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餘糧的意思

注音 ㄩˇ ㄩˊ ㄌ一ㄤˊ

拼音 yǔ yú liáng

基本釋義

⒈  中藥名。又名禹糧石。為一種褐鐵礦礦石。性微寒,味甘澀,有澀腸、止血功能。相傳夏禹治水時棄其餘糧於江中,化為此石,故名。見《太平御覽》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⒉  麥門冬的別名。參見“禹葭”。

⒊  蒒草的別名。

國語辭典修訂本

禹餘糧「ㄩˇ ㄩˊ ㄌ一ㄤˊ」

⒈  植物名:(1)​ 麥門冬。句下宋·邢昺·疏:「麥門冬,秦名羊韭,齊名愛韭,楚名馬韭,越名羊蓍,一名禹葭,一名禹餘糧。」(2)​ 蒒草。明·李時珍。

《爾雅·釋草》:「虋冬」
《本草綱目·卷二三·谷部·蒒草》:「釋名:自然谷、禹餘糧。」

⒉  一種中藥。常呈大小圓石片或砂粒,膠附在褐鐵礦上,中間有空處,含黃色黏土,勻細清潔。產在池澤山島中的石類。相傳大禹戰勝,棄餘糧,化而為石,故有此稱。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一〇·金石部·禹餘糧》:「時珍曰:『石中有細紛如面,故曰餘糧,俗呼為太一禹餘糧。』」

引證解釋

⒈  中藥名。又名禹糧石。為一種褐鐵礦礦石。性微寒,味甘澀,有澀腸、止血功能。相傳 夏禹 治水時棄其餘糧於江中,化為此石,故名。見《太平御覽》卷九八八引《博物志》。

⒉  麥門冬的別名。參見“禹葭”。

⒊  蒒草的別名。

晉 張華 《博物志》卷六:“海上有草焉,名蒒,其實食之如大麥,七月稔熟,名曰自然穀,或曰禹餘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