前一部分多用比喻,像謎面,後一部分是本意,像謎底,通常只說前一部分,後一部分不言而喻。

a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 sequel;

國語辭典簡編本

歇後語「ㄒㄧㄝ ㄏㄡˋ ㄩˇ」

一種漢語特有的隱語。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如同謎題,作為引導,後半部則像謎底,為表達的重點。其特色在於使語言表達過程中,產生隱誨、恍悟與暫停、豁然的效果。若運用得當,可使意念的說明詼諧靈活,妙趣橫生。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國語辭典修訂本

歇後語「ㄒ一ㄝ ㄏㄡˋ ㄩˇ」

⒈  一種漢語特有的隱語。通常由兩個部分組成,前半部如同前提,作為引導;後半部則像說明,為表達的重點。其特色在於使語言表達過程中,產生隱誨、恍悟與暫停、豁然的效果。若運用得當,可使意念的說明詼諧靈動,妙趣橫生。

如:「十五個吊桶──七上八下」、「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

引證解釋

⒈  用歇後法構成的一種熟語。分兩種體式:(1)對於某一現成語句,省卻其後面部分詞語,只用前一部分來表示被省卻詞語的意思。,以示“自身難保”;也可前後文並列,採用雙關的辦法。如“孔夫子 搬家----淨是書(輸)”。歇後語的實際運用,濫觴於 晉,至 唐 而廣泛流行。

晉 陶潛 《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於規林》詩之一:“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沿襲》:“洪駒父 詩話謂:‘世以兄弟為友于,子姓為貽厥,歇後語也。’”
(2)由兩部分組成:前文是比喻語,後文是解釋語,運用時可隱去後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說:“泥菩薩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