硉矹的意思

注音 ㄌㄨˋ ㄨˋ

拼音 lù wù

基本釋義

⒈  亦作“硉兀”。

⒉  高聳;突出。

⒊  引申為委屈不平。

⒋  嚴峻。

⒌  豪放;高亢。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硉兀”。

⒉  高聳;突出。

唐 李白 《明堂賦》:“挐金龍之蟠蜿,掛天珠之硉矹。”
宋 陸游 《燕堂獨坐意象殊憒憒起登子城作此詩》:“夢中涉 黃河,太行 高硉矹。”
明 李東陽 《次韻答方石先生》之二:“霞城 硉矹高千仞,衹恐胸中尚易平。”
清 錢謙益 《彭達生晦農草序》:“當此之時,餘如東郊之老馬,骨骼硉兀。”

⒊  引申為委屈不平。

唐 韓愈 《送進士劉師服東歸》詩:“低頭受侮笑,隱忍硉兀寃。”
清 王先謙 《告大兄墓文》:“彼 楊 馬 之硉兀,等含悲於逝水。”

⒋  嚴峻。

唐 韓愈 《雪後寄崔二十六丞公》詩:“幾欲犯嚴出薦口,氣象硉兀未可攀。”
明 李東陽 《明故中憲大夫雲南按察司副使致仕石公墓誌銘》:“公性質直,意氣硉兀,不能下物,雖居官久,家無贏貲,亦以儉自律。”

⒌  豪放;高亢。

唐 韓愈 《詠雪贈張籍》:“狂教詩硉矹,興與酒陪鰓。”
宋 范成大 《次韻溫伯夜坐》:“平生煙霞興,硉兀上南鬥。”
元 汪炎昶 逸句:“椎金鍛鐵作硬語,意氣硉兀真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