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的意思

注音 ㄦˇ ㄇㄨˋ

拼音 ěr mù

詞性 名詞

基本釋義

⒈  耳朵與眼睛;耳聞目睹。

耳目之明,如是其狹也。——《荀子·君道》
耳目之福非淺。
耳目靈光。

listen and see; ear and eye;

⒉  監視人或為別人收集情報者。

使者以從事為耳目。——《後漢書·朱浮傳》

one who spies for sb else;


英文 eyes and ears, sb's attention or notice, information, knowledge, spies

法語 mouchard, espion

國語辭典簡編本

耳目「ㄦˇ ㄇㄨˋ」

1.耳朵和眼睛。

造句耳目一新

2.替人刺探消息的人。

造句敵人潛伏在我方的耳目眾多,因此隨時都應謹慎戒備。

國語辭典修訂本

耳目「ㄦˇ ㄇㄨˋ」

⒈  耳朵和眼睛。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耳目殊司,工藝異業。」亦泛指見聞。

《老殘遊記·第六回》:「弟等耳目有所隔閡,先生布衣遊歷,必可得其實在情形。」

⒉  審察。

《晉書·卷八七·涼武昭王李玄盛傳》:「耳目人間,知外患苦。」

⒊  聽的人與看的人。泛指閒雜人。

《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蒙先生賜顧,本該備個小酌,奉屈一談;一來恐怕褻尊,二來小地方耳目眾多,明日備個菲酌送到尊寓,萬勿見卻。」
《文明小史·第五九回》:「老兄不過三十上下,令正的年紀也不會大到那裡去,耳目眾多,聲名攸礙,這是如何使得呢?」

⒋  代人刺探訊息的人。

《紅樓夢·第七四回》:「鳳姐見王夫人盛怒之際,又因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耳目,常時調唆著邢夫人生事,縱有千百樣言辭,此刻也不敢說。」

引證解釋

⒈  耳朵和眼睛。

《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手足無所措,耳目無所加。”
《史記·五帝本紀》:“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
宋 蘇軾 《石菖蒲贊》:“菖蒲味辛溫無毒,開心補五臟,通九竅,明耳目。”
魯迅 《彷徨·傷逝》:“這空虛又即刻發生反響,迴向我的耳目裡,給我一個難堪的惡毒的冷嘲。”

⒉  猶視聽,見聞。引申為審察和了解。

《國語·晉語五》:“若先,則恐國人之屬耳目於我也,故不敢。”
《梁書·武帝紀中》:“故能物色幽微,耳目屠釣,致王業於緝熙,被淳風於遐邇。”
元 劉祁 《歸潛志》卷七:“所患耳目不廣,不能周知民間苦樂,國勢安危。”

⒊  指視聽所繫的事物或標誌。

《左傳·成公二年》:“師之耳目,在吾旗鼓,進退從之。”

⒋  比喻能起耳目作用者。

晉 袁巨集 《後漢紀·和帝紀上》:“《國語》、《世本》、《戰國策》、《楚漢春秋》、《太史公書》,今之所以知古,後之所由觀前,聖人之耳目也。”
唐 韓愈 《爭臣論》:“聖賢者,時人之耳目也。”
梁啟超 《<清議報>敘例》:“是以聯合同志,共興《清議報》,為國民之耳目,作維新之喉舌。”
劉少奇 《對華北記者團的談話》:“你們的筆,是人民的筆,你們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⒌  比喻輔佐或親信之人。

《書·益稷》:“帝曰:‘臣作朕股肱耳目。’”
孔穎達 疏:“君為元首,臣為股肱耳目,大體如一身也。”
《舊唐書·姚珽傳》:“臣以庸朽,濫居輔弼,虛備耳目。”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一》:“舉天下至於無可信,而乃欲寄其耳目,託其心腹,則其勢不得不流於偏重,而私暱得以用之矣。”

⒍  指偵察或瞭解情況。亦指暗探。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 吏皆為耳目,諸 灌氏 皆亡匿, 夫 繫,遂不得告言 武安 隱事。”
《北史·房彥謙傳》:“唯願遠布耳目,精加採訪,褒秋毫之善,貶纖介之惡。”
清 魏源 《聖武記》卷一:“大 清 又厚撫 遼 人之往來我地者,於是降人與 遼 人皆為我耳目。”
周而復 《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四七:“有些場合,他不去,會有人告訴他的,至少有 江菊霞 這個耳目。”
周建人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黨派了聯絡員帶領我們躲過了敵人的耳目,通過了層層封鎖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