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薪嚐膽的意思

注音 ㄨㄛˋ ㄒ一ㄣ ㄔㄤˊ ㄉㄢˇ

拼音 wò xīn cháng dǎn

詞性 動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身臥於柴薪,口嘗著苦膽。比喻發奮磨礪,時刻不忘雪恥。

此臣子痛心切骨,臥薪嚐膽,宜思所以報也。——《宋史·胡巨集傳》
越勾踐臥薪嚐膽欲報吳。——《吳越春秋》

stoop to conquer; firm resolve in danger to wipe out a national humiliation;

國語辭典修訂本

臥薪嚐膽「ㄨㄛˋ ㄒ一ㄣ ㄔㄤˊ ㄉㄢˇ」

⒈  越王句踐戰敗後以柴草臥鋪,並經常舔嘗苦膽,以時時警惕自己不忘所受苦難的故事。見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也作「懸膽」、「嘗膽」、「嘗膽臥薪」。

《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後用以比喻刻苦自勵。《宋史·卷四三五·儒林傳五·胡安國傳》:「太上皇帝劫制於彊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臥薪嚐膽,宜思所以必報也。」

動心忍性 生聚教訓 忍辱負重

引證解釋

⒈  春秋 時, 越王 勾踐 戰敗,為 吳 所執,既放還,欲報 吳 仇,苦身焦思,置膽於坐,飲食嘗之,欲以不忘 會稽 敗辱之恥。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漢 趙曄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臥薪事不知所出。後用為刻苦自勵,發憤圖強,不敢安逸之典。

宋 蘇軾 《擬孫權答曹操書》:“僕受遺以來,臥薪嚐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
《宋史·胡寅傳》:“太上皇劫制於強敵,生往死歸,此臣子痛心切骨,臥薪嚐膽,宜思所以為報也。”
明 張鳳翼 《灌園記·齊王拒諫》:“他那裡臥薪嚐膽勤修政,我這裡宴安鴆毒不思省,兵馬臨城待怎生?”
《胭脂血彈詞》第七回:“我則是,濟河焚舟求雪恥,你須將,臥薪嚐膽勵君王。”
李大釗 《國民之薪膽》:“其外交黑幕之風雲,以錮封於祕密之鍵,無從窺其奧蘊,即此已足為吾民未來二十年臥薪嚐膽之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