罔兩的意思

注音 ㄨㄤˇ ㄌ一ㄤˇ

拼音 wǎng liǎng

基本釋義

⒈  亦作“罔閬”。

⒉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精怪。

⒊  喻凶惡的壞人。

⒋  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

⒌  心神恍惚,無所依據。

國語辭典修訂本

罔兩「ㄨㄤˇ ㄌ一ㄤˇ」

⒈  無所依據的樣子。

《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形體之離解兮,神罔兩而無舍。」

⒉  影子外圍顏色較淡的部分。

《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⒊  山川中的木石精怪。也作「罔閬」、「魍魎」。

《左傳·宣公三年》:「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引證解釋

⒈  亦作“罔閬”。

⒉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精怪。

《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
杜預 注:“罔兩,水神。”
《史記·孔子世家》:“丘 聞之,木石之怪:夔,罔閬。”
南朝 樑 劉勰 《文心雕龍·誇飾》:“孌彼 洛 神,既非罔兩;惟此水師,亦非魑魅。”

⒊  喻凶惡的壞人。

宋 無名氏 《張協狀元》戲文第五齣:“醃臢打脊,罔兩當直,著得隨它去,路上偷飯喫。”
劉半農 《擬兒歌·鐵匠鏜鏜》:“鋤頭打出種田地,刀槍打出殺罔兩。”

⒋  影子邊緣的淡薄陰影。

《莊子·齊物論》:“罔兩問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
郭象 注:“罔兩,景外之微陰也。”
章炳麟 《俱分進化論》:“雙方並進,如影之隨形,如罔兩之逐影,非有他也。”

⒌  心神恍惚,無所依據。

漢 司馬相如 《哀二世賦》:“精罔閬而飛揚兮,拾九天而永逝。”
《楚辭·東方朔<七諫·哀命>》:“哀形體之離解兮,神罔兩而無舍。”
王逸 注:“罔兩,無所據依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