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之泰然的意思

注音 ㄔㄨˇ ㄓ ㄊㄞˋ ㄖㄢˊ

拼音 chǔ zhī tài rán

詞性 動詞 成語

基本釋義

⒈  胸懷豁達,身處艱危或逆境不以為然。

take things calmly; remain unruffled;

相似詞

滿不在乎 木雞養到 指揮若定 處之怡然 從容不迫 泰然自若 無動於衷 甘之若素 不動聲色 鎮定自若 視若等閒

相反詞

張皇失措 不可終日 心慌意亂 驚慌失措 如坐鍼氈 操之過急 杯弓蛇影 惶惶不可終日 驚恐萬狀 六神無主 面無人色 膽顫心驚 杯影蛇弓 魂飛魄散 手足無措 弓杯蛇影 踧踖不安 惶恐不安 驚惶失措 膽戰心驚 誠惶誠恐 提心吊膽

國語辭典簡編本

處之泰然「ㄔㄨˇ ㄓ ㄊㄞˋ ㄖㄢˊ」

遇到事故時態度鎮定,神色自若。

造句他面對強敵,依然處之泰然,頗有大將之風。

國語辭典修訂本

處之泰然「ㄔㄨˇ ㄓ ㄊㄞˋ ㄖㄢˊ」

⒈  遇到事情時態度鎮定,神色自若。也作「泰然居之」、「泰然處之」。

《宋史·卷四五〇·尹谷傳》:「江陵大府,雄據上流,表裡襄、漢,西控巴蜀,南扼湖、廣,兵民雜處,庶務叢集,霆隨事裁決,處之泰然。」
《元史·卷一五八·許衡傳》:「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

坦然 心安 從容不迫

提心吊膽 驚惶失措 坐臥不安

引證解釋

⒈  形容對待困難或緊急情況沉著鎮定的樣子。

《論語·雍也》“子曰:‘賢哉! 回 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 回 也不改其樂’” 宋 朱熹 集註:“顏子 之貧如此,而處之泰然,不以害其樂。”
《元史·許衡傳》:“家貧躬耕,粟熟則食粟,不熟則食糠核菜茹,處之泰然。”

⒉  指對某件事情毫不關心。

毛澤東 《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這個困難,今後必然愈來愈厲害。目前還有若干同志處之泰然,不大覺得,我們就有喚起這些同志提起注意之必要。”